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2024-07-10 09:20:07 - 媒体滚动

转自:国防科技大学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走出学术交流中心,樊济航突然有些失落。

身为国防科技大学“学员记者”,樊济航刚刚拍摄完学校毕业合唱音乐会,这可能是他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参与摄影保障任务了。

伫立在路口,樊济航捧起刚刚脱下印有“学员记者”标识的马甲,大学4年的时光在脑海中回放——为了一篇稿子在书桌前彻夜不眠、为了一张照片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为了一段采访将录制键按下数十遍……

这件军绿色的“学员记者”马甲,见证了樊济航大学4年的成长和蜕变,也同样承载着像他一样的“学员记者”们蓬勃向上的青葱年华。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从懵懂到从容:

作品的“第一主人公”其实是自己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科大之声’校园广播,我是主播李盈。”坐在话筒前,学员李盈开始了一天的新闻播报工作。

李盈是同学们眼中的“宝藏女孩”,不仅学习成绩好,入学之初就被遴选进入钱学森创新拓展班,而且多才多艺,舞蹈、钢琴样样拿手。

不凡的履历,让李盈顺利成为开学典礼新生发言代表的候选人。她精心准备讲稿,对着镜子反复练习。

当李盈信心满满地站在评委面前时,看着偌大的场地,大脑却突然“宕机”了,原本流畅的台词变得有些卡壳,动作也不够舒展。

最终,李盈落选了。

这次经历让李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一向不惧困难的她,决定主动出击。一次去食堂的路上,校园广播站招新的海报吸引了她。

凭借优越的声音条件,李盈加入校园广播站,穿上“学员记者”马甲,向自己发起新的挑战。

“今天有知名主持人来给我们培训!”广播站的同学兴奋地和李盈说。这次课上,李盈第一次知道了“播音配音要有音乐感”“要区分逻辑重音”……她在笔记本上狂记要点,将发音实例一一收藏进录音笔。

下课后,李盈开始进入“播音”模式,马路成了她的“舞台”,她一边走路一边琢磨吐字发音;宿舍是她的“演播厅”,她咬着筷子,练习放松肌肉、打开口腔。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CCTV-7演播厅的聚光灯下,李盈身着笔挺的军装,参加《青春与青春对话》节目。作为军校学员代表,李盈神采奕奕,向全国观众分享她的军校生活。

渐渐地,李盈的声音开始出现在各种场合: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术成果展汇报,她侃侃而谈……临场发挥不再是她的“软肋”,反而成了助力她站上领奖台的“利刃”。

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金奖、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国防科技大学辩论赛决赛主席、五四演讲比赛主持、学习标兵、学校优秀共青团员……如今,李盈已经从5平方米的小小录音室,走向了更宽阔的舞台。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轻抚着马甲背后“学员记者”4个大字,学员王冬的思绪回到了自己第一次参加军事比武那天,她的第一篇通讯稿也取材于那次比武的亲身经历。

“为了备战全院比武,我提前3个月就开始了魔鬼训练。”从上肢力量到腿部力量,从耐力训练到技巧训练,每一天,全副武装的王冬都嗅着炎炎夏日操场上的塑胶味。即便汗水模糊了视线,她也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了下来。

然而,比赛前一天,王冬的腿受伤了。

战友们纷纷劝王冬别硬扛。但王冬觉得,自己这3个月的努力不能白白浪费。

跑障碍、枪支组装、射击、武装跑……她一个劲地往前冲,耳边只有战友的加油声,完全忘记了脚上的伤。

接下来的战场救护是关键。王冬蹲下的那一刻,疼痛从左腿传来。她冷静下来,蹲下后支起右腿,将重心偏移,果断将三角巾撕开缠绕,这个动作,她已经反复练习多遍。

固定“伤员”、包扎“伤口”,王冬的技巧动作堪称完美。“快冲,最后30米!”耳边传来战友的呐喊,她一个激灵站起来,再次冲刺。

最终,王冬一瘸一拐地站上领奖台,自豪地收下了个人单项第一名的成绩。

赛后,王冬把比赛经历化作笔尖的文字,一篇独属于军校学员的难忘回忆跃然纸上。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从“小白”到能手:

采访的“沉浸感”来自蜕变的亲身体验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屏幕前,学员李杭橙正剪辑着自己的夺冠时刻。

身为校定向越野俱乐部主席,李杭橙又一次在定向公开赛上取得第一名。举起奖牌,李杭橙对着镜头比了一个开心的手势。

而“体验感差”是李杭橙对定向越野的最初印象。

大一时,由于“跑得快”,李杭橙被队里推荐参加定向越野比赛。自信满满的他,一头扎进了山间密林。

没承想,才出发十几分钟,李杭橙就迷路了。由于相关知识储备欠缺,他根本分不清军事地图中的参照物,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林间小路彻底迷失了方向。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李杭橙急得满头大汗,经过20分钟反复比对地图,才走出“迷魂阵”。这次“滑铁卢”,让李杭橙把定向越野拉入了“黑名单”。

转机出现在第五届导航杯定向越野比赛。那一次,李杭橙作为“学员记者”,负责全程跟拍。他扛着摄像机,跟随参赛者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起奔跑。

比赛如火如荼进行时,前一秒还烈日当空的天气转瞬间下起瓢泼大雨,来不及返回起点,李杭橙就近躲起雨。

“雨太大了,先停下来避避雨吧。”李杭橙大声招呼着镜头前跑过的一名运动员。“这样才过瘾!”那名运动员却丝毫没有停留,边喊边往远处跑去。

当李杭橙来到终点进行拍摄时,被眼前的一幕幕画面深深触动:运动员们浑身湿透,身上满是泥巴和杂草;有的手上明显有被树枝划伤的划痕,脸上却洋溢着笑容;有的冲过终点线后,用手捋了捋湿漉漉的头发,高举手臂欢呼……

那一刻,李杭橙对定向越野有了全新认识。

赛后,李杭橙主动申请加入定向越野俱乐部,定期参加训练,潜心学习相关知识。为了不再“迷路”,李杭橙找来大量“跑友”的实拍视频,跟随“跑友”的第一视角,结合视频上的移动轨迹地图,沉浸式辨识地图、确定点位。

渐渐地,李杭橙的足迹跑出了学校。全国大学生定向越野比赛、“强军杯”全军院校定向越野比赛都有他登上领奖台的身影。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坐在开往北京的高铁上,学员杨润鑫的神情显得有些恍惚。看着手上首届“战争论坛”邀请函,杨润鑫思绪纷飞。和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俱乐部一路走来,“学员记者”马甲功不可没。

在那次国家安全日专题采访中,杨润鑫结识了国际问题专家马建光,并了解了他所带领的军事战略与国家安全俱乐部。从小对武器装备感兴趣的杨润鑫旋即满心欢喜地加入其中,跑上了军事理论研究的新赛道。

然而,杨润鑫的热情很快被现实浇了一盆冷水。

“言之无物,经不起推敲。”马教授看着杨润鑫引以为豪的新稿件,不禁皱起眉头。原来,杨润鑫为了多发稿、发快稿,这篇文章只不过是将别人的观点进行了简单集纳,并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

知耻而后勇,杨润鑫开始调整方向。他不再一味追求发稿,而是审慎提笔,把头埋进各类军事期刊、杂志里,沉迷在每天的军事频道中。慢慢地,他的笔下逐渐有了不一样的分量,内容也变得更有创见。

这份努力有了丰硕的回报。由杨润鑫主笔的一篇论文,在首届“战争论坛”中获评优秀论文,并受邀作为第一作者跟随马教授前往北京开会。

“未来,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携青春和热血、初心和担当,踏上强军兴军的光荣远征。”临行前,杨润鑫又一次穿上“学员记者”马甲,在镜头前留下毕业感言。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学员记者”见证军校青春

从学位到战位:

笔尖的延伸记录梦想的接力

“这4年你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

“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穿上这件‘学员记者’马甲,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加入我们。”面对学弟姚昌松的毕业季采访,学员杨龙霄回答。

如今,已经独当一面的姚昌松,穿上“学员记者”马甲的引路人便是杨龙霄。

那时,队里接到一篇介绍“4D打印”技术发展的约稿。由于文字功底较好,撰写的任务便落在姚昌松头上。

第一次写新闻稿件的姚昌松,一时不知该如何下笔,一度想要放弃。进退两难时,学长杨龙霄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泥牛入海’是我最初几次投稿的真实写照。”看出姚昌松的窘迫,杨龙霄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

杨龙霄上高中时就是同学口里的“小作家”,考入军校后,更是对军事新闻写作产生了强烈兴趣,立志用手中的笔讲好新时代强军故事。但由于是个新闻“门外汉”,刚一上路就接连遭遇“翻车”。

在“学员记者”团队老师的指导下,杨龙霄开始系统学习撰写新闻稿件。“是身上那件‘学员记者’马甲的责任和对新闻工作的热爱,支撑我熬过了那段‘低谷期’。”在杨龙霄的鼓励下,姚昌松重拾信心。

如何查找资料、提炼主题、撰写提纲……每晚自习时间,杨龙霄都会在大队俱乐部手把手指导姚昌松。

在一次次的传授中,姚昌松慢慢理清了写作思路。伴随着文稿刊发,他也顺利走出了“低谷期”。

一件件马甲的授予、穿戴、脱下与传承,勾勒出“学员记者”团队青春的年轮,一茬茬“学员记者”在这个火热的集体中茁壮成长,也带着独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奔赴部队一线,挥洒热血、汗水与激情。

走出校门的倪浩洋,深刻感受到了“学员记者”马甲蕴含的分量。“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有一双善于挖掘线索的眼睛,和一个带着问题行动的大脑。”这是他在“学员记者”团中历练出的经验法宝,也让他在新的战位上崭露头角。

“怎样才能全面高效地开展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倪浩洋敏锐地发现,由于单位人员工作点位分散,常常导致活动组织开展有阻力,进度跟踪有困难。

带着问题行动的倪浩洋,很快有了灵感。他发现,虽然人员难以随时集中,但工作间隙零散时间比较多,可以基于这个突破口开发一个知识小网页,让大家能够随时看、随地学。

有了初步设想,倪浩洋便主动请缨。“想法很好,但是谁能完成?”面对提问,倪浩洋自豪地拍了拍胸脯:“新媒体的排版与制作是我的强项。”

灵感迸发、提案申报、项目制作、成品落地。一连串的操作对于曾经身为“学员记者”的倪浩洋来说得心应手。很快,自己亲手制作的“云学”小网页在单位引起较好反响,相关经验做法也被各媒体报道。

“青春的浪花一直翻涌向前,只要坚持,在军校的收获可以受用终身。”目光透过窗外,倪浩洋望向蔚蓝的大海。记者马甲虽然留在了学校里,但是属于他自己的“铠甲”,永远不会在战位上脱下。

本文刊于7月9日解放军报11版

来源 |解放军报

作者|许鑫 陈思 宋可旸

图片|何畅 宋可旸 杨龙霄 孙海峰 王京

编辑|许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