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800、1000,召稼楼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丨乃清叙史

2023-12-10 23:30:3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500、800、1000,召稼楼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丨乃清叙史

闵行区文史专家张乃清长年研究闵行乡土历史文化,其著有《百年沪闵路》《海派乡土文化》《20世纪上海乡土图像》《上海闵行英烈》《沪谚新编》丛书等。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闵行区浦江镇的古镇召稼楼,声名远扬,然而对于这里原始风貌的描述存在某些误解。“召稼楼古镇拥有800年历史”,此言存疑。“召稼楼古镇拥有500年历史”,此言可信。“召稼楼地区拥有1000年农耕史”,此言也可信。

从建楼到兴市

清乾隆《南汇县新志》最早记载“召稼楼”由来:“明谈田建楼以召耕旅,故名”。如果确认“谈田建楼”为“召稼楼古镇”之源头,那么依据谈田生平,此举应当是在明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

关于“谈田建楼以召耕旅”,历代地方志没有详细记载。若对谈田生平做深入考证,可以获取一些历史信息。

谈田(1473~1521),字舜卿,号东石,世居鹤坡里。他是明代工部右侍郞谈伦的嗣子,20岁左右即以文学闻名。弘治年间,赴京应试谋职,见权阉刘瑾所为多不法,三日后即返回家乡,而且从此不入科场。他与堂弟谈寿(字舜年,号西石)一起在鹤坡塘畔建造“绮春园”,供谈伦养老,并“教儿睦族”。正德十六年(1521)春,不幸病逝,年仅48岁。

500、800、1000,召稼楼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丨乃清叙史

谈氏绮春园朋寿山石

当时,谈田在金刚庙附近建造的“楼”是什么模样?古人没有明说。本地民间传说称是一座钟楼,以便催工促耕。今人大多认为以钟声“召稼”极有画面感,于是有人妙笔生花,写了二句所谓“古诗”:“十里晓烟破,数声召稼钟。”

然而,当年的农耕生产组织会是如同当代的“生产队敲钟出工”吗?

今人应当明白,谈伦长期担任朝廷工部右侍郎,熟悉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返乡后,他推动谈田建造召稼楼,必有其讲究,所谓“建楼以召耕旅”,应当是以楼聚众,通财兴市。值得关注的是建楼后的实际效应,即周边地区望族相继迁到“召稼楼”旁边建宅定居。由此,“召稼楼”逐步形成市镇,聚财称雄,崇文向善,成为东乡农耕文化汇聚发展之地。

因聚财而称雄

在明正德年间“召稼楼”问世之前,王家浜畔的地标建筑是金刚庙,周边已形成多个颇具规模的农耕基地,西有鹤坡里,北有长寿寺,南有拨赐庄,东有沈氏田庄。因此,500年以前“召稼楼”所在地并非“垦荒中心”。

500、800、1000,召稼楼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丨乃清叙史

明崇祯年间,本地奚氏、冯氏家族联手再次扩建金刚庙,形成五进五院的规模。步入清代,金刚庙之东店铺聚集,街市日益兴旺。而此时,谈田所建造的“召稼楼”竟然被废弃了。

清雍正《分建南汇县志》在记载十九保市镇时,记载了杜家行、拨赐庄、沈庄、施家行等,并没有将召稼楼列入,可见当时召稼楼的市镇规模还未达到录入县志市镇篇的要求。而且,在“乡保”篇中误记“十二图曰赵家楼”。县志纂修者竟然将“召稼楼”误称“赵家楼”,既可责怪其过于官僚,又说明当时“召稼楼”的知名度有限。

清初,这里望族相聚,豪宅连片,聚财称雄,声名鹊起。随之,为其提供生活服务的各式店铺,以及周边乡人所需的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交易、农具制造等店铺、作坊相继诞生,市场日益繁兴,终于呈现出“地区中心”的模样。但是,镇区规模发展缓慢,求富而不求大,俨然是乡间宏大的庄园群落。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纂修的《南汇县新志》,首次记载了召稼楼:“邑西北四十八里,明谈田以召耕旅,故名。今楼已废,街夹王家浜,东西约一里。”可见清代中期召稼楼地区已形成“东西约一里”的市镇格局。

嘉庆二十二年(1817),在《松江府志》刻本的地图中,首次标示了“召稼楼”。这说明此时召稼楼已成为江南地区知名市镇。

500、800、1000,召稼楼到底有多少年历史?丨乃清叙史

20世纪80年代召稼楼风情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