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汛期水质滑坡问题怎么解决?

2024-07-10 08:00:3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当前,全国许多地方正面临着应对汛情的严峻挑战,汛期带来的水环境质量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按常规理解,汛期水量大幅度增加,水环境容量随之明显扩大,水生态净化能力也将提高,断面水质应该提升。然而,从近期乃至历年各地发布的水质状况报告来看,城乡生态环境污染往往伴随着降雨集中出现,水质状况反而容易出现滑坡。其背后反映出水环境治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

有的地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城镇污水处理厂超负荷或异常运行、雨污不分流、管网破损或覆盖不全,乡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欠账较多,配套管网建设不到位,错接、漏接、混接多发等,导致大量污水随汛期雨水直接排入水体,使水质下降。

有的地方旱季“藏污纳垢”,汛期“零存整取”。平时为防止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影响断面水质,将污水截流在支流等区域;遇到洪水下泄,就集中释放,冲刷到外环境的水体中。

部分行业企业以汛期为“掩护”违法违规排污。从汛期执法情况看,部分行业企业管理不规范,借雨排污、偷排漏排、违规倾倒、溢流直排、借雨洪排口排污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水体中污染物构成复杂化。

有的地方城乡面源污染突出。大量的雨水冲刷,使地面的垃圾、秸秆、污泥、畜禽养殖粪污、农田退水以及农药、化肥等随地面径流下泄带入河流、湖泊。复杂的污染来源为规范管理带来一定难度,扩大了水体污染范围。加上水流速度加快,水中的悬浮物、漂浮物、泥沙、有机物等难以沉淀,因而难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可以预计的是,汛期结束之后高温天气仍将持续,为汛期后水质改善带来更大难题。因此,各地需要抓紧时间补齐短板,有针对性地解决水质滑坡的问题。

加强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摸排影响河湖水质的隐患问题,对汛期后河流河道底泥、生活垃圾、腐烂水草、沿岸垃圾等影响河流水质达标的因素进行彻底清理整治,消除后患。开展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养殖退水沟渠、畜禽养殖粪污、秸秆等农业农村污染源。

强化排污执法监管。加快建立汛期后重点断面和跨界河流水质异常情况预警预报制度。严肃查处打击排污单位偷排偷放、超标倾倒排放的违法行为,对涉嫌犯罪的排污单位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合理利用生态修复措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小微湿地、水系等环境要素对排入雨污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减少溢流外流,发挥生态环境自净功能,形成雨水污水截流治理体系,确保混合水少进河、不入湖。

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对城镇雨污管网进行全面排查,做好维护疏通,对初期雨水收集设施不完善、围堰建设不到位等环境隐患问题限期整改,推进雨水调蓄、排水设施改造,提高水体流通能力。补齐入河排污口前端管网破损、错接混接、雨污混流、汛期溢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对生活、工业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专项排查,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考核观。压紧压实地方党委、政府工作责任,不仅关注几个断面的水质,而且把工夫花在平时的流域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上。加强督导检查,强化督查督办与问题曝光,确保各项水环境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