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名作物学博士后、博士齐聚乌鲁木齐 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2024-10-10 11:20:09 - 乌鲁木齐晚报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江斌伟)10月8日至11日,2024年“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在乌鲁木齐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和国家级人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130余名优秀青年学者、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参加活动。

活动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新疆农业大学承办,采取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分组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特邀院士、专家学者聚焦全国农业领域创新前沿热点话题,分享前沿成果和技术,紧扣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推动博士后人才队伍在基础科研、技术开发、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

百余名作物学博士后、博士齐聚乌鲁木齐 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陈全家(右)教授团队,在棉花育种基地调查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新农大棉1号”的田间长势。通讯员郑凯摄

院士专家主旨报告环节,特邀请陈学庚院士和尹飞虎院士分别以“加强成果落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下碳中和的农业贡献”为题进行高质量前瞻性报告。浙江大学教授张天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亚兵等专家学者分别从植物遗传育种、数字化与农业数字化技术等学术视角作精彩报告。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师张丽丽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她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3年11月进入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加入该校农学院大豆耐逆基因挖掘及种质创新团队。她说,“学术交流活动针对性强,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多了一个向专家和同行请教的平台,十分难得。”

百余名作物学博士后、博士齐聚乌鲁木齐 聚焦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张丽丽(中)带着团队成员在田间忙碌。受访者提供

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目前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新疆农业大学人事处处长王维维说,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围绕推动作物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新疆农业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拓宽与科研院所、兄弟院校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对接、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共同为新疆乃至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相关新闻丨新疆农业大学全力构建博士后人才“蓄水池”

新疆农业大学正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科研创新等方面“搭台架梯”,为青年科技人才创造更多机会,全力构建博士后人才“蓄水池”。

“博士后经历是研究人员从理论型学习型高校学生走向复合型管理型研究人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加速器,我们通过学术交流等活动给他们搭建平台。”在2024年“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上,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陈全家说。

“新疆有大片的棉花田,品质好。但同时新疆盐碱地面积大,盐渍化程度高,对于我目前开展的课题来说,既有压力又有吸引力,我得‘常来常往’,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活动间隙,郭安慧掏出手机给朋友“炫”她最近在库尔勒一处棉花田的记账工作照。

郭安慧是中国农业大学在站博士后,专业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内容为棉花耐盐分子机理,致力于培育耐盐品种。目前,其所在团队与新疆农业大学正在联合开展科研攻关。

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博士后工作作为人才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博士后成长的软硬环境。2007年该校获批建立新疆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开始招生,截至目前累计招收博士后68人,已出站36人,目前在站33人。

该站拥有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物生物育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疆作物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博士后队伍建设渐入快车道。

该站针对新疆气候干旱、耕地盐碱重、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紧紧围绕新疆干旱区绿洲农业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中存在的技术瓶颈和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作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发与应用,不断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并实现成果转化。形成作物抗逆和优质的分子机制、分子育种技术、作物高产栽培与生理生态、荒漠绿洲高效农作制度构建与优化等研究方向,为新疆作物生产提供了技术与人才支撑。

近五年,作物学博士后在站人员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18项,参与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10部、教材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审定新品种2个。

陈全家说,今后,新疆农业大学将进一步完善博士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青年人才科技创新能力,为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注入新的人才动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