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大:在育人中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底色 | 三全育人

2024-07-10 08:01:57 - 国家民委网站

转自:国家民委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中央民族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作为新时代学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大思政课”建设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分工协作、师生员工全员参与的工作体系,不断彰显“铸牢”底色。

中央民大:在育人中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底色 | 三全育人

强化价值引领,增强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

“从观众到演员,从新生到毕业生,身份的转换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再见民大》蕴含的深厚情谊。”不久前,法学院2020级本科毕业生蔡秋恒观看了《再见民大》主题教育晚会后动容地说,这是学校为毕业生送上的毕业贺礼,离开校园后将牢记母校的教导与厚望,遵循“美美与共 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家园》《我从延安来》《再见民大》三场主题教育晚会,是中央民族大学新生入学、学生入党、毕业生离校教育的“必修课”。在多年传承和创新中,3场主题晚会已经成为民大师生的共同情结。在小小的舞台上,中央民族大学构建起一条全过程育人的“动态链”。

今年1月,中央民族大学印发《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围绕课堂教育、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网络思政、管理服务、组织建设等七方面,强化价值引领,一体化构建兼具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大学生“铸牢”教育体系。

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中央民族大学进行多方面创新,在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下足功夫。

2023年9月16日,中央民族大学蒙曼、严庆等知名学者走进位于北京民族文化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为学校2.3万余名学生共同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我们不仅土地是统一的,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民都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蒙曼生动阐释“大一统”的历史印证。

“每一面铜鼓都像一本记忆的书卷,记载着不同的铜鼓故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交融汇聚,横向传播、纵向传承。”严庆细数铜鼓传播历程。

在这场沉浸式的现场教学中,学生们深入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见证中华文化的根深叶茂,深刻感受“四个共同”,深切感悟“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课余时间,学校在重要的节点,积极和各单位联合办设特展,让各族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倾听中国故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文化自信。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央民族大学以长征为主题,举办《长征,红旗漫卷西风:在近代文献中探寻长征的历史》主题文献展;2023年12月,通过时空结合、今昔对比的方式,以大量的圆明园历史老照片和文献资料,举办“这就是圆明园”文化巡展。“课余时间我经常在学校看展,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怡说。

用好课堂主渠道,营造时时、处处、事事育人的氛围

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央民族大学营造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教学氛围,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在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廖靖靖看来,没有哪个学生不爱历史,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复原古代服饰,到现场体验宋代拉花茶艺,再到由一张“三国杀”桌游卡牌开启毕业论文,学生在切身实践中,学习历史知识,回到历史现场,提升历史素养。廖靖靖的课堂不仅是很多历史专业学生的“梦中情课”,更受到众多外专业学生的喜爱。

“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廖靖靖说。

教书育人,不仅在课堂上、生活中,也可以在网络里。

“这位院长,已经在我的朋友圈跳一天舞了……”近日,很多网友都被一段蒙古族舞蹈视频刷屏。画面中,前排穿着西裤、皮鞋的“大叔”豪迈地左右摆肩,身形步法如同草原上策马疾驰的骑手。这位穿着“正装”跳舞的大叔叫姜铁红,是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

“这只是我们教学、排练的日常,没想到能这么火。”姜铁红说,他习惯“边讲边跳”,将言传身教融入自己的课程中。对他来说,“亲身示范能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动作与节奏的处理,强烈的情感表达和内在气息的把控。老师要永远站在最前方引导学生,做好榜样。”

从热爱舞台的舞者到专注于人才培养的老师,姜铁红的舞步从来没有停下。他不仅给本学院的学生上课,还到全国各地给有志于学习民族舞的学生上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编写好、使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对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概论》课程建设工作组、虚拟教研室等,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课程组织架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建设汇聚人才、探索路径、奠定根基。学校共派出27名专家学者参与《概论》教材编写,邀请包括杨圣敏、严庆等专家学者加入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确保课程质量。

在学好用好《概论》教材的热潮中,教师冲在最前线。教师们自发组织了为期8周的《概论》的共学读书班,以“分班级共学+分专题研讨”的方式,深学细悟每一章节的内容。

“辅导员、班主任身处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一线,是学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力军。我们力求把《概论》教材读透,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日常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切实转化为学校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慕云说。

推动实践育人,在广阔天地中接受洗礼挺膺担当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中央民族大学引导各族学子在火热实践中练就真本领、硬功夫,实施“千团走千村,万人边疆行”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计划,开展“知行中华”铸魂育人工程,充分发挥学校民族学、社会学调查研究传统优势,进行民族地区支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社会服务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构建完善立体化实践活动体系,让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升华。

恰逢暑期,结束一学期课堂学习的中央民族大学学子陆续深入基层、社区、乡间、边疆,了解社情民意,结合所学,在祖国大地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发挥所长、挥洒汗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2021级学生杨柳还记得,去年暑期自己带领小组前往贵州省黔西市积极开展各种推普活动及调查。

“我们深入黔西市农村,利用问卷了解各族群众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并对黔西市民宗局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黔西市普通话推广情况。”杨柳说,他们的实践证明,推广普通话可以为乡村振兴插上“语言的翅膀”。

“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大三年级学生赴外地实践。”历史文化学院2020级本科生谭欣说。去年,她所在的班级前往威海进行了为期3天的甲午战争及近代威海中外关系考察。大家登上刘公岛,遥望甲午战场;走进档案馆,静心查阅资料;留意威海的每一个角落,追寻近代城市发展的脉络……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实践中提出具体命题进行专题研究,并举办成果答辩会。“我们希望从红色资源的‘学习者’变为‘建设者’‘传播者’。”她说。

“三全育人”永远在路上。中央民族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各项任务,扎实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