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2023-11-10 17:36:04 - 北京晚报

▌夏安

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1947年,陈叔亮和肖远在山东解放区

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1975年10月,陈其钢婚礼,左起:岳父黎英海、岳母顾淡如、黎耘、陈其钢、母亲肖远、父亲陈叔亮

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2000年春,张艺谋与陈其钢讨论《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音乐

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陈其钢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1965年,陈其钢在北京家中吹奏单簧管,钢琴伴奏是姐姐陈滨滨

作曲家陈其钢的北京记忆

1963年初夏,在北京家中,从左至右:母亲肖远、陈其钢、父亲陈叔亮、姐姐陈滨滨

作曲家陈其钢首部自传《悲喜同源:陈其钢自述》近日出版,自传回忆了陈其钢从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前往法国深造并成为音乐大师梅西安的关门弟子,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为张艺谋的电影《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和《归来》创作音乐,再到中年痛失爱子,病后回到故乡归隐,回望创作与人生,一路跌宕起伏、悲喜交织。他以坦诚的笔触,深入剖析了音乐与音乐之外的故事。

2008年8月8日,随着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在鸟巢唱响《我和你》,陈其钢的音乐飞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陈其钢身上有很多标签:2008北京奥运会音乐总监、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国际作曲家梅西安的关门弟子、欧洲现代音乐核心区的作曲家……事实上,在这些光环的背后,他始终是个一等一的音乐“活宝”。

陈其钢祖籍浙江,生于上海,长于北京,父亲陈叔亮是知名美术教育家、书画家,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母亲肖远则是音乐教育家。

1951年,陈其钢出生三个月后,父亲陈叔亮调到文化部艺术局,母亲肖远调到北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全家从上海搬到北京,先后住在东四头条和文化部家属院中。陈其钢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六十岁了,在他眼中,父亲一直是个年长的人。陈叔亮生于1901年,那时还是清朝末期,他眼中的父亲是“多才擅艺的反叛者”。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叔亮带着三个学生奔赴延安。陈其钢在自传中写道:“那个年代,人的命运被时代的大潮裹挟向前,去延安而不是去巴黎,不是去游学,而是一场生死赌博。”这一走,父亲直到八十年后(1981年)才回乡,故园已沧海桑田。

延安当时创办了鲁迅艺术学院,陈叔亮就在鲁艺教美术课。陈叔亮还参加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并结交了一批后来影响中国文艺界的同路人。1945年日本投降,他被派去山东解放区,在那里,他遇到了肖远。

陈其钢形容母亲肖远是“乐善聚友的音乐人”。肖远1920年出生在杭州,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她渡过钱塘江去萧山上学,并在那里学习了钢琴。后来她和同学们参加了革命,抗战胜利后,同学们结伴投奔解放区,肖远也去了。这一去,就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解放区,肖远带领山东大学支前服务团到前线,与被派来担任滨海支前司令部的宣传科长陈叔亮相遇,那时她虽然不知道对方比自己大19岁,但两人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只觉得其他都无所谓。那时陈叔亮的漫画时常见报,肖远看到过,暗自崇拜;肖远同样才华横溢,曾用一首莫扎特的变奏曲震撼了大学的同学们。陈其钢看来,父母的结合“无疑是冲动的,是壮美的”。

幼时,陈其钢喜欢跟着父亲参观博物馆和古玩店,在家中学京戏、昆曲,与姐姐四手联弹钢琴,可以说,艺术家庭熏陶注定了陈其钢的音乐之路。

陈其钢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在书中回忆了幼年的生活,父母、姐姐、老师、同学,甚至是家里的“大娘”,每一个形象都是如此的鲜活可爱,或许正是这样温暖友爱的氛围塑造了当年无拘无束的少年狂,也塑造了日后坚持真我、决不妥协的陈其钢。

陈其钢在家中年纪最小,是“小霸王”,小时候名叫陈牛牛,姐姐对他很照顾。他眼中的父亲是神秘而独特的,给了他很深刻的性格影响。他看来父亲朋友不多,善良而沉默,没有官场上的油滑,绝不跟人主动套近乎。他记得父亲虽然担任中央工艺美院的领导,但从不在家谈工作,口头禅是“一辈子不求人”。父亲喜欢画画写字,音乐和戏曲,吹拉弹唱都会。那时,四位工艺美院的领导都住在白家庄的同一栋楼里,陈其钢家楼上是张仃先生一家,对门是雷圭元先生家。陈其钢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了钢琴,在当时是很稀罕的,母亲肖远又是个热情好客的人,家中时常举办聚会,母亲的朋友们也都是音乐家,这种中西结合的家教令陈其钢耳濡目染。

在无忧无虑的童年中,父亲从来不乱发脾气,只打过他一次。那时他的母亲被下放劳动,父亲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任务,他作为分管学院图书馆的院长,充实了一笔经费丰富馆藏文物,不料一个瓶子放在家中,陈牛牛爬上去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一下跌落打破了——“父亲下班时见此情景,一下失去了平时的温和,将我臭揍一顿,打得我终生难忘!”

关于儿时的回忆也有许多温暖,一次,他和同学打架破了头,父亲带他去朝阳医院缝针,走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家糖果店。头上缠着绷带的牛牛提出想吃糖,父子俩进去一问,买糖需要糖票,但陈叔亮身上没带糖票,他问售货员:有什么是不需要糖票的?回答是:只有哈密瓜干。陈叔亮赶紧问儿子,要不要?牛牛立马大喊:要!就这样,挂了彩的陈牛牛吃到了这辈子印象最深刻的哈密瓜干。陈其钢后来在世界各地去寻找好吃的哈密瓜干,但是不知怎的,再也没有找到儿时那种特别香甜的味道了。

1964年,陈其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单簧管,他的音乐才华逐渐展露。正是在这个时期,陈其钢锻造出了坚毅的性格,培养了对音乐的深刻理解。特殊年代中的成长之路让他更加坚定了走自己的音乐道路的决心,也是那段风雷激荡的岁月使他迈出了音乐创作的第一步。

1977年,高考之门重开,陈其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距离成为作曲家的梦想更近了一步。陈其钢那年27岁,在名满天下的“央院作曲系77级”中,陈其钢年龄大,出名晚。彼时,谭盾、叶小钢、郭文景、瞿小松等已开始小有名气,日后也都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翘楚。而陈其钢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然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位籍籍无名之辈拜了法国乃至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作曲大师级人物之一梅西安为师。

1983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三次留学潮,陈其钢有机会凭借学习成绩走出国门,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全国研究生考试,并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赴法国深造。在那年出国深造的学子中,32岁的陈其钢可谓是“高龄”,且考试内容对于艺术生而言并不简单,何况竞争者中不乏清华、北大的优秀学子。而在音乐学院中,陈其钢也不算最出色的学生。然而陈其钢就是凭着一股冲劲儿与韧性,成为音乐学院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出国名额的学生。

1999年,陈其钢与张艺谋合作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一次顺利合作为之后的奥运音乐创作埋下了伏笔。就这样,陈其钢的奥运音乐之旅拉开了序幕。

从幼年生活到迈入附中的大门,再至经历动荡重回大学之门,直至萌生出国的想法,旅法学习又归来,这棵移植到法国的树不仅存活了,还结出了具有中国风味并带有独特印记的个性化果实。现在,这棵树,已然成为“移回中国的世界树”。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