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的农民“慧”种地

2024-07-10 08:56:00 - 媒体滚动

转自:蚌埠新闻网

这儿的农民“慧”种地

小暑前后,站在五河县小圩镇四陈村的稻田里,水稻已开始进入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还没动两步查看水稻长势,汗水就湿了一身。

种粮大户黄国斌倒是乐得自在,身旁的人打趣说:“种地的也不下地了,水稻还照样长得好,真是稀奇!”黄国斌听了在一旁笑着回应:“这是地里‘长’出了‘新眼睛’,能替我盯着呢。”

2021年,五河县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开展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以环沱湖周边集中连片的4个乡镇(小圩镇、申集镇、双忠庙镇、沱湖乡)共13个行政村(人口48380人)作为试点试验区,投入资金5亿元,规划实施项目52个。

2023年,示范区内的小圩镇四陈村、沱湖乡大岗村、双忠庙镇訾湖村、申集镇黄李村建成五河县优质高效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借助数字农业技术,实现农渔融合增产增收。

这儿的农民“慧”种地

“四陈村示范项目配备了35个摄像头,3个北斗基站,60个杀虫灯,4个气象站,还有增氧机、水位监测、虫情测报等,可以实现农田种养殖生产信息自动化感知、监控预警、远程诊断、指挥决策等,形成天空地一体、测控管协同的数字农业应用模式。”五河县数字农业中心技术主管黎鹏边操作应用系统,边向记者说明。

“一个摄像头通过红外线遥感,可以360度无死角看到周围一公里左右的农作物生长情况。”黄国斌说,他这3200亩地,搁以前田管的时候,得跑好几天,“现在有了这个系统,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手机上可以直接精准定位到每一株的长势。”

除了不用下地查看农作物长势,黄国斌感受最深、体验最便利的还有智慧灌溉和智能农机。“像水稻,有时候需水量大,人在外面出差,赶不回来怎么办?手机上点下智能电动闸门,系统能通过分析数据、结合模型,实现精准灌溉。”

黄国斌口中的数据和模型,指的是分析采集来的土壤水分、气象、田间管理等相关数据,以此数据为基础生成水稻生长模型。

“系统在进行深度运算时,会针对每个地块定下目标产量,基于目标产量输出基肥、蘖肥、穗肥的推荐施肥量,同时结合低空遥感技术校准穗肥推荐量,真正实现地块级的精准施肥,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还能够科学规避生产风险。”黎鹏解释。

数字农业项目实施后,不仅减少了人工及管理成本、肥料成本、除草成本等,还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田种养殖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了产值。“水稻一亩地可省下120来块钱,一亩地可以增收150块钱左右。”黄国斌把数字写在账本上。

从位于四陈村的五河县数字农业中心离开,驾车约五分钟,便来到了沱湖乡大岗村。安徽省润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稻渔综合种养尾水处理项目已应用开来,不时吸引专家、媒体前来参观学习。

“处理系统通过沉淀过滤、氧化曝气、生物净化等环节,可在尾水排放到农田灌溉之前,通过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检测,达标后再进行排放。”该公司负责人黄跃宗告诉记者。

因为靠近沱湖,环沱湖周边的农业种养在实现收益的同时,还需要符合生态环保标准。记者了解到,尾水处理系统应用后,有效去除了养殖尾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提高了水质的净化效果,在预防水体污染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

农业可视化、农业数字化、农业智能化到底意味着什么?长期跟农田、技术打交道的五河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曹炳宏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有了这个系统,就像田间有了‘眼睛’,地里有了‘医生’,云端有了‘大脑’。一旦出现问题,只需要通过‘大脑’做出反应,再进行对应操作即可。”

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养、加、销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深度融合,智慧农业不止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的简单应用,更是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具象化、系统化呈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延伸。 (融媒体记者王立春文/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