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股评家客串《繁花》:每张认购证转手就能赚100倍

2024-01-10 15:52:07 - 上观新闻

“吓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在热播剧《繁花》第21集中,一位股评家站在证券部门口,鼓动人们购买“瀛洲”的股票。

这个角色,由中国第一代投资者、股评家、《繁花》证券顾问应建中客串。除此之外,应建中参与了电视剧的股市内容设计,片中新增的两个重要的人物——爷叔和强慕杰,就源自他早年的著作。

中国第一代股评家客串《繁花》:每张认购证转手就能赚100倍

《繁花》剧照。

在剧外,应建中亲历老法师们的“金融沙龙”,是“麒麟会”的原型;“宝瀛大战”的原型“宝延风波”,他还参与了上海的召开理论研讨会。可以说,《繁花》戏里戏外,应建中深度参与。

“1992年的上海,霓虹养眼,万花如海;股票是最新的热点……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机会就有可能改变人生。”在《繁花》中,一段波澜壮阔的上海故事徐徐展开。

历史没有新鲜事,只是不断重演。散户、机构、主力、收购、内幕交易、实体产业……这些词汇,在《繁花》那个年代统统出现过,股市“老法师”都经历过。发轫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股市,仍可以给当下无尽的启发。

认购证

何龙(化名)就是那个胆大的。

1992年上交所认购证行情如火如荼的时候,何龙还是杭州一所大学的大四学生。他揣着330元坐了一夜火车到上海,买了11张认购证。这为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繁花》剧中,也有类似的桥段。当新股认购证发行时,正在安徽收国库券的阿宝连夜赶回上海,抵达西康路购买点的时候,还有五分钟就截止了。阿宝一只脚迈了进去,买了认购证,后来升值了160倍,从此有资格进入大户室(证券营业厅VIP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

中国第一代股评家客串《繁花》:每张认购证转手就能赚100倍

“当时我跟爸妈讲,拿点钱去买,他们都不同意。后来我哥哥给了我300块钱,我自己凑了30块。我有一个朋友买了100张,后来都升值了,发财了。”何龙说,在当时认购证是一个新鲜事物,很多人理解不了。

这一年,何龙跑了四趟上海,因为认购证可以中签四次。

1992年以前,上海尝试过多种新股发行方法,开始只要排队付款就能直接买到股票,后来股票火爆,上海股市就发明了“认购证”。

具有浓浓年代感的认购证,每份收费30元,一次发行,全年有效,凭中签号码认购股票,一本认购证可以反复中签。最高时,30元的认购证被炒到了几千上万元。

何龙回忆,当他第一次到上海买认购证时,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龙,好不容易才排到了。刚一出门,他就被“黄牛”围住了,要收他手上的认购证。

“每张可以卖到3000块钱以上,单单转让认购证就能赚100倍。但是中签买股票,赚得更多。”何龙说,后来他买了豫园商场、原水股份,都赚到了钱,“印象中老八股当时有并购概念,那时候没有涨跌停板的限制,还可以T+0,价格涨得很厉害。”

这一切,正如《繁花》中所说:“有人乘风而起,有人半日归零。”

“有了上海认购证行情的铺垫以后,深圳的认购证就更火爆。我们也去过深圳买,为了提高中签率,带了很多人的身份证。”何龙说。

1995年,股票发行改为网上定价发行,股票发行实现无纸化,认购证才走进了历史。

沪深

上海和深圳,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双子星”。

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成立于1990年,开业时间前后仅相差了18天。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90年代,股票成了最具市场活跃因素的新事物。

《繁花》第20集到29集的“宝瀛大战”和“服饰公司上市”,发生在1993年年底到1994年年初,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而且都与深圳有关。

1993年春夏,与全国投资大热不同,上海股市陷入了短暂的低谷。这时候,深圳人来了。

中国第一代股评家客串《繁花》:每张认购证转手就能赚100倍

剧中,至真园老板娘李李送给阿宝一条鲇鱼,并讲了鲇鱼效应。但“老法师”爷叔一针见血:鲇鱼是要吃肉的!

果然,深圳人来势汹汹,宝安的目标对准了延中实业,连日拉大阳线,9月30日宣布持股超过5%,这是沪深股市历史上的第一次“举牌”。宝安最终持股比例为19.8%,成为延中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掀起了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第一案,史称“宝延风波”。

机构进场成为上市公司大股东,让上海人大开眼界,散户们也开始认识到差距:机构是舰队,大户是船队、小舢板,不可同日而语。

在剧中,交易大厅的“红马甲”令人印象深刻,他们一边接电话,一边在电脑上输入一串数字,剧情的节奏也跟着快了起来。强慕杰甚至拥有五个交易员,场内有三根“专属跑道”。

“交易员输单子的手速很重要,机构大户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在交易员身边报单,啪嗒啪嗒一个回车键就进去了,几秒钟的事情。但是柜台上的普通散户,流程要复杂得多,快的话也要30秒到60秒。”曾在浙江证券(已并入方正证券)工作的于勇(化名)说,他曾在1994年到1996年外派到深交所和上交所,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批“红马甲”。

于勇对“宝延风波”印象深刻。“这是资本市场收购和反收购的首案,当时我刚从业不久,收购带来的赚钱效应让我大开眼界。此后30多年间,资本市场发生了太多类似的故事。”

在这几年间,上交所股票扩容,并购成为热潮,上海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争相上市,也产生了许多机会。剧中的阿宝极具战略眼光,大力推动“服饰公司”上市。在他看来,“老八股”是洗脸盆,现在是游泳池,未来是黄浦江、太平洋。

但在这一役,强慕杰的舰队把阿宝的“船队”逼到了墙角,两败俱伤,最后“老法师”麒麟会出手,强慕杰入狱,阿宝退出股市。

牛熊

沪深两地市场的狂热,迅速在全国形成了投资热潮。

“1993年左右,身边的人都在谈论股票。证券公司也可以开户了,但交易时间短,买的人多,券商营业厅经常出现通宵排队的情况。”何龙说,当时杭州只有柳浪闻莺、二轻大厦两个交易点,为了能买到股票,还翻过围墙。

曾在券商工作11年、如今从事私募工作的李有(化名),也在1993年开了户。

“开户要有5000块钱资金,每个券商营业部可能不一样。我当时月工资不到200块,相当于两年多的工资。”李有说,高昂的门槛,阻挡不了投资者的热情。

但很快,何龙、李有遭遇了1993年到1995年的熊市,损失惨重。《繁花》的故事,主要就发生在这一段时间。

中国第一代股评家客串《繁花》:每张认购证转手就能赚100倍

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股民,何龙在这一波熊市中失去了信心。“我只不过是接触得早一点,谈不上专业。这些年也陆陆续续在炒股,但做得不好,我后来的主业是开彩票店。”

“大概是1994年到1995年,行情特别萧条,股票变成烫手山芋,都要配售了,号召各单位来买。”于勇说,在最疯狂和最没落两个极端,还是有很多股民来看、来关心,但不一定交易。

在那一段时间里,李有经常骑着自行车到营业大厅,他发现以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了,椅子也空了。

“行情很低迷,没有什么成交量。那时候本金不多,经验也不足,发现太难了。”李有曾经想辞职当职业股民,但在熊市他不得不再去找工作。

30多年间,李有的经历可以分为两部分,1993年到2009年从事财务工作,而后都与证券相关。他见证了多次牛熊转换,幸运的是,他走得很稳健。

“人性不会变,市场规律不会变,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实践起来每个人都不一样。”李有说。

牛市之后是熊市,熊市结束了是牛市,中国股市就在周而复始中不断变革,慢慢成长。股民们进进出出、来来回回,到如今开户数已超过2亿,A股市场也从最早的“老八股”,扩容到了5000多只股票。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30多年过去,应建中仍然活跃在报端、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他在最新的股评文章中所说:“对于股市的走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朵绽开的繁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