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洁供热率已超75% 专家:减碳成行业改革重要方向,智慧供热将是大势所趋
每经记者李彪 每经实习记者周逸斐 每经编辑陈旭
“随着清洁供热工作的深入推进,截至2022年底,我国清洁供热率总体上已达75%。”
在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CHIC)于5月9~10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峰会上,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秘书长周春在现场公布了最新的清洁供热产业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大会现场注意到,如何通过创新技术实现清洁供热智慧化,在节能降碳的同时做到降本增效,成为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展开分享和讨论的焦点。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的实施,减碳成为供热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这一背景下,智慧供热作为清洁供热的重要方式,受到行业内越来越多的重视。
“智慧供热对于我国完成‘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供热产业不断发展,大系统越来越复杂,每个用热单元之间需要统筹起来,智慧化技术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供热生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在我国,建筑供暖是建筑领域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印发以来,多项政策都涉及对清洁供暖工作的支持与推进,我国清洁供热面积在逐年增长。
CHIC在大会现场发布的《中国清洁供热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8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67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1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达到179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已经超过75%。
供暖碳排放水平高,要实现“双碳”目标,供热行业必须解决绿色低碳发展的问题。
因此,随着“双碳”目标推进以及供热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我国供热能源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除了传统化石能源,风电光电、生物质供热、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也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品位和时空域精准配置能源消费与生产,是节约能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举措。浅层地热能(地表水体和包括矿井水在内非常规水资源)与建筑物(群)“供暖-制冷-生活热水”三联供配置,以及光伏与建筑物(群)照明等供电配置,是能源消费侧与供给侧在品位上配置的典型模式。
改造成本是当前智慧供热改革一大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供热系统还存在供热系统管理粗放、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供热煤耗较高,能源浪费严重。
在碳中和导向下,智慧供热作为清洁供热的重要方式,受到更多重视。供暖行业从清洁供热解决“有没有”,正向智慧供热进一步解决“好不好”的方向发展。
“智慧供热既是供热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城市智慧管理和清洁取暖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价格成本调查中心成本监审一处处长秦绪龙在大会上介绍,“智慧供热系统是以供热信息化和自动化为基础,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供热系统源-网-荷-储全过程深度融合,可以实现按需供热和精准供热。”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已经推进智慧供热建设和应用,并迎来加速发展期。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改造成本过高成为当前智慧供热改革的一大制约因素。
现阶段,供热系统利用管网输送热量来为终端提供服务,其中集中供热管网智慧化一环,便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由于热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地方,出现了因成本倒挂导致供热企业无法推进从换热站到用户的二次管网智能化建设等问题。
对于智慧供热的未来发展空间,杨旭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供热智慧化有较大的规模空间,不过目前尚不能明确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的时间。
“因为不同供热系统的智慧化做法并不相同,比如集中供热的供热网络与分布式设备(热泵)的智慧化路径便有所不同,还需要结合合理的应用场景和真实的数据进行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