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甫回到草堂 阿来:小事入诗 首首是“史”

2023-06-10 22:48:12 - 四川日报网

转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肖姗姗成博

6月10日,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成都诗”迎来第16讲。这一讲的主题是“卜居必林泉”,兜兜转转,阿来再次让杜甫回到了草堂,回到了一切梦开始的地方。而杜甫的梦,杜甫的理想,是什么呢?如若不能报效朝廷,那就隐居于世间之外。而这个“之外”,就是杜甫视为故园的杜甫草堂。在这一讲中,阿来通过对《寄题江外草堂(梓州作,寄成都故居)》《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等诗词的解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杜甫的“后草堂生活”。

当杜甫回到草堂 阿来:小事入诗 首首是“史”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

思念草堂的雅致林泉

先来解题,“卜居必林泉”,卜居就是选一个居住的地方,“中国人始终有一个倾向,如果要造一座房子居住,那么一定要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这个倾向叫什么呢?隐逸、隐居。陶渊明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但现实就是,很少有人做到,人们更多的时候,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在人群当中。所以,远离世间的林泉就成了少数人的可能。”

阿来提到了唐代诗人卢藏用,这个人一直宣称不喜欢官场,就去隐居,去了哪里呢?离长安最近的地方,终南山。但到了之后,卢藏用却经常给外面写诗,说自己在这里隐居,皇帝一听隐居,那可能是高人,于是就请他到朝中做官。“后来大家才发现,卢藏用的隐居相当于是一种炒作,有一个成语‘终南捷径’就是形容他这样的人,假装清高,但目的庸俗。”

阿来直言,杜甫就没卢藏用这么好命,不管他做什么,都没能在朝中谋职为国家作贡献,所以,杜甫只能真正地隐居,于是到了成都,然后开始修草堂,“做官的理想不能实现,那就居于林泉吧,杜甫按照中国人隐逸的理想,精益求精地建起了草堂。”从《卜居》到《堂成》,阿来在之前的讲座中已经非常详细地叙述了过程。

当杜甫回到草堂 阿来:小事入诗 首首是“史”

第10讲中,阿来曾说过这样一件事:762年,杜甫在送严武任职的途中,徐知道发动叛变,让成都陷入动荡,导致杜甫只身在绵州、梓州一带流浪。经过一番波折,杜甫好不容易才在764年春天重返成都。所以,第16讲,说的就是杜甫在外漂泊,心念草堂,后来颠沛流离,终于回到草堂的各种境遇。

“在流浪中,杜甫特别怀念在草堂安居的日子,《寄题江外草堂》写的就是他当时的心情,虽然草堂他只住了两年,但已经当那里是故居,他已经把成都当作第二故乡,一时半会儿回不去,他只能在诗里抒发忧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在这首诗里,杜甫写下“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微醺之时听到风摇动竹林的声音,这样的回忆让杜甫非常享受,而选定的居住之地草堂,有林泉相伴,也正是杜甫一生都想实现的雅致生活。

重返草堂回归安稳

记小事成大“史”

杜甫怀念草堂的闲逸生活,又牵挂着草堂现在的情况,很想回去。于是,他让他最小的弟弟去成都,“听说仗打完了,你去看看草堂怎么样了?”阿来说,杜甫写下《舍弟占归草堂检校聊示此诗》,走之前千叮万嘱,怕弟弟记不住,还写一首诗带着路上看。在这首诗里,杜甫事无巨细,嘱咐弟弟去看看自己养的鸡鸭鹅,点一下数量,还有怕自己走得急,当时对着江的门是不是没有关好?又觉得此时正是栽竹子的季节,让弟弟回去的时候是不是先栽点竹子?“这首诗就是一个大白话,但是表现出杜甫对草堂的一往情深。”阿来感叹。

就在这个时候,好消息传来,严武要重回成都任东川节度使。杜甫很开心,一扫往日的阴郁,写下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阿来说:“不仅寄一首,还寄五首,既叙说他跟严武的情谊,同时也在期待新的生活。同时还在憧憬,春天四五月间,我回到草堂,草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终于又回到成都了!草堂还在,并未毁于兵乱。杜甫欣喜之余,写《草堂》纪之,“昔我去草堂,蛮夷塞成都。今我归草堂,成都适无虞。”阿来说,“杜甫激动地感叹,啊,回来了,草堂还是原来的样子。那四棵松树还在,环笼草堂的竹林也长得很好。这里的狗也还认得我,老邻居也拿着一葫芦酒来庆贺我的归来。他还为那四棵松树专写了一首诗《四松》。接着又为早前栽下的桃树写了《题桃树》。当年栽下的一百棵桃树都长大了。其中五棵靠近草堂的,横生的枝桠有点挡路,更因为枝叶繁茂遮住了屋里的光线,有访客来建议伐掉,但杜甫舍不得,因此写了《题桃树》。”

更重要的是,“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阿来解析道:“大官自然是已经回任的严武。听到杜甫回归草堂的消息,马上就派人骑着马来问有什么需要。”接下来,杜甫写《除草》,记录他把几年不住人长出来的杂草全部除掉;然后,重新修理房子,又写下《营屋》……杜甫似乎又过上当年初营草堂后那样的安稳日子,又开始写欣欣然歌颂成都美景的诗篇了。

阿来直言,之所以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他不光写国家大事,还写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我们今天有一个大而无当的史的观念,离开生活的细节去追求一种宏大叙事,以为那才是‘史’,但杜甫在这一方面已经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诗史或者史诗的具体写法和标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温杜甫的理由。”

(本文图片由阿来书房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