一位退休教师的乡愁

2024-10-10 06:54:40 - 齐鲁晚报

□高贵华

乡愁,对一个人来说,或许是一首童谣、半截矮墙,或是三五老友、半盘残棋。乡愁,在一千个人眼里或许有一千种答案。而在刘庶民老师眼中,乡愁其实就是一本村庄志,一沓有温度的记忆。

刘老师已进入耄耋之年。二十多年前,刘老师从镇中学退休,有感于自己生活的村子是千年古镇,文化厚重,便有了写一本村志的想法。

作为千年古镇的马头大集,历史上曾是物流集散的自由港,商贾交易的中转站。在街头巷尾走一走,再到百年前古运河畔看一看,一股亘古的幽思,便会在胸中激荡。生长于斯的刘老师,从小就喜欢听老人讲本村的往事,想象着古运河上的点点白帆,运河两岸烟柳长堤的蓊郁壮阔。如今四门六街的湮灭无存,巡检衙门的沧桑不在,他听得如醉如痴。

刚退休那会儿,刘老师曾在饭桌上对我说,古老的历史不整理出来,历史的辉煌不说清楚,遗憾啊。

随后的日子里,刘老师一头扎进家乡历史深处,搜集乡野口传,实地察看文物古迹。他自费去周边县城查阅地方志书,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爬罗剔抉,检索有关千年古镇的资料、图片和实物。

据刘老师考证,隋朝时徐姓人在此落户建村,名曰徐集。传奇人物徐茂公就诞生于此。刘老师这次发掘,找到了徐茂公的后人,还看到了徐茂公的老影(画像),破解了徐茂公籍贯的千年疑案。在刘老师笔下,古镇的历史虽已渐行渐远,但通过记录整理,人们依然可以了解故乡风雨烟尘的过去,体会这块土地上的流年钩沉和远古仙人的生死欢歌。

随着信息的不断汇集,刘老师心中对古镇沿革有了详细了解,也明白了从码头到马头的历史演变。宋初,赵王河的开通疏浚,使得这里成了舟楫交错、降帆起桅的水陆码头,因而临河起埠带动商贾云集。马头这个地名,便逐渐简化演变而来。

对马头的历史探源,花费了刘老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一则传说或一句民谣,刘老师会先去实地考察,再查阅资料,弄清背后渊源。一本二十余万字的志书,把刘老师熬成了皓首白发,重疾缠身。他常对家人说,村庄志是我的精神支柱。再说我要是不写,这些事就失传了,得给后人留下一些文化的种子。

去年冬天,《马头村志》印刷出版,了却了刘老师一桩心事。该书记录地方历史,还原千年风物,展现民俗俚语。我们拿在手里读一读,仿佛置身古地码头,穿越时空,眼前忽明忽暗地浮现出古村古寨、长河长堤,人们乘船驾车、行走坐卧……

刘老师编写村庄志,一改过去修史厚古薄今的做法。对于现代,特别是人们过上好日子后焕发出的精神面貌,新农村出现的新事物新变化,他饱含深情如实落笔,让人们在了解古代码头之余,倾听现当代马头和美韵律。

一个热爱故里的人,了解它的故事越多,会越发地眷恋自己的故土,包括家乡的一草一木,乃至一句熟悉的土话。乡愁不管有多浓,静心读完这部村志,定会愁释念止。

(本文作者为东明县马头镇高堂村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