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拴牢”流沙“以绿治黄” 荒漠“生金”绿意浓

2024-07-10 10:54:40 - 环球网

来源:环球网

位于陕西最北部的榆林市,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这里曾经黄沙满天飞。今天,榆林依托“北治沙,南治土”,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榆林:“拴牢”流沙“以绿治黄” 荒漠“生金”绿意浓

走在这片松树林里,在厚厚的松针落叶里可以看到肥美赤松茸,这种蘑菇喜欢生长在潮湿温润的地方,你能想到这里是位于陕西榆林的毛乌素沙地吗?在缺水少雨地区培育食用菌,这是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治理沙地的最新试验成果之一。

榆林:“拴牢”流沙“以绿治黄” 荒漠“生金”绿意浓

陕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负责人张应龙介绍,选择这种20年龄的大一点的樟子松林地,一个是给它遮阴,第二就是水分保存得很好。

传统的治沙理念是把沙子当做环境的“破坏者”来防堵,而张应龙却把沙子当做可用之才“化敌为友”。在他看来,山水林田湖草沙可以建立起良性循环的生态链,只要学会护沙、用沙,就可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科学治沙的新路径。

张应龙表示,我们提出治沙的“三步走”理念,第一个就是控制沙子的流动,管住风、保住水,让它不要流动,让更多的植被恢复起来。第二个是保护它、利用它,落下来的枯枝落叶变成养分,对树木可持续稳定性发展提供物质资源。第三,人工生态林系统完善以后,要寻找一个生态良好、产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模式,把这个模式建立起来。

榆林:“拴牢”流沙“以绿治黄” 荒漠“生金”绿意浓

20年来,土壤、水文类专家学者们来到这里,建成各类生态实验站、监测体系,推出生态经济林模式、林下养殖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产模式,让42.8万亩沙海化为绿洲。通过系统化思维治沙,养肥土壤,建立良好的微生物和动植物和谐共生环境,让治沙绿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张应龙介绍,这5万多亩林地,更多的是一种系统化思维,把土壤、空气、树木、花草、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给它们建造一个尽量合理的生存环境。

榆林:“拴牢”流沙“以绿治黄” 荒漠“生金”绿意浓

2017年,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开启了“微生物改良土壤”的研究,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减少虫害。通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实现了有机废弃物转化利用,成功将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3%提高至65%。神奇的“微生物改良土壤”是榆林由绿色向深绿转变的法宝,也是从过去单纯追求绿色面积向追求林地质量、生态系统转变的必经之路。

榆林市林草局局长吕瑞卿介绍,截至目前,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达93.24%,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治理。陕西省成为我国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

榆林:“拴牢”流沙“以绿治黄” 荒漠“生金”绿意浓

“北治沙,南治土”。与北部风沙草滩区不同,榆林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这里濒临黄河,过去水土流失严重,农田种植极为困难。现在,当地广为流传“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的说法,说的就是当地展开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坡底沟底修建“淤地坝”,拦截水土流失的成效。

目前,榆林生态区已实现“由黄变绿”,陕西省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植被覆盖率达36%。黄河流域的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5.13亿吨降至2.12亿吨,构建起集生态、水资源、农业及绿色产业发展于一体的全域生态保护治理新格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