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撞人上热搜,创新必然面临苛刻的审视

2024-07-10 07:03:27 - 羊城晚报

□易之

7月7日下午,有武汉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称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武汉街头与行人相撞,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行人躺在出租车前,交警正在现场,事故造成了部分车辆拥堵。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关注,随后有媒体采访了百度。根据百度回应,事故是出租车与一名闯红灯人员发生轻微接触,并且行人“经检查无明显外伤,目前正在医院进一步观察和休息”。

综合这些信息可以看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小的事故。这种类型的事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也几乎不可能引起舆论的兴趣。但这个新闻却登上了热搜,并广受转发,原因也很简单——事故的另一方是无人驾驶的出租车。

无人驾驶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安全”,不仅利益相关的企业如此宣称,专家也持如此说法,比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亚勤在接受采访时说,“无人驾驶安全性比人类高N倍”。虽然,有无数的技术数据可以证明其安全性,但鉴于该项技术尚未大规模铺开,很多人依然无法摆脱一种认知惯性:在复杂的路况里,机器的计算会真的比人脑的判断更加精确吗?所以这个新闻更大的“背景”,其实是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忧虑。

从常理也能判断,任何一种技术在现阶段恐怕都不太可能完全避免事故,但哪怕不起眼的小事故,碰到无人驾驶都可能演变成较大的话题,这大概也是创新的“宿命”。很多创新在出现时,都会伴随着巨大的质疑和苛刻的审视,如今这种现象,也在无人驾驶身上重演了。

就在前两天,“萝卜快跑”就曾发布消息称,5人因涉嫌操纵数百个账号发布恶意投诉、虚假事故等网络内容抹黑公司而被警方刑拘。负面争议固然有水军的因素,但客观上也反映出无人驾驶面临的“敌意”,无论是技术层面的不确定感,抑或是冲击传统行业的利益格局,都会让其遇到种种明枪暗箭,陷入更大的舆论困境。

这并不是为无人驾驶企业说话,而是相关厂商也应当认识到这种无法避免的审视,真正地完善技术和体验,证明创新的价值,具有无可争议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前文提到的安全焦虑之外,在媒体的报道里,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一些体验也并不完美,比如有人反映变道慢、不智能、造成交通拥堵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企业重视,不断提升技术水准,做好和公众的沟通,打消社会上的种种疑虑。

当然,人们还是应当具备历史眼光,创新在起初固然会带来一些适应困难,但在完善之后,必然会带来工具效率的极大提升,乃至极大地改变社会面貌。比如无人驾驶,理论上就有望极大地降低出行成本,并大幅改善交通状况和道路安全。所以无人驾驶可谓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地方已经开始或准备铺开。比如近日上海发布了首批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4家企业拿到许可;同时,北京市经信局也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

相关部门也要看到围绕这些创新事物的担心乃至误解,在细节上进一步完善规定并告知公众,帮助创新更妥帖地融入社会图景。比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就明确交通违法处理和事故责任认定,这其实就是个大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就像在开头“萝卜快跑”这起事故中,有不少网友发问“责任该如何认定”。这些规定越清晰、可行,人们对创新也就更有把握和预期,由此而来的争议也会尽早平息。

可以想见的是,未来围绕无人驾驶,大概率还会有种种新闻、纠纷、争议出现。这种现象很难避免,更重要的是相关方面都能够更加透明地沟通、协调,弥合彼此之间的信息差,改进技术细节,为新生事物的落地生根创造条件。

(作者是知名时事评论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