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登大学重出江湖?

2024-05-10 00:35:51 - 上游新闻

克莱登大学重出江湖?

“中国发展研究院”网消息称,4月21日,“欧洲自然科学院”新晋“院士”颁证授勋仪式举行,王彤获“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克莱登大学重出江湖?

克莱登大学重出江湖?

近日,多家国内学术机构、权威媒体相继发布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喜讯,尤其是“西安一名90后博士田某当选,成为世界唯一一位90后院士”的消息,引发社会舆论关注。

报道显示,今年已有30多位国内人士戴上该机构“院士”头衔,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公司老板。“院士”井喷的背后,到底是学术荣誉还是商业交易?有人质疑“洋院士”的含金量,有人提出这就是翻版的“克莱登大学”重出江湖。

疑问

“欧洲自然科学院”是个啥?

在多篇官方通稿的描述中,欧洲自然科学院号称总部位于德国汉诺威,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而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则有1700多名,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科学家和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奖、哥白尼奖获得者”等。

记者检索发现,国内权威机构公开发布的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当选者信息,至少可追溯至2021年。其中,不乏来自东南大学、贵州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科研人员,也有诸如吉林某医药公司董事长李盛学等社会人士。

4月30日,记者采访了多所相关高校,不少高校工作人员都表示对该校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一事不知情。其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和贵州大学工作人员回应称,该荣誉是当事人个人申报,并非通过学校申报,虽然曾听说过相关传闻,但校方也无法核实。

随后,记者在网上搜索如何申报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并拨打了排在百度搜索结果第一位的一家代办机构咨询电话。据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可以申办包括“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在内的荣誉,要视申报人的学历、科研成果情况而定。申报人的学历按照要求最好为博士及以上学历,最基本也要研究生学历;科研成果则要看发表过的论文或者取得的专利,费用大约在20万元~50万元之间。

有媒体评论文章将“欧洲自然科学院”与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克莱登大学”类比——小说主角方鸿渐出国游学多年,买了张“克莱登大学”文凭,并在归国后赴大学任教,而“克莱登大学”后来成为“野鸡大学”的代名词。

事实上,国际上这种投其所好的山寨学术机构并不少见,包括世界生产率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科学院等等,都被认为是山寨货。这种风气其实由来已久,正如国内学界以“发论文”作为学术评价标准,于是就催生了众多以中国学者为目标的“水刊”,只要交钱,就能发论文。

数据

今年国内30余人喜提“院士”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4个月就有30余名国内各界人士宣称获得这一头衔。那么今年这些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都有谁呢?

1月3日,江西农业大学官网发布消息: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长V.Tyminskiy院士发来贺信,我校副校长贺浩华教授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以肯定其在水稻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创造性成就。

1月5日,“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ESCO”微信公众号刊文: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干事长、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理事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宋启斌教授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1月17日,“河南高教”微信公众号刊文: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邵国胜教授当选为2023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1月22日,日照广播电视台“直播日照”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2月19日,“电气工程学报”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何怡刚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月23日,“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微信公众号刊文:马鞍山市第二中学1987届校友,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凯,增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3月16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刊文: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邓三鹏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3月20日,“奉化科协”微信公众号发文:宁波市科协主管学会宁波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宁波大学束学道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3月28日,暨南大学药学院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于荣敏教授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4月16日,“济南国际人才创新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济南国际人才创新中心入驻企业——山东黄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洪正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回应

“科学院”:

因为疫情我们不得不搬家

“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负责人吴继华回应称,自己也注意到了国内的相关舆论,但“欧洲自然科学院”对于申请者从来没有收取过任何费用,认定为院士的中国籍成员,也不会收取年费。

而面对“山寨”“野鸡”的质疑,吴继华告诉记者:“科学院在欧洲更像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俱乐部’,聚集了众多热爱科学、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欧洲的院士评选门槛虽然高,但并不至于只有几万人中才能产生一个院士。只要一个人的科研成果真实、独立,且对科学发展有重要贡献,他/她就有资格申请院士。当然,最终是否能够成为院士,还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估。我们并不赞成给予院士们高于其他科学家的地位,这样反而会影响他/她在科研上的投入。”

颇为讽刺的是,在受到舆论质疑的同时,“欧洲自然科学院”5月3日在其网站刊发了一篇致“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成员”的公开信。该公开信声称,由于疫情以及经济危机的原因,其办公室“不得不”搬至德国汉诺威的另一个新地址。

新增院士:

他们主动邀请我参与申报

据《有机硅材料》微信公众号2月23日消息:近日,欧洲自然科学院发布了2024年的新增院士名单,院长弗拉基米尔·蒂明斯基院士向我刊编委会顾问刘晓暄教授发来贺信,祝贺他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5月8日晚,刘晓暄回应记者,是欧洲自然科学院中国代表处主动邀请他参与该院院士的申报,随后他按照该院的院士申报要求递交了相关材料,全程未找过代理机构,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

“他们要求的申报材料很多,门槛也很高。专利要30项以上、SCI论文50篇以上,还要有省部级的课题奖励,还有一些硬性条件,比如要求申请人为三级教授以上职称、年龄45周岁以上。”刘晓暄表示,自己是严格按照申报表填报相关信息,并且都附上了论文附件和专利证书。

刘晓暄告诉记者,在此次受邀参评之前自己并未和欧洲自然科学院有过接触,申请院士的流程大概花了2到3个月时间,今年1月他被正式授予为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他告诉记者,原本欧洲自然科学院要在北京给他和其他新晋院士搞一个颁证授勋仪式的,但他因临时有事没有出席。

锐评

警惕院士“帽子”沦为装点门面的道具

众所周知,院士,特别是全职院士数量,在国内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院士数量多寡,又直接与一系列的“待遇”相关,对应的是高校在课题数量、学术资源分配上的话语权以及各类评比排名上的现实利益。

有此利害关系,一些高校可能也就有了拿“海外院士”来凑数的内生动力。在相关评价体系中,海外院士的“效力”是否与国内院士一致,目前还未有权威说法。但从公开信息看,不少高校在公布院士数量时,往往都会注明“含外籍院士”,这或许可以说明不少问题。

不同国家的院士评选标准以及其对应的学术地位和含金量往往有巨大差异。比如,在不少国家,院士其实更接近于一种“会员”,甚至有的还明确院士需要缴纳“会费”,且评选机构也多属于民间性质。院士在很多国家仅仅只是一种学术荣誉,并不代表官方的背书,也不会附着显著的学术地位及其伴生的种种待遇。

当然,不能将外籍院士的含金量一概否定,哪怕其评选标准与国内标准不一致,一些国内科研人员积极参选外籍院士,对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也是有益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对外籍院士的含金量,各单位显然应有严肃、科学的评估。否则,只会刺激更多人“抄近道”,也给一些山寨机构可乘之机。

说到底,院士其实是一个离普通人较远的身份,相关话题之所以能引发社会热议,并不仅仅是关心国外院士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更是担心我们的科研资源分配和科技评价机制,是否在助长某种以“帽子”评判人才的风气。

这并非杞人忧天。就在前几年,某地一高校就出现了“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的现象。而无论是“40万买外籍院士”疑云,还是高校耗资上千万引进“水博士”,大众的关注有一个共同焦点,那就是让学术回归学术,警惕院士、博士等“帽子”虚假繁荣,沦为高校等科研机构装点门面的道具。

综合央视新闻、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