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 辛婷: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

2024-07-10 09:30:34 - 中华儿女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优秀教师风采

作者 | 《中华儿女》记者李菡丹

编辑 | 赵汉琪

从2004年至今,西南科技大学辅导员辛婷一直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20年来,从风华正茂到年过不惑,从意气飞扬到从容自若,从学生口中的“辛姐”到“辛妈”,她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成为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可靠的人生导师。

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 辛婷: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

辛婷曾获2023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首届名辅导员等荣誉。她说:“每个学生都像我的孩子,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呵护。我每一届带7、8个班级,每届学生近240人,如何使教育更好地覆盖到每个学生,我一直在思考着。”

“只有坛里的水纯正了,泡菜才可口”

辛婷是位藏族姑娘,1973年出生于四川雅安,1998年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她先在雅安教育学院工作,后到西南科技大学任职。在大学毕业20周年聚会上,老师疑惑地问她:“你当年可是我们班的班长,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继续深造呢?心甘情愿一直当辅导员?”她微笑着回答:“我是把论文写在了我的学生们身上。”

还记得女儿小时候总爱问辛婷:“别人的妈妈回家都给孩子讲故事,为啥我的妈妈一回家总说累,不想说话?”女儿觉得委屈,说:“妈妈,你上班就是和学生说话,坐着说、站着说、走着说,在办公室说、教室说、寝室说……跟他们说话不累,为啥给我讲故事就累?”辛婷感慨道:“那时的女儿不知道,做辅导员的妈妈平均每天要接听回复20多个学生电话,50多条学生的短信、QQ留言、微信,每学期要随堂听课20多次,每年要与学生谈心谈话400多人次……在学校话说多了,回家就说不动了。”

为了使教育更好地覆盖到每个学生,辛婷提出了“泡菜坛理论”。她形象地把班集体比喻成一个“泡菜坛”,而学生就是泡菜坛里的食材,要泡一坛好的泡菜,泡菜水的调制非常重要,只有坛里的水纯正了,泡菜才可口。她说:“把班集体建设好了,浸泡在里面四年的学生,无论入学时差别有多大,四年后他们的‘味道’肯定都差不到哪里去。”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学生的培养和成长离不开班集体,一个好的班集体不仅是好的管理平台,更是好的教育手段。这些年,辛婷秉持着“泡菜坛”理念不断探寻班集体建设之路,抓集体建设、促个人成长。每带一届新生,她都要指导学生制定班级目标,引导他们把班级目标分解为个人目标。大学四年,辛婷通过分层次、分阶段开展“经营我的大学”系列主题教育,为学生开展理想信念、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和班级确立奋斗目标,把班级建设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

辛婷还不厌其烦地给每位班委做“任前谈话”,要求他们进行“述职”,她还拓宽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将人生价值、人生理念融入班风学风,营造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和谐班集体。通过“班级目标、干部培养、集体活动”搭配合理的优化“套餐”,辛婷真正把班集体这坛“泡菜”泡对了味儿。

在田间地头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

在工作中,辛婷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导致了他们在处理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时有所欠缺。而他们又是网络的“原住民”,手机不离手,虚拟的网络世界容易使他们产生依赖和社交恐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8年,辛婷尝试将劳动教育融入班级建设中。她带着学生们写策划书,跑学校相关部门申报土地,当土地申报下来时,他们傻眼了,近三亩的荒地上全是建筑垃圾和杂草。

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 辛婷: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

看着同学们有些失望的眼神,辛婷笑着对大家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总是骨感的。没关系,老师和你们一起撸起袖子,再创一个南泥湾。”就这样,在一个多月的课余时间里,她和同学们一起在荒地上劳作,锄头挖断了三把,镰刀割坏了五把,手上打起了血泡磨出了茧,终于把这块荒地开垦出来。

由于这片地与西汉大文学家扬雄耕读的“西蜀子云亭”仅一墙之隔,于是他们把“劳动教育基地”取名“子云圃”,以勉励同学们勤奋学习。借助“子云圃”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辛婷带领学生在劳动中实现沉浸式思政教育,以劳动促进党建育人、以劳动培养学生奋斗精神、以劳动传承中国优秀耕读文化、以劳动锤炼学生意志品质、以劳动增强专业能力。

在“子云圃”,班班有责任地,人人有任务,播种、浇水、施肥、除草,这些田间地头的管理都由学生们自己来完成。“最初班上很多同学连麦苗和韭菜都分不清,更别说种地了。于是我就请来一位农村老大爷,手把手地教他们干农活。那段时间一有空,我就带着同学们在田间地头学耕种说农事,同学们逐渐懂得了农作物生长规律,掌握许多田间种植管理技术。”辛婷说。

渐渐地,学生们在劳动中体悟劳模精神,增强了凝聚力和责任感。辛婷还成立“子云圃”宣讲队,在“子云圃”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广泛宣传劳模故事和劳模精神,分享学生劳动收获和感悟,让劳模精神深深根植学生心田。

劳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也能健全学生的心理。学生在劳动中增进情感、释放情绪、感受生命、体悟挫折、培养坚毅品质。2022年,一名毕业生在毕业分享会上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大学生参加劳动,起初是不愿意,也不理解。刚开始,我只把它当成一项任务去应付。但慢慢地,随着我和同学们一起劳动,我们的交流交往也多了,特别是我每天都记挂自己种下的菜,每天不去地里看看、浇浇水,晚上都睡不踏实。四年大学时光,我觉得劳动虽然辛苦,但也是最快乐的。劳动改变了我,让我融入班集体,让我体悟劳动的艰辛,改变了懒散的习惯,让我坚持努力学习,顺利考上研究生。”

辛婷还邀请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在劳动间隙,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导学生申报科研课题。作物收获后,辛婷带领学生创立“子云圃”购物群,把劳作的收获进行义卖,让学生了解电商平台和物流配送,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下次种菜我们要规划一下,每个班得种不一样的菜,品种多更好卖。”

“今天种地累惨了,但是感觉到莫名的充实。”

“昨晚刮大风,我好担心我辛辛苦苦种的菜被吹走了,今早上课前去看,太好了,都在!”

“今天我的老师夸我种的菜不错,他女儿很多蔬菜还都不认识。”

“网上义卖之后我才发现《微观经济学》讲的东西挺好用的!”

……

学生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劳动感受,书写骄傲与自豪。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辛婷认为,学生不仅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厚植爱党情感。依托“子云圃”劳动教育基地,她开设“田间党课”,邀请学校党委书记与学生一起劳动,在田间讲党课。

走进学生的心灵,点燃心中的梦想

辛婷一直坚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善于抓住闪光点就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找到切入点,才能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世界,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

有一名学生经常旷课,辛婷找他谈心时发现,他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写作能力也不错。于是,她时常从心理学角度找话题,与这名学生拉近距离,鼓励他参加学校心理剧创作和演出,引导他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业志向结合起来。后来,该学生创作的剧本两次在学校心理剧汇演中获奖。

还有一名学生因从事“高校驿站式旅游”活动,经常晚归,学习掉队,虽然辛婷与家长协助,开展了一段时间教育,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次辛婷跟他谈心,当聊到创业话题时,他两眼放光滔滔不绝。当时学校正在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辛婷鼓励他参赛,帮他联系指导老师。慢慢地,这个学生有了变化,学习热情提高了。虽然那次大赛他只拿了优胜奖,但是他变了,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两年后,他顺利毕业,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干得很不错。

从这两个学生的教育中辛婷意识到,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一定要善于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她不无感慨地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要把握好时机,因势利导;要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抓关键点;要懂得整合教育资源,调动内外因素,形成教育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促进他们的改变和成长。”

爱是耐心的教育,是心灵的陪伴,爱更是绝渡逢舟,雪中送炭。2008年汶川地震,西南科技大学由于离震中很近,受灾严重,辛婷把当时5岁的女儿托付给母亲,自己和学生们一起搭建帐篷,吃住在一起。地震中,有一名学生左脚踝严重骨折,急需手术,而当时绵阳市区医院面临大量危重病人的抢救,对骨折病患无力手术,只有想办法就近转院。而在当时医疗条件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这无疑是难于登天的事。

当时,辛婷就一个念头:一定想办法及时为他做手术,因为在年初的冰雪灾害中这名学生已经失去了母亲,这场地震不能再让他失去左脚。通过两天不懈的努力,辛婷终于联系到一位能帮忙的校友,开着车将这名学生顺利转院到成都一家医院,及时完成了手术,保住了左脚。半年后,这名学生身体完全康复,特地回学校看望辛婷。“他是我当辅导员的第一届学生,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们正面临毕业,我们一起共患难,一起成长,感情尤其深。”辛婷说。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辛婷还深入大巴山区,开展贫困生家访活动。“我知道大巴山区的家访不可能一车到站,但我真没想到这条路这么难走。我从大巴车换乘小面包车再换摩托车,到最后徒步翻过了两座大山,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深刻体会到,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大学生,是多么不容易。”

辛婷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山路泥泞,当她一步三滑到村口时,遇到了来接她的学生,她笑着对学生说:“咱们双脚走过这样泥泞的路,以后再也没有什么路拦得了我们。”这名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奶奶在家,辛婷给奶奶讲这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凑过来听,一张张纯朴的面孔,一双双期盼的眼神,还有一句句殷殷的嘱托……

那天家访结束,奶奶执意要送辛婷出村,送了一程又一程。当辛婷走下了一座山岗,回头还能远远看到奶奶站在村口的山岗上,目送着她不停地挥着手,辛婷的眼眶立刻湿润了。她说:“奶奶目送我的身影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脑海,时刻提醒我不能忘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

20年来,辛婷带了五届学生,共有1600余人,其中有500余名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95%以上。80%的学生扎根在基层,奋斗在祖国的西部建设中。她所带的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0名,国家励志奖学金100名,全国百佳心理委员1名,四川省优秀毕业生10余名,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百余项。对此,辛婷说:“我很骄傲。”

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 | 辛婷: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

在辛勤工作的同时,辛婷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职业规划等知识,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职称晋升为副教授,主持校厅级思政课题10余项,发表思政专著1部、论文10余篇,1项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作为“范国滨院士工作站”驻站思政专家,她创建了学校思政工作室和辅导员工作室,发挥“传帮带”作用,工作室培育和指导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四川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4人,全国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优秀奖2人,四川省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2人、三等奖4人,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大赛三等奖2人。

辛婷先后为高校、中小学、企业等开展宣讲12场,线上线下受众达5余万人。她是学校辅导员论坛主讲常客,还先后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江西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20余所高校辅导员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分享“以劳为基辐射三环”支部工作法,交流浸润式思政育人经验。

辅导员的成就感不仅仅来自这些扎实的数据,更来自学生的反馈。一天,辛婷接到一名毕业已经10年的学生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学生向辛婷诉说工作中的困惑,原来因工作关系,一名客户送他两万元红包,他知道这钱不该收,但心里又舍不得,思来想去,他想到了曾经的辅导员老师。辛婷和他一番谈心后,学生释然地说:“老师,我这时就像个小孩,知道有颗糖不该吃,可就舍不得,这时候需要有个人敲打敲打,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这次与学生的通话深深地触动了辛婷,她说:“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能做一盏灯,照亮学生前行的方向,无论他们走多远,需要时总能想起我这盏为他们守候的灯,作为辅导员,我是幸福的。”

20年一晃而过,辛婷的女儿都快大学毕业了,现在的她早已不再缠着妈妈讲故事了,而是时常在电话里对妈妈讲她的故事,琐碎、平淡而又温暖。辛婷说:“20年来,我和学生们分享阳光,分担风雨,一起走过春夏秋冬。未来,我还会一直走下去,因为这条路有爱,有心,有学生。”

[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4年第7期 ]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