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百年史话㉕ | 《悼我们的死者》里的三位英烈故事

2023-02-10 22:15:37 - 中国青年杂志

编者按: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一百多年来,一代代团员青年凝聚在党的理想信念旗帜下,在团组织的团结带领下,历经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刊——《中国青年》杂志忠实记录下这一百多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共青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在青年前列,组织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坚定信念、紧跟党走,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力量。

《中国青年》创办于1923年10月20日,是国内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红色主流期刊。《中国青年》百年办刊史,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清晰缩影,是百年党史 “青年篇章”的重要记录,是共青团事业蓬勃发展的光辉记忆。

百年《中国青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一方精神的高地,是一面思想的旗帜,是一部青春的史诗,是一只奋进的号角。它是观照百年青年运动的思想之镜,也是记录中国青年扬帆远航的成长笔记。它锐利,为时代潮汐写下芸芸注脚、变化轨迹;它熙暖,指引一代代青年风帆与共、勇往直前。

中国青年杂志全媒体推出的专栏“《中国青年》百年史话”,旨在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引领广大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新时代《中国青年》赤忱如昨,思辨如故,热血不凉。让我们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崇尚先锋、学习先锋、争当先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俯仰鼓帆,贡献青春力量!

欢迎您在微信上留言或把您的读后感发至邮箱:chinayouth2020@126.com

《中国青年》百年史话㉕ | 《悼我们的死者》里的三位英烈故事

“《中国青年》百年史话”㉕

《悼我们的死者》里的三位英烈故事

1927年6月13日,刘昌群在《中国青年》第163、164合期上,发表《悼我们的死者》。他在文章开篇便指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法西斯的屠杀政策加害于工农及共产党员。“无数英勇苦战的共产党和青年团同志,已在敌人的铁骑之下,牺牲生命,以鲜血去培溉革命之花!”

《中国青年》百年史话㉕ | 《悼我们的死者》里的三位英烈故事

刘昌群说,在革命高潮中,“反共产”三字,“是一切军阀民贼,反革命派杀人越货,摧残革命时所念的符咒”。他质问道:“共产党有何罪?代表工农利益去奋斗,永远与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地主、买办阶级作决死的战争难道是其罪吗?”

刘昌群接着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所参加领导的,动摇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中国根基的斗争,“都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志十恶不赦,应该食肉寝皮的大罪!”于是,“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卖革命的资产阶级、地主绅士等一切反动势力噩梦中的恶魔”。所以,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自然是他们‘不共戴天’,‘灭此朝食’的对象”。刘昌群在文中进而揭露了敌人的凶残和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杀共产党并不是奇事。敌人以挖目、摘心、绞毙、腰斩等刑法处治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员,证实了我们同志在革命中毫不妥协退让之英勇斗争;受惨刑,遭屠杀,原是共产党人的家常便饭,原是我们尽瘁革命应得之与反动势力[斗争]的必然报酬。”

刘昌群在这篇文章中,特别提到李守常(李大钊)、汪守(寿)华、萧楚女三位著名先烈。

一、“敌人在北京用绞刑惨杀在北方领导民众,从事革命的李守常同志”

李大钊(189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自从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中国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热情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坚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在中国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陈独秀一起,创建中国共产党,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中国共产党创建后,李大钊成为中共北方区领导人。1922年8月,与陈独秀一起在上海由孙中山主盟,以共产党员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加审定国民党章程,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为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会后,李大钊领导筹建国民党北京市、天津市、直隶省党部,主持国民党在北方地区的领导工作。同年,代表中共出席共产国际五大。在中共二大、三大、四大上,李大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北方遥相呼应,宣布“宣传赤化,主张共产者,不分首从,一律处死刑”。

4月6日上午11时许,李大钊不幸落入张作霖之手。下午2时初审,《顺天时报》报道说:

李大钊目光充足,态度尚极镇静。

第二天,李大钊第二次过堂。《晨报》报道说:

李大钊受审问时,态度甚从容,毫不惊慌,着灰布棉袍,青布马褂,俨然一共产党领袖之气概。

《顺天时报》报道更为精彩,描述说:

李大钊态度极为镇静,自承为马克思学说之崇信者,故加入共产党。对于其他之一切行为,则谓概不知之,关防甚严。

李大钊在狱中受尽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坚守初心,未透露半点党的机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了《狱中自述》,其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当局没有从李大钊口里得到半点有用的东西,只好无奈对媒体宣布:“李无确供。”

1927年4月28日下午,李大钊等20人被处死。

《晨报》报道说:

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这就是伟大的共产党人李大钊,他革命气节如山,牺牲前从容走上绞刑架,作了人生中最后的讲演:“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牺牲时不满38岁。他的一生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一生。

二、“敌人在上海用青洪帮杀害了上海工人的领袖汪守(寿)华”

汪寿华(1901—1927),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著名英烈,浙江诸暨人,原名何纪元,亦名何今亮,参加革命后改名汪寿华,所以他的本名不为一般人所知。1917年秋,汪寿华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在校发起“书报贩卖团”,以“锻炼心身,改造社会”为宗旨,积极从事新文化活动。

1920年8月(一说5月),陈独秀与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等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共上海早期党组织,在这四人中,沈玄庐地位最高。他1916年就是浙江省参议会议长,算是省部级高官了。但他却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同情广大劳工。汪寿华钦佩沈玄庐,并于1920年9月,经沈玄庐介绍,参加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春,汪寿华与梁柏台、华林、谢文锦、付大庆等10余人,赴莫斯科东方莫斯科劳动大学学习,后被派往海参崴从事华工运动,创立了工人俱乐部,不仅有中国华工,而且还有俄工及朝鲜、日本、蒙古的工人参加,汪为书记。由于他卓有成效的工作,俱乐部会员很快发展到四五万人。海参崴为苏联太平洋之海口要道,毗邻日本、朝鲜与中国之间,其市民为杂住的各国人,中国华工及小商人居多,有五六万人。汪寿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么多国家的工人组织起来,足见其组织领导能力之强。1923年,汪寿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作为远东职工代表,赴莫斯科出席国际反帝同盟会议。到1924年,远东工人俱乐部又创办了东方劳动中学、消费合作社等红色组织,成为指导海参崴工人运动的唯一领导机关。

1925年,以上海五卅运动为标志的中国大革命高潮兴起,国内急需有工运经验的同志回国指导工作。汪寿华奉命调回上海,任上海总工会宣传部长,随后改任组织部长。是年12月17日夜,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刘华被皖系军阀孙传芳秘密杀害后,汪寿华继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兼党团书记。1926年,汪寿华又兼任中共江浙皖区委职工部书记和中共中央职工部委员。

1927年2月23日,为领导上海工人阶级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指导今后的工作。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尹宽、彭述之、周恩来、萧子璋组成,并在特别委员会下设立军事委员会。3月5日,特别委员会还决定,第三次武装起义的整个行动,由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负责,紧急时,则由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汪寿华4人负责。起义总指挥由周恩来担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3月21日中午12时起,上海工人阶级一致行动,实行总同盟罢工,与此同时,上海学生罢课、商民罢市,并随即转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起义过程中,汪寿华始终战斗在斗争最前线。经过30个小时的英勇战斗,共歼敌5000余人,缴获5000多支枪等大量武器弹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终于取得胜利。3月22日,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会议,选举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罗亦农、汪寿华等19人当选为市政府委员,他俩还是市政府党团干事会委员。

3月27日,在汪寿华主持下,上海总工会召开全市工人代表大会,1000余名工人代表参加,汪寿华报告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经过,总结了经验。

“工友们,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是英勇的上海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坚决斗争的结果!”汪寿华大声地说,“我们工人阶级还要继续奋斗,要收回租界,肃清一切反动派,工人阶级要武装自卫,要改善生活,要巩固和发展工会组织。”

与会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选举产生40名上海总工会执行委员,汪寿华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新右派蒋介石恨死了汪寿华。此时,蒋介石与青洪帮大流氓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暗中勾结。就在上海市总工会成立的当天,蒋介石以慰劳上海工人为名,召见汪寿华。汪寿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前往。第二天,他在中共上海区委会议上报告说:“昨见老蒋,先加慰劳,他并无赞扬上海工人。我报告一点上海工人暴动的经过,他不大注意。蒋介石提出外交方面要工会方面听军事当局指挥,我没有答复。”

4月11日,杜月笙邀汪寿华到其府上赴晚宴。汪寿华向中共上海区委汇报。书记罗亦农等劝汪寿华不要去。汪对罗亦农说:“为了党和工人阶级的事业,我宁愿牺牲一切。”

当晚,汪寿华按时赴杜府,立即被捕,由杜月笙派人押至枫林特务处,交给特务处,12日,被特务处长杨虎枪杀,成为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烈士,时年26岁。

三、“敌人在广州把本报的记者,在青年界最有信仰的萧楚女同志于病危之际活活打死”

萧楚女(1893—1927),原名秋,字树烈,笔名楚女,湖北汉阳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中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袖之一,恽代英的好友,“凡知恽代英者,无不知萧楚女”。

萧楚女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即丧父母,自幼寄人篱下,幸赋性绝顶聪明,故终能刻苦成人,其幼年经历,与高尔基颇相类似,曾做过学徒、报贩、司书、轮船小伙计等苦差事,赖自己之不断挣扎,始有上进”。他唯一“正规”的学历,是在辛亥志士、好友郑希曾的资助下,在武昌新民实业学校学习了八个月,这是一所专攻农桑的学校,随后开始了新的自学生活,向社会学习,向能者学习。1918年,恽代英于中华大学毕业留校任中学部主任。萧楚女仰慕恽代英,通过恽代英的关系,常到中华大学旁听。因无正式学籍,一般纨绔子弟讥讽萧楚女为“读揩油书”。

1920年,萧楚女参加了恽代英、林育南等在武昌创办的利群书社。在这里,他更是刻苦自学马克思主义著作和《新青年》《新潮》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思想迅速由爱国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1921年,萧楚女受聘到襄阳二师任教,在学生中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支持进步学生将学校控制的学生会改为学生自治会,主张学校由学生自治。他虽然没有参加恽代英、林育南创建的共存社,但对共存社及其宗旨深表赞成和拥护。

1922年8月,经恽代英介绍,萧楚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随后到重庆联合中学、重庆公学、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任教,向学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他还担任《新蜀报》主笔,撰写社论时评,针砭时弊,为民疾呼,深受读者欢迎。

在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中,由于恽代英工作太忙,党调萧楚女到上海,协助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他与恽代英一样,站在理论斗争前沿,与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右派、戴季陶主义作坚决斗争,积极引导中国青年投身革命。

1925年底,萧楚女奉党之命来到广州。在国民党二大上,李大钊、恽代英等7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毛泽东、邓颖超等7人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还担任了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为加强理论宣传工作,经中共中央同意,毛泽东将萧楚女一批才华横溢的“笔杆子”调往宣传部,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宣传部一时人才济济,被称为“人才内阁”。《政治周报》上的许多文章,都是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由萧楚女写出初稿,再交毛泽东审定。毛泽东对萧楚女的文章总是称赞有加。

1926年5月,萧楚女又协助毛泽东在广州开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任专职教师兼教务主任。主讲《帝国主义》《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三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毛泽东对萧楚女的评价极高,1964年,他在关于教育问题的一次谈话中说:

要自学,靠自学。萧楚女没有上过学校,不但没有上过洋学堂,私塾也没上过。我是很喜欢他的。农民讲习所教书主要靠他。他是武昌茶馆里跑堂的,能写很漂亮的文章。

1926年10月,萧楚女奉命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并被聘为政治顾问,聘书上称他“为党中先进革命中坚,关于党的主义,革命工作经验颇深”。他主讲《社会科学概论》,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列主义和革命理论。为解答学生学习疑难问题,他和恽代英等在《黄埔日刊》开辟《政治问答》专栏,在这个“专栏”中,恽代英回答学员的提问最多,其次就是萧楚女。1927年1月,黄埔军校政治部编纂股长宋云彬将《黄埔日刊》中的《政治问答》专栏,编成《政治问答集》,由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宣传科正式出版,首印3万册,深受学生的欢迎,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党的主义与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蒋介石在赣州杀害陈赞贤后,萧楚女从1927年3月16日至24日9天时间内接连发表《帝国主义软化政策之真面目》《民主集权制的说明》《在联合战线上纪念“血腥之日”》《看报时所得到的杂感》《个人主义的三十六变》等文章,对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工农的罪行无情揭发,将其罪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蒋介石恨死了萧楚女。他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密令广州“清党”,由其亲信钱大钧任广州戒严司令。14日深夜,钱大钧下令全城戒严。15日凌晨2时,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在广州实行反革命大屠杀。萧楚女是他们要抓的重点对象之一。

这时,萧楚女正在中山大学东山医院住院。原来,早在农讲所任教时,他便因劳成疾,患有严重的肺病,直到1927年3月,他才住院接受治疗。在黄埔军校孙文主义学会分子的配合下,反动军警冲进东山医院,从病床上将身体虚弱的萧楚女拖走。萧楚女在狱中英勇不屈,4月22日在广州南石头监狱英勇牺牲于反动派的棍棒下,时年34岁。

萧楚女牺牲后,《中国青年》在第166期发表《征求萧楚女先生遗著》:

谁不知道有个大麻子萧楚女,他是本刊的创始者之一,他是青年群众的明星,他是刻苦忠实的革命家!自从少年以至于死,他一直以革命为生命,一直在颠沛流离,贫困逋逃的情形之下。终于李逆济琛叛变,他正在广州的医院里养病,竟不能逃过李逆的辣手,惨死于杖下!他的死,是(使)革命青年失去了良师;他的死,是(使)革命队伍中丧亡了勇敢的战士;他的死,使我们更加亲(深)切认识了敌人;他的死,在每个革命者的心上剜上伤痛!本社为纪念他起见,拟搜集他的平生著作,印成《萧楚女文存》以行世。希望无论何人,凡存有萧楚女先生作品者(除在《中国青年》上发表过的及在长江书店出版以外无论是论文,小说或信札,已印未印的均好),即行寄于“汉口长江书店萧亮君”,以八月十五日为截止期。应征者每人赠该书一集,以为纪念。(如有重复,取先到者。寄来文字甚多者,酌量加赠该书。)

《中国青年》百年史话㉕ | 《悼我们的死者》里的三位英烈故事

《中国青年》第166期《征求萧楚女先生遗著》

这段文字,高度肯定了萧楚女短促的一生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和大无畏的英勇牺牲精神。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萧楚女文存》其时未能印行。

萧楚女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时,常对革命青年说:“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蜡烛精神,将永远鼓励中国青年奋勇向前。

刘昌群在《悼我们的死者》中最后说:“敌人以为共产党是可以杀得退的;无产阶级的领袖是可以杀得干净的!用白色恐怖和法西斯蒂的屠杀,一定可以换取敌人的‘安宁’!”但是,“帝国主义者想错了,帝国主义者的贤走狗蒋介石等都想错了。”刘昌群指出:“中国共产党员和共产青年团员决不因敌人任何惨酷的屠杀而退后,而气馁。中国无产阶级将从急剧的革命斗争中培养出无数新领袖起来。惨酷的屠杀所换取的,决不是敌人的‘安宁’,而只是敌人‘死刑宣告的提前’!”他号召全国的青年们、同志们、革命阵线上之热血战士们“勿忘为死者复仇”,更要加倍努力地“去担负已死同志未完成的革命事业,下不共戴天的决心,向屠杀我们同志的帝国主义者、反革命的资产阶级、封建军阀作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