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2024-07-10 05:56:07 - 中国青年报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从很多方面看,小谢尔顿就是父母眼中不按常理出牌的孩子:智商187,小小年纪就能帮父母报税;强迫症,看电视只坐沙发固定座位,任何人也不能抢;生活无法自理,每天排便要按严格的时间表执行,只吃固定几样菜。

    抚养这样一个天才儿童是不容易的,尤其对一个经济不太富裕、父母学历有限的家庭来说,家长无法为他的学术生涯提供太多建设性意见。美剧《小谢尔顿》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记录了天才儿童9-14岁的生活。最近,最终季已经播放完毕。

    至于这位天才儿童长大后什么样,许多剧迷早就知道了,他就是《生活大爆炸》里那位自诩“天下第一聪明”的谢耳朵——上帝为他打开了物理学的大门,又关上了人情世故的窗户,他的成长注定孤独。

    完全可以把这个系列剧当成家庭教育片去看,观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普通家庭是如何对待天才儿童的:父亲是一位啤酒不离身的高中橄榄球教练,但谢尔顿几乎手无缚鸡之力,厌恶酒精,父子接受彼此的不同;母亲在教堂做兼职,谢尔顿担心他不信宗教,母亲会生气,母亲的回答是,“我永远不会生你的气,你尽情去探索自己的真理”。

    他们的智商远不如谢尔顿,但是倾尽所能让孩子的天赋有发挥的空间。比如,谢尔顿做科学小实验,把结果寄给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却没得到回信,很沮丧,父亲带着他开车5小时去找科学家,让孩子当面和科学家阐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最让我感慨的是,父母并不是一味听从、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有限度地支持谢尔顿。当谢尔顿提出“过分”的想法,父母会果断拒绝——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任何人聪明,就会围着那个人转。

    我时常在新闻报道里看到许多神童的童年:因为高智商在学校、家庭里获得过多优待,所有长辈的生活都围着神童一个人转,忽视和放任了他的缺点,当小神童还不了解世界运行规则时,就被捧着上了神坛。这样的爱是“过度”的。

    《伤仲永》讲的是神童之父不允许神童读书,反而把神童当成“摇钱树”的故事,批评家长不重视后天教育。如今许多家长又变成仲永之父的反面,把后天教育看得太重,又急功近利。面对孩子,家长要么过度满足需求,要么从不满足需求。

    天才理应生长在自由探索、不受拘束的环境,儿童在原生家庭里学会的,是如何成为温暖的、能感知爱与被爱的人。当别人对谢尔顿抱有太多期待,母亲会反驳,他其实就是个小孩。

    即便智商高、学习好,神童本质也是小孩。一个天才儿童是不需要通过越级读书来自证的,不必废寝忘食,也不必时时刻刻聪明。神童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在一些时刻,谢尔顿固执得像一头牛。但在家人的守护下,谢尔顿慢慢学会了守护家人,学会给予爱,学会去交朋友,尽量合群。

    把握住那个度很重要。父母的角色是照顾、支持、尊重,超出这个范畴去干预孩子的人生,那就是控制、占有。还有人把自己的中年焦虑转嫁给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设想去赢得世俗意义的认可。

    过分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未免自以为是,误以为可以以一己之力为孩子掌舵一生,当他们的“乖乖仔”“乖乖女”长大后,没有自己的喜好、意见、个性,不会作选择,从童年讨好父母过渡到讨好其他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高智商并不是唯一值得赞美的优点。谢尔顿的哥哥不爱读书,和相差数岁的天才弟弟一起上高中,朋友问起时,哥哥会自豪地说,“我其他方面比他强”——他动手能力强、会销售、会修车、善交际。

    他的双胞胎妹妹,曾经幻想过谢尔顿从镇上消失,以后别人就不会叫她“天才的傻妹妹”,但妹妹突破了当时的性别困境,成为学校里唯一的女棒球手,她还是个情商大师,善于观察人际关系,往往能在谢尔顿困于社交人情时,一语点破。

    一些功利的家庭教育,往往只看到与学习有关的聪明,只有学习好才能成为被别人仰望的“别人家的孩子”,而忽视其他优点。不要把孩子拧成千篇一律的“螺丝钉”,尽量在童年时留住他们的天真和独特。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魏晞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10日06版

原标题: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