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EI为70.8,北京发布生态环境建设最新数据

2022-06-10 08:30:00 - 媒体滚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全市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情况及生物多样性最新数据,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展现北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态势。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指示生物频繁现身

仲夏之夜,在京城里能看到萤火虫,稀奇不稀奇?不稀奇。据调查,近年来,不仅在海淀、门头沟、平谷山的山区里能见到萤火虫,而且在东城、海淀、石景山、大兴区等地的城市公园里也能见到许多萤火虫等一批对环境敏感的指示生物。

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自然物种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功能区域人居环境及自然环境特点,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持续监测、全程保护。2021年北京市发布实施了《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深化生态保护制度运行与法治保障。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市委生态文明委年度重点工作,逐年压茬推进,统筹提升保护水平。连续两年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措施写入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计划,其中,今年首次制定北京市生态保护2022年行动计划,实现了部门协同、市区一致。

2021年北京实地记录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群系65种,各类物种共3702种,其中北京新记录种17种,中国新记录种6种。这些物种以不同方式分别生活在生态涵养区、平原区、中心城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全市各功能区生物多样性情况各具特色。

生态涵养区生态环境优良,是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也是全市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95%以上的生态保护红线和97%左右的自然保护地均位于生态涵养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涵养区共有各类物种5578种,约占全市物种的90%,是北京名副其实的天然生物资源库。调查显示指示物种黑鹳的分布范围已从房山扩展到整个生态涵养区,数量也大大增加。北京水毛茛在怀柔和密云均有分布,较原记录范围有所扩大。其他典型清洁水体指示物种如黑鳍鳈、宽鳍鱲等也出现分布范围扩大和数量增多的现象。

平原区生态建设修复力度空前,是生物多样性提升的重要潜力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原区(通州、顺义、大兴)共记录到各类物种1668种,包括对水陆环境质量敏感的黑斑侧褶蛙、对人类干扰敏感的萤火虫、以及对食物可获取性敏感的猛禽长耳鸮和雀鹰等,说明平原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

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改善显著,是广大市民直接接触生物多样性的集中体验区。实地调查结果显示,中心城区共记录到各类物种2232种。包括鸳鸯、普通鵟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黄鼬、黑鳍鳈和黑斑侧褶蛙等市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表明中心城区虽人口密度较高,但仍保存有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区域,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较好的栖息地环境,为市民提供了最直接的生态服务功能。

评价体系纳入新指标,2021年EI为70.8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是一个统筹考虑城市尺度环境质量、生态空间格局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数,反映了评价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近年来,北京市注重加强城市生态保护,提升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品质。2021年9月,发布《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建立以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统领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环境质量、生态系统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首次开展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并首次将绿视率和自然岸线保有率新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统一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2021年全市集中建设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显示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其中,中心城区的植被覆盖指数优于全市集中建设区的平均值,东城区、西城区绿地服务指数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

绿视率是集中建设区评价体系的一项特色指标,是城市更新生态保护修复效果的表征之一,反映了在既有城市绿地基础上,结合实际开展见缝插绿、疏解建绿、微小绿地建设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生态质量。

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利用与治理,为生物提供了更多更优的栖息地。“十三五”期间,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了18.6%,尤其是在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实地记录到各类生物1300余种,其中高等植物400余种,鱼类20余种。此外,还记录了400余种昆虫、40余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00余种藻类和100余种大型真菌。综合表明,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保有适宜生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空间,物种较为丰富,生态系统质量较为健康,生态修复效益已初步显现。

自然岸线保有率指标的提出有力促进了生态修复,增强了河湖岸线的连通性,较好地构建了近岸地带物种栖息地,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实现“人水和谐”,2021年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为67.9%。《2021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表明,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等重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为75%以上。全市EI为70.8,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高。

近十年来,北京在永定河流域开展生态走廊建设、综合治理和一系列生态修复工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流域生态系统连通性明显提高,为恢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2020年-2021年,在永定河流域调查记录到各类生物3600余种,其中记录鸟类200余种,超过当年度调查记录鸟类种数的80%,涵盖了猛禽、游禽、涉禽、攀禽、鸣禽和陆禽六大生态类群。调查记录到鱼类30余种,包括黑鳍鳈和宽鳍鱲等保护物种和指示物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永定河生态修复的工作成效。

用好典范,在保护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和谐共生

良好生态本身就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021年,海淀区和怀柔区被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谷区被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前,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已覆盖延庆、密云、门头沟、怀柔和平谷等五个生态涵养区,并延伸到中心城区。海淀、平谷、怀柔三个命名区通过积极开展示范创建,生态环境质量均持续改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打造城市生态保护示范。海淀区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夯实生态本底,打造百姓身边的绿色生态空间,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翠湖湿地公园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的原则,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生态链,给野生动物创造了良好栖息生境,具有城市生态保护的示范意义。

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平谷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既形成了“生态桥”治理转化模式等典型案例,又保护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近年来,在平谷区多次记录到蒙古兔、亚洲狗獾等哺乳动物,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平谷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

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怀柔区立足生态涵养区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连通性得到显著提升。近年来,怀沙河怀九河地表水达到Ⅱ类水体标准,怀沙河怀九河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后,水体与岸线连通性大幅提高,调查记录到的鱼类种类和数量均有明显增加,特别是记录到了北京市二级保护鱼类中华多刺鱼,一定程度上表明该区域水质清洁、生态向好。

作者:夏清泉13810459450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