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块“南海宝石”,生态环境部吹风会上介绍了哪些最新进展?

2024-07-10 14:0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我国海南省三沙市,有一块呈等腰三角形的大环礁——黄岩岛。黄岩岛(民主礁)是我国固有领土,既是我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和天然避风港,更是维护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境,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生态价值,被誉为“南海宝石”。

7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评估报告,这份报告介绍了哪些进展?与会专家在吹风会上就哪些内容解答疑问,记者进行了梳理。

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优,珊瑚礁生态状况可与大堡礁媲美

会上,与会专家介绍,今年5月至6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环境部珠江南海局监测与科研中心等单位在长期科学调查基础上,成立专业化调查队,系统开展了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现场调查,调查内容涵盖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质量、海洋垃圾,以及珊瑚群落、礁栖鱼类和典型生物类群等,并联合广西大学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等,对历年来的黄岩岛海域相关科考调查和研究成果、卫星遥感调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静表示:“通过现场调查及结合历史资料的综合评估结果显示,黄岩岛海域不仅生态环境状况好,而且继续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海洋环境质量优,水质稳中向好。本次调查黄岩岛海域的海水水质为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为一类、海洋生物体内各类污染物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海面漂浮垃圾密度也很低。并且,与2015年同期的调查结果相比,海水中的无机氮浓度进一步降低,活性磷酸盐浓度基本持平,均远低于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也符合我国南海珊瑚生长的水质要求。其次,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发育态势良好。以最能反映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活珊瑚覆盖度来说,本次调查黄岩岛活珊瑚平均覆盖度为28.6%,较2015年明显增长,造礁石珊瑚物种数量也是黄岩岛海域有调查记录以来最丰富的一次。”

此外,杨静还介绍,黄岩岛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次现场调查记录到礁栖鱼类23科125种,表明黄岩岛海域整体是一个生机勃勃、健康发育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和繁衍场所。”

那么,黄岩岛与世界上著名的珊瑚礁——大堡礁相比,究竟如何?

杨静表示,黄岩岛珊瑚礁的生态状况可与大堡礁媲美。“根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大堡礁北部、南部活珊瑚覆盖度在35%左右。本次黄岩岛东北部活珊瑚覆盖度则高达37.1%,这也充分说明,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整个印度—太平洋珊瑚礁区系中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资源禀赋独特,黄岩岛珊瑚礁练就抵抗高温胁迫的“好本领”

事实上,除了美以外,珊瑚礁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科学价值。以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为例,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和快速的物质循环等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渔场,同时更是重要的海洋生命支持体系,对于维护我国中沙海域乃至整个南海海域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升会对黄岩岛珊瑚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广西大学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教授余克服表示:“此次调查表明,当前,黄岩岛珊瑚礁主要面临的主要压力和威胁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温升热胁迫压力,水体富营养化、长棘海星暴发等的风险较低。但由于黄岩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态环境禀赋的独特性,它在多次经历全球性热浪考验的同时,也发生了长期自然驯化下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变,从而练就了一身抵抗高温胁迫的‘好本领’——与珊瑚互利共生的共生藻密度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并且耐热型的共生藻系群占珊瑚共生藻群落组成的比例高达50%以上。因此,黄岩岛珊瑚礁对气候变暖具有较好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至今正处于第四次全球性珊瑚礁热白化事件中。“我们的现场调查和研究也发现,今年4月以来,黄岩岛海域的热累积效应比往年同期更高,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的热胁迫压力可能更大。因此,今年夏季黄岩岛海域珊瑚出现热白化的风险依旧存在。不过,由于黄岩岛珊瑚礁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热耐受性,我们认为,一定程度的海表温度升高和热累积效应,对黄岩岛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白化风险应该是较为有限的。”余克服介绍道。

会上,专家表示,为了更好地保护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后续,相关部门及科研单位等将继续在黄岩岛海域深化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揭示黄岩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科学机制等,为更好地保护包括黄岩岛在内的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希望能为全球珊瑚礁如何适应气候变暖的影响,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案例。

周边海域海水、沉积物和鱼类均未检出氰化物,海漂垃圾密度很低

本次调查是否在黄岩岛及周边海域海水、沉积物和鱼类体内检出氰化物,也是本吹风会媒体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们这次特别针对黄岩岛海域各环境介质中是否存在氰化物的残留开展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黄岩岛及周边海域海水、沉积物和鱼类体内均未检出氰化物。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在全部航程和调查点位都没有发现使用氰化物毒鱼的非法捕捞行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奎表示,“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类似氰化物毒鱼等破坏性渔业活动对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可能仍然是一个潜在威胁。特别是在查阅相关科学文献时发现,2022年有菲律宾学者在国际科学期刊《ActaNaturaETScientia》(《自然与科学》)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综述文章,文中系统评述了1979年至2022年菲律宾渔民长期在海上开展氰化物毒鱼等破坏性捕鱼活动的情况,最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甚至在前几年疫情期间,仍有报道揭露菲律宾渔民在海上使用氰化物毒鱼。作为长期从事南海生态环境保护与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真诚希望南海各周边国家的渔民都不要再使用氰化物毒鱼,或者开展其他破坏性渔业活动,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保护好南海宝贵的海洋生物资源和敏感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那么,黄岩岛附近海域海漂垃圾情况如何?杨静回答了媒体疑问。“本次现场调查发现,黄岩岛海域水面非常清洁,目视难以看到大块漂浮垃圾。为此,我们对黄岩岛海域的海洋垃圾调查,主要依据相关技术规范,采用随机均匀、局部加密的原则设置调查断面,对粒径介于5毫米(一颗黄豆粒大小)—1米之间的海面漂浮垃圾进行拖网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获得的垃圾全部为泡沫类塑料垃圾,调查海域每一平方千米平均有2.6克漂浮垃圾(相当于约140个足球场的面积总和的海表面积仅发现2.6克垃圾),并且拖网没有发现粒径大于2厘米的漂浮垃圾。与文献报道的国际上同类离岸海域相比,黄岩岛海域拖网调查的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处于较低水平。”

海漂垃圾密度很低,与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对黄岩岛海域的生态环境巡航监管密不可分。据悉,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在黄岩岛海域持续开展海面漂浮垃圾和海底废弃渔网的清理,很好地保护了黄岩岛海域生态环境。

“不仅如此,我们在历次海上调查过程中,所有船员和调查队员均严格遵守有关海上作业的环保要求,没有向调查海域排放废水或丢弃固体废弃物等。本次调查发现的海漂垃圾全部是泡沫塑料,依据‘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NOWPAP)’对海洋垃圾的来源分析方法,泡沫塑料应主要来源于人类海岸活动,比如向环境中丢弃的泡沫保温箱、泡沫保温板、一次性餐盒等泡沫材质物品。接下来,我们还将对这些泡沫塑料的具体来源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评估研判。”杨静说。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