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出炉!四大支柱产业明确!A股概念股闻声而动……
本报记者杜雨萌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也是我国出台的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
在同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负责人就目前各界普遍关切的生物经济领域创新能力及未来发力方向等,一一作出回应。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此次发布会上所提到的部分领域,记者注意到,截至中午收盘,疫情监测、专精特新、青蒿素等同花顺概念板块均有不俗表现,且多只概念股收获20cm涨停。
目标任务“5+5”
谈及《规划》制定的“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称,概括起来就是“5个新”:
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
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
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
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品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再从《规划》明确的生物经济发展具体任务来看,亦重点包括五个方面: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优化生物领域政策环境。
科创板上市企业中
生物企业占比达1/3
事实上,回顾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的创新发展,王翔用“显著成就”来形容。
首先,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
其次,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
最后,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上市企业、90%国家一类新药、85%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同时,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控。
但王翔同时指出,目前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等不利因素。
因此,《规划》不仅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发展生物经济的五个原则之首,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同时,《规划》还从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以及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四个方面部署提升生物经济创新能力。
四方面培育
生物经济支柱产业
由于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突出重点,一方面,《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医”“食”“美”“安”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具体来说,《规划》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经济支柱产业。
一是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体现在3个推动: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助力疾病早期预防;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提升疾病诊断能力;推动基因组编辑、微流控芯片、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与生物药研发融合,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二是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三是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
四是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
支持创新能力强的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
作为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称,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提高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其一,加快前沿技术发展。加强前沿和原始创新领域布局,鼓励产学研医深度融合,推动一批新药、新型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力争在部分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坚持开放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发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生物医药制造业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
其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补齐短板;进一步开发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不断强化规模化和体系化制造优势;贯彻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部署,推动医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其三,健全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医药企业加强与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机构的合作,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共同打造生物医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成果转化的有序衔接和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强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各类专业化服务平台建设与能力提升,支持发展可提供高水平合同研究机构和医疗器械领域专业化服务机构,做实做强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
其四,提升医药企业竞争力。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司。培育产业发展新兴力量,支持专注细分领域、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强、大型企业产业化体系健全的优势,推动大中小企业在产品、技术、市场、资本等层面加强合作,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编辑孙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