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成立资管子公司 国信证券就被暂停新增私募备案3个月

2024-07-10 09:49:49 - 市场投研资讯

刚成立资管子公司 国信证券就被暂停新增私募备案3个月

7月5日,深圳证监局发布多则公告,直指国信证券、银河金汇在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开展中存在的多项问题。

国信证券收到的罚单显示,该公司存在部分产品具有通道业务特征,主动管理不足;资管新规整改不实,存在规模较大的资产管理计划实质仍为非净值化通道类产品;个别产品为其他金融机构违规运作资金池类理财业务提供便利等问题。

对于上述违规行为,深圳证监局决定对国信证券采取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增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三个月(为接续存量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而新发行的产品除外,但不得新增投资)的行政监管措施,暂停期间自2024年7月6日至10月5日。

马谦、凌铃作为国信证券上述产品的投资经理,被深圳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同时,袁超作为国信证券时任分管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高管,被采取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

公开资料显示,袁超于2015年7月加入国信证券,曾任公司首席投资官兼资产管理总部总经理、国信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公司首席营销官。

袁超已于2021年不再负责资管业务,但在其执掌期间,国信证券曾多次“踩雷”,暴露出公司内控上的不足。比如,2019年,康得新集团超短期融资券违约,国信证券作为资产管理计划管理人涉及金额6247.5万元。2020年,藏格投资、四川永鸿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国信证券涉及融资金额高达22亿元,其中包含向公司作为管理人的资产管理计划融资5.5亿元。

在此期间,国信证券的资管业务也出现了不小的下滑,手续费净收入由2015年的4.45亿元降至2016年的2.47亿元,随后多年维持在这一水平上,直到2021年成飞接手后,国信证券资管业务才恢复增长,2022年手续费收入由2021年的2.43亿元上升至3.21亿元,增幅达32%。2023年该项收入进一步大幅增长至4.96亿元,同比增长54.5%。

据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末,国信证券集合、单一、专项等资产管理业务净值规模合计为1550.60亿元,较上年提升14.66%。2023年,国信证券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45.2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06%,旗下开展私募业务的子公司国信弘盛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9874.39万元、2005.39万元,同比减少19.2%、66.7%。

虽然营收占比并不高,但是近年来资管业务被国信证券寄予厚望。2022年4月,国信证券曾发布公告表示,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做大做强资产管理业务,公司拟设立全资资管子公司以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取得更好发展。

2023年11月,国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获批成立,并于今年4月份完成工商登记手续进入运营。国信证券表示,资管子公司的成功获批为公司资管业务后续进一步实现专业化运营、申请公募牌照打开了空间。

然而资管子公司才刚成立,国信证券资管业务就遭遇了监管重拳出击。据业内人士介绍,暂停新增私募资产管理产品备案三个月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或新业务难以开展,进而影响收入。如果机构未能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消除负面因素,未来可能会持续遭遇监管处罚。

实际上,在国信证券申请成立资管子公司时,监管部门就曾对该公司的投顾业务开展及组织架构、人事资格、业务独立经营、母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模拟测算等情况进行了问询。虽然国信证券自信满满的回复了证监会的关切,但此次监管处罚暴露出了其内控上的漏洞。

从监管处罚来看,国信证券此次违规主要涉及到了通道业务,这是券商资管违规的“重灾区”。据悉,资管新规实施以前,通道类业务在诸多私募资管机构中的业务占比高达七八成。资管新规下,机构纷纷向主动管理转型。但失去通道类业务后,机构管理规模数据可能会不好看。此时,如果有客户提出定制化通道业务需求,对于风控合规严格的机构往往婉拒,但也有机构在业绩压力之下照单全收,将其包装成主动管理类产品后进行投资,借此提升业务规模。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