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与36位基层作家聊了啥?一起来听

2023-04-10 07:59:08 - 媒体滚动

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与36位基层作家聊了啥?一起来听

“莫言老师,您这几年开始写诗。诗歌如何植根地域性,写出辨识度?”

“梁晓声老师,您也在兵团生活过,对我们兵团的青年作家创作有什么建议?”

“刘震云老师,我想知道,您的小说《塔铺》中人物的原型现在都怎么样了?”

……

3月22日,阳春三月,杨柳依依,桃花正艳,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名家零距离”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著名作家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与来自全国的36位基层作家面对面交流创作经验、分享创作感悟。“名家零距离”直播活动总观看量达到1550万。

莫言:挖掘写作素材

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与36位基层作家聊了啥?一起来听

“直到今天,热爱文学仍然是支撑我写作的根本动力。我最敏感的神经都与文学有关。遇到类似的事件、句子、故事、面孔……我都会对它们产生文学的联想,将其转变成文学。”面对基层作家,莫言如是说。

莫言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从1981年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发表至今,已走过42个年头。2009年12月,他的长篇小说《蛙》出版,并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翌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谈及创作密码,莫言表示,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要找到素材富矿。他以自己为例介绍,其最初的文学风格并不固定,经过种种探索,挖空心思寻找写作素材,突然发现从小生活的村庄才是写作最好的素材:每个认识的人都栩栩如生,都能写进小说。

这就是“高密东北乡”。以莫言的家乡为原型创造的文学地标,最早出现在发表于1985年《莽原》上的《秋水》一文中。莫言表示,“高密东北乡”是开放的概念,不是封闭的,世界上发生的人与事都可以“移植”到“高密东北乡”。“文学创作一切皆有可能,关键是创作时虚构的故事和人物要让读者觉得可信。”

在创作中,如何避免同质化创作是摆在不少文学创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来自甘肃的诗人孙立本就有这样的困惑,他苦恼于如何避免地域诗歌同质化的现象,写出具有高辨识性的诗歌。对此,莫言认为,叙事诗创作可以跳跃,冲破束缚。“很多诗很通俗,却包含很多真理,揭示出人生境界。就像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的诗歌,写大自然,充满生机和向上的力量,既具有地方特色又不乏普遍性,让人感受到人自身强大的力量。这种超越描述的表达看法,让惠特曼的诗歌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莫言表示。

梁晓声:着力人物塑造

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与36位基层作家聊了啥?一起来听

2022年伊始,根据梁晓声的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人世间》开播。该剧以年代感、烟火气、真情意戳中了无数观众的内心,引发收视热潮。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不仅创下央视一套近5年收视新高、累计超4亿受众观看,还实现了版权输出,由迪士尼在海外市场进行独家发行。

在梁晓声看来,人物塑造是创作的关键。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梁晓声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进修,经常听导演们聊电影人物,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导演的口中,人物最重要,优秀电影的价值在于为银幕提供独特的人物形象,丰富电影艺术的人物画廊。虽然谈的都是电影,但梁晓声认为文学同样如此,也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艺术。以前他写小说,喜欢以讲故事为主,此后他学会了先构想人物,再构思故事。“文学与戏剧、电影一样,重点还是人物,我接受‘文学即人学’的理念。”梁晓声同时表示,也有作品只写了故事,故事本身同样能带来启发,但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中很多在于成功塑造了人物。

梁晓声以前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和工作过,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一位青年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兵团写作的青年作家如何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的作品?梁晓声表示,在兵团写作的青年作家可以关注几代兵团人的历史故事,这是很好的素材。不过,他又建议,先从散文写起。散文文体自由,可以为小说创作打好基础。

刘震云:写好故事结构

莫言、梁晓声、刘震云与36位基层作家聊了啥?一起来听

《一地鸡毛》《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手机》……提起刘震云,相信很多人对他的这些作品并不陌生。和莫言类似,刘震云也将家乡作为创作素材,那里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富矿资源。

刘震云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他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等都与延津县有关。这些作品贴近生活,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刘震云看来,小说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写出人和人之间的“结构”。小说里特别重要的是人物的关系、人物的结构,这需要作者有非常大的智慧、创造力、哲学修养和对文学、生活的认识深度。在刘震云的作品中,结构胜过故事,故事怎么讲比故事本身更重要。如《一日三秋》,戏里戏外、上天入地、画里画外、梦里梦外、逆向顺向,完美融合,结构严谨且极富张力。

好的文学作品必须具备哲学性的思考,思想的力量支撑着文学的深度。刘震云有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的底色一定是哲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庄子等哲学家试图把这个世界说明白,但世界的一大部分恰恰是说不明白的。在哲学说不清楚的那个地方,文学开始往前走。”

要想创作出一部尽善尽美的作品,并非易事。对此,刘震云表示,要尽力而为。他以自己为例介绍,回看自己的作品,“没有特别满意的”。在刘震云看来,能够认识到之前作品创作的不足,并在之后作品中加以改进,作品的创作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

当前,ChatGPT4.0人工智能火爆。不少作家表达了作家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担忧。对于这一忧虑,莫言、梁晓声、刘震云均给出了“不”的答案:因为人工智能的创作基于已经存在的数据,没有感情,无法创新,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很难产生像人一样独特的思维和认知。

基层作家对话名作家,交流创作密码,引发共情、共感、共振。期待更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涌现。(本报记者 侯伟)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原标题:春天里,聆听“大家谈”)

(编辑:晏如责任编辑:吕可珂审校:崔静思)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