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哉蜀道 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2024-06-10 01:08:04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高哉蜀道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高哉蜀道 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古蜀道上的剑门关图据新华社

高哉蜀道 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敦煌莫高窟壁画《张骞出使图》

高哉蜀道 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高哉蜀道 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金沙遗址出土的十节玉琮

高哉蜀道 北通大川南连瀚海

唐恬/文余茂智/图

成都自古是中外交流的枢纽。近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推动高水平开放;会议强调,积极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增强内畅外联的枢纽通达能力。

成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踏出了与世界交流的脚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在大夏(今阿富汗)发现了来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这充分说明了成都不仅不闭塞,反而是中华文明连通世界文明的重要窗口。

到了汉代,凭借着四通八达的古蜀道,成都又成了东西方经济商贸文化交流的重镇。这里不仅是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供应地,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还通过陆路及长江水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交流,使得成都不仅在汉代“列备五都”,到了唐宋时更是成为“扬一益二”的大都市。这片土地上不仅孕育出了司马相如、李白、“三苏”这样的大诗人,更引得“自古诗人例到蜀”,不仅杜甫、王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陆游等人都曾踏过艰险的古蜀道,在蜀地留下了足迹,甚至连马可·波罗来成都游历后,也惊叹于这座城市的繁华。

如蛛网般繁复交织的古蜀道,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大通道,更是商业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时至今日,古蜀道上还保存着秦汉以来的丰富历史信息,记录下了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

向北向东向南

古蜀道跨越山海

对于古蜀道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古蜀道,一般指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通道。而广义上的古蜀道,则是指四川与毗邻各省的交通要道,包括经水路走长江三峡的交通线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向北,古蜀道从成都展开,经金牛道至陕西汉中后,从东到西分别为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然后抵达长安和天水,再之后,古蜀道又通过繁复如蛛网的道路,汇入了北方丝绸之路,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源源不断地将蜀地生产的蜀锦、漆器、铜器、铁器等手工业产品,输送到了更远的地方。除了从成都到西安的这些“主干道”外,还有从巴中到汉中的米仓道,从涪陵到西乡的荔枝道,这些道路共同架构出了蜀中与秦、陇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动脉。

向南,还有一条以成都为起点,通往缅甸、阿富汗乃至地中海的古道。这条南向的古蜀道有灵关道与五尺道两条支线,灵关道从成都起步,经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进入云南,五尺道亦以成都为起点,经彭山、眉山、犍为、宜宾、盐津进入云南昭通、曲靖、昆明,两条古道大约在云南楚雄、大理一带汇合后“变身”为博南道,经保山、瑞丽蜿蜒走出国门,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向东,早在汉代之前,四川就已经通过水运与世界建立起了联系与交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长江水道,以成都为起点,向东通过长江水道进入长江中下游的宁波港等港口,再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全世界。成都虽然地处内陆,但却并不闭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通过水路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条道路则有些声名不显,这条通道名为牂牁道,它以成都为起点,经贵州、广西后来到广东,建立起了天府之国与海的联系。

从蜀地到世界

对外交流未停歇

汉武帝时,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这是中外交流史上的大事。十多年后,张骞回到了长安,在向汉武帝汇报时,提到了一件令人感到奇怪的事,“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张骞在今天的中亚地区,见到了来自蜀地的邛竹杖与布匹,足以说明早在秦汉甚至先秦时,蜀地就通过四通八达的古蜀道与当时的西域国家产生了交集。

在对外交流的同时,古蜀道更是将蜀地与中国其他区域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距今4000多年前的宝墩遗址,发现了水稻的遗存,而水稻的原产地则是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也可说明,新石器时代的古蜀先人,就沿着长江东下,与长江中下游产生了联系。这份联系并不仅仅局限在生产物资的交流之上,还集中体现在文化之上。在三星堆与金沙遗址里,有不少良渚文化玉器的踪影,尤其是玉琮这种器形复杂的礼仪器。良渚文化散落在长江下游、环太湖与钱塘江流域。也许在几千年前,古蜀人和古越人已通过长江来往,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了。

在水稻与玉器之外,传说中的古蜀五祖之一的鳖灵,他也是从长江中下游地区“逆流”而来的。《蜀王本纪》记载:“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见。”后来大洪水暴发,鳖灵带领蜀人治水,在都江堰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解除水患,蜀人由此得以安居乐业,他也因此逐渐取代了“望帝”杜宇,建立了古蜀国最后一个王朝——开明王朝。

许多年后,开明王朝的王贪图秦国会“粪金”的石牛,派出了力大无穷的“五丁力士”,在崇山峻岭中开辟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让开明王没想到的是,迎回的石牛并不会“粪金”,反而是穿着铠甲、手持长矛劲弩的秦国大军,沿着这条道路攻城略地,最终灭亡了蜀国,而得到了巴蜀之地的秦国也从此一飞冲天,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这条曾为金牛所开的道路,也成了古蜀道中的一段——金牛道,剑门关与翠云廊就散落在金牛道两旁。

蜀道文风不散

自古诗人例到蜀

从汉代开始,四川就凭借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卓越的气候环境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了西部经济与文化重镇,并孕育出了司马相如、扬雄、李白、“三苏”等名传千古的文人学者。同时,蜀地的山川之秀、风物之盛、文风之厚,也对文人墨客们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形成了“自古诗人例到蜀”的风潮,杜甫、王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陆游等人都曾踏过艰险的古蜀道来到四川,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故事。

诗仙李白曾北上剑阁,南入平羌,东下渝州,西临雪山,留下了《大猎赋》《峨眉山月歌》《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秋下荆门》等传世诗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那首《蜀道难》,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将古蜀道雄浑的气势与行路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几十年以后,诗圣杜甫再度沿着古蜀道前往成都,在旅途中发出了“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的感叹。

宋代时,“三苏”曾沿古蜀道前往汴京,之后,苏轼、苏辙金榜题名,留下了属于苏家三父子的传说。当苏洵去世后,苏轼苏辙又再沿着古蜀道归乡与复出,在古蜀道重镇利州(今广元)苏辙留下了“今闻宝峰上,缥缈陵朝阳”“微云霭双剑,落日明故乡”等诗词,记录下了古蜀道上的风景。多年以后,南宋另一位大诗人陆游也踏上了古蜀道,来到了陕西南郑的抗金前线。在这期间,陆游留下了数十首歌咏蜀道的诗篇。此后,陆游终其一生都难忘在蜀道上纵马疾驰的羁旅生涯,他把自己的诗歌总集定名为《剑南诗稿》,在诗词之中,最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的当属那篇《剑门道中遇微雨》:“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元代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来到成都,对于这座城市,他写道:“抵一平原,地属一州,名成都府……昔是强大城市,历载富强国王多人为主者垂二千年矣……”对于当时岷江上往来不息的商船、渔船,马可·波罗则写道:“水上船舶甚众,未闻未见者,必不信其有之也。商人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盛者。”在马可·波罗心中,成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繁华程度超乎了想象,这座城市,给这位西方商人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天堑变通途

新蜀道连通世界

古蜀道虽然架起了四川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但是古蜀道之险却是不争的事实。

1958年1月1日,宝成铁路全线通车运营;1961年8月15日,宝成线宝鸡至凤州段电气化改造试点工程建成通车;1975年7月1日,宝成线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局面,被誉为中国人破解“蜀道之难”的里程碑。

如今,出川大通道已有40余条,成都还同时拥有两座4F级国际机场,成都在飞的国际及地区定期直飞航线恢复拓展至70条……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高水平开放的目标任务:力争到2027年,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功能定位全面确立,内陆门户通达能力持续增强,外资外贸外经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文化名城美誉度显著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撑功能基本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持国内一流水平,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初步建成通道内畅外联、要素高效配置、经济活力充沛、对外交往密切、制度开放包容、区域协作共兴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35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当下正在积极推进的“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为新时代“新蜀道”的构建,展开了一幅拥有无限可能的“宏伟蓝图”。大熊猫、古蜀文化、川剧、林盘等四川本土文化,正在沿着“新蜀道”,更积极、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蜀道故事

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汉王,建都南郑(今汉中市)。虽然受封汉王,但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雄心却从未褪去。

到了汉中后,刘邦在萧何的举荐下,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向刘邦献计,派少数人马去修复工程浩大的褒斜栈道,麻痹对方意志,大部队则日夜操练,伺机从陈仓道偷袭三秦之地的雍王章邯。

当年八月,刘邦用韩信之计,出散关,攻占陈仓。然后以陈仓为桥头堡,“还定三秦”。这便是“三十六计”第八计“暗度陈仓”的来历。此后,也有了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六出祁山

三国时期,蜀道一直是魏蜀两国相争的主战场。其中当以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特别是一出祁山时,诸葛亮沿着祁山道向陇右进攻,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并且收服了大将姜维。虽然后来因马谡失街亭不得不撤军回汉中,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际上,诸葛亮主持的北伐在历史上总共只有5次,其中绝大多数战役都是围绕着刘邦曾经攻占三秦的陈仓道展开的。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诸葛亮身殒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

在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大将魏延还提出了用精兵“五千”,直接走子午道,出子午谷奇袭长安的计策,但是这条计策并未被诸葛亮采纳。关于“子午谷奇谋”,在后世也留下了许多争议与思考。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