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期过半 关键之年成效几何
“三大体系”
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
“五大行动”
资金项目质效双提行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强基提质行动、东西部协作提质增效行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行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行动
冬日里,凉山州雷波县金沙镇金沙村又迎来脐橙收获季。金沙村是雷波脐橙的主要产区,脐橙种植面积达11000亩。2023年,当地修建脐橙产业路1050米,安装了轨道运输车,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
金沙村的变化是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缩影。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5年衔接过渡期过半,全省乡村振兴系统坚持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重点,着力构建“三大体系”,扎实推进“五大行动”,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推动巩固衔接工作再上新台阶。
A完善机制
三级网格体系织密防返贫“监测网”
过去一年,宜宾市高县庆符镇丛木村村民方清芬的生活终于慢慢回归正常。
2022年,方清芬正值壮年的儿子突发心脏病,花费20多万元治疗后依然不幸离世。不久后,年迈的父亲也去世了,“家里一下没了支撑。”
在常态化监测中,丛木村党支部书记严巨刚了解到方清芬家的情况,随后,村里将她家纳入监测户,并立即对接帮扶措施:将一家人纳入低保,为她及丈夫安排保洁公益性岗位、介绍零工等,家庭收入逐步稳定下来。
“全县组建了县、镇、村三级网格管理队伍,畅通低收入预警监测平台、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等信息共享渠道,用好排查走访,及时锁定脱贫群众中人均纯收入下降和年人均纯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两类重点对象。”高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段丽娜介绍。
此前,四川省将监测对象识别时间从1个月缩短到15天以内,去年这一时间又缩短至10天。10天时间如何实现?关键就在“网格化管理”。去年4月,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相关意见,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在县、乡、村三级均设置网格长、监管员、监测员,实现监测帮扶常态化。
帮扶措施制定上也不断创新。
去年,绵阳市三台县塔山镇副镇长唐全鹏在工作中有了一个好“帮手”——三台县防返贫监测对象帮扶措施库小程序:只要把监测户基本情况录入,系统就推出多条帮扶措施建议。
“开拓了我们的工作思路。例如,一些有困难的家庭,除了纳入低保,小程序还会提出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的具体举措建议。”唐全鹏说。
“给监测户制定帮扶措施的大多是乡镇、村的基层工作人员,对政策掌握不深入,县级部门更清楚政策情况,但对基层情况又缺乏了解。”三台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周勇介绍,为破解这样的难题,全县组建调研组下沉调研,同时组织行业部门收集开发式帮扶类、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类、兜底保障类和其他类帮扶政策,建立政策清单,搭建县级帮扶措施库。截至目前,汇总形成帮扶措施287条,同时将清单“数字化”,开发成工具软件,形成“点单式”精准帮扶。
“我们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与防止返贫监测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定期比对,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B拓宽路径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动力
“我才来镇海一个月不到,已经比较适应了,我要在这里好好干。”近日,在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彝族小伙邱鲁日开心地说。
去年彝族年过后,宁波市镇海区、凉山州金阳县两地人社部门通力协作,深入金阳各个乡镇,上门宣传送岗到家。短短一个月,就有107名金阳老乡跨越2200多公里,开启了在镇海的新生活。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增强内生动力?对脱贫群众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增收。
去年,四川制定出台构建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的实施意见,通过就业支撑、产业带动、消费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等举措助力脱贫群众增收。
就业支撑上,全省通过健全完善劳务协作对接机制,搭建人力资源对接信息平台,持续推广“蓝鹰工程”,开展“订单式”、专业化职业技能培训,脱贫人口劳动力技能素质、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23年全省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35.5万人。
产业带动上,中央、省级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发展的比例逐年提高,去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已达61.55%;每个脱贫县基本形成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鼓励扶持34.7万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年增收2200元左右。
近日,广元市苍溪县运山镇龙井村村民汪向申夫妇正在庭院里锄草、施肥。汪向申是脱贫户,在外打工多年,2022年返乡搞庭院经济,成为家庭农场主,在流转的60亩坡地上套种“翠冠梨+黄精”,与当地的1.4万亩“1+3”(苍溪梨、红心猕猴桃、脆红李、麻苹果)特色水果产业园连成片。前庭后院兴产业,苍溪县庭院经济也从最初的“五小经济”起步迈入“家庭农场”创新融合阶段。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不仅要着眼“人”的发展,还要增强“区域”发展动能。为此,四川制定出台构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整合资源、优化政策供给、助推加快发展。深化医疗、教育、科技人才“组团式”帮扶,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666人下沉一线,实现重点帮扶县全覆盖。支持重点帮扶县改造提升县域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物流站点和农产品上行基础设施,新建和升级改造中心镇农贸市场68个;新改建农村公路3330公里,2个重点帮扶县新通动车。
C小切口创新
三大试点寻找发展“快速通道”
1月5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曙光社区污水处理厂扩能项目正紧锣密鼓地建设。该项目是曙光社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的项目之一。
发展是巩固脱贫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刚刚过去的2023年,我省在促进脱贫地区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聚焦小切口,在局部寻找发展的“快速通道”。其中,在全省选取18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着力建设和睦、和顺、和谐、和美新型社区。
曙光社区是乐山市最大的楼盘式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安置了来自周边7个行政村的593户2900多人。创建中,社区着力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社区有污水处理厂,但同时也要负责处理周边街区和农户的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曙光社区党支部书记巧吉果日介绍,社区对雪口山镇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可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也为社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小切口,开展多项试点,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在安置区开展试点外,还在15个脱贫县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探索构建县域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推动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市场销售链“四链同构”;在15个脱贫县探索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探索形成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乡宿乡食、乡购乡娱、乡风民俗等为一体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
巴中市平昌县选取肉牛产业作为全产业链发展项目。平昌县肉牛养殖历史悠久,建有肉牛规模养殖场429个,全年存出栏肉牛17.2万头,产业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本地优质饲草不足、60%以上需要外购的难题。试点过程中,平昌县拟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和肉牛屠宰加工场。平昌县得胜镇整合土地资源,整理撂荒地、山坡地,规划种植牧草1000亩,目前已在马灵、丰收、莲花、玉鹿等乡村发展优质饲草基地,种植饲草800余亩。
除了三大试点,全省还创新开展专项调研。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有5年过渡期。去年,全省对161个有巩固脱贫成果任务的县特别是50个重点帮扶县进行了全覆盖专项调研,全面摸清资金项目资产底数,提出一揽子针对性、实操性强的“药方”,从政策、举措、机制、体系层面,出台实施优化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项目资产后续管护运营的“两个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资金项目资产质效,促进资金项目资产终端效益持续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