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丨宁江豪:为海洋监测贡献青年新生力量

2024-07-10 15:3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下放CTD、粘贴标签、采集样品……近日,在浙北海域“中国环监浙001”船的后甲板上,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人员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近岸海域海水国控点位环境质量监测和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任务的采样工作。

宁江豪就是其中一员,作为青年新生力量,他虽入职未满一年,却有着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

凭着对海洋的求知欲,读大学时,宁江豪选择了海洋相关专业,参加工作也是如此。“选择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专业知识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能有机会参与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很激动。”宁江豪说道。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于2023年全面开展,计划于2025年完成全面调查和评估工作。温盐深剖面仪及采水系统(CTD)是海洋调查中必要的设备,可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样,携带的各种探头可以获取水体温度、深度、电导率、溶解氧等参数信息。第三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浙北夏季航次暨浙江(北部)近岸海域海水国控点位环境质量监测航次期间,宁江豪主要负责CTD的下放与回收、水样的采集、海水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营养盐的测定等工作。

“很荣幸参与浙江北部海域三基调查任务,负责部分样品采集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提及这份工作,宁江豪深感自豪。

每次到站铃声一响,宁江豪就会飞身来到后甲板,将CTD采水瓶逐一打开挂好,开启传感器,作好CTD的下放准备。随后来到CTD控制室,待CTD入水,紧盯电脑屏幕显示的温盐深等实时参数并随时记录,并在CTD回收过程中电脑操作控制采水瓶闭合。

当CTD采水器落在采样甲板上,宁江豪就会带着各种采样瓶分层位、按顺序开始水样分装工作。水样采集完毕,又搬着采样筐大步来到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冷冻、加固定剂、过滤等预处理过程。同时,将下一个站位的二维码标签逐一准确粘贴至采样瓶上,为下次到站做准备。

每次到站,都要重复以上动作,宁江豪却乐在其中,不论是烈日炎炎,还是波涛汹涌,后甲板上都少不了他坚毅的身影。

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丨宁江豪:为海洋监测贡献青年新生力量

宁江豪(左)和同事正在进行CTD采样挂瓶准备

在监测过程中,天气骤变时有发生,大风浪以及雨水天气给采样工作带来难度。

“现场采样更需要精细,颠簸的船体对身体是一大考验。在一次采样过程中,由于风浪太大,船的摇晃度达到了15度,当时就感觉眼睛是花的,天旋地转的。虽然身体很难受,但是手头的工作不能耽误,我就咬牙坚持。”回忆起自己的晕船经历,宁江豪记忆犹新。在那之后,为了克服身体因素,他还会特意在船体颠簸时到甲板进行“脱敏”治疗。

夜幕降临,船舶锚定后,宁江豪还会将白天采集的COD样品取出,进行一系列实验流程,测完样品往往已是深夜。

监测任务繁杂,技术日新月异。随着我国海洋监测水平的提高,自动化设备开始广泛应用,对监测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了解各方面知识,工作更具有挑战性。

“海洋监测数据质量要求高,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者,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监测本领。”在宁江豪看来,想要工作干得好,必须坚持学习和苦练。他积极主动向专家学、向前辈学、向书本学,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为了更好地辅助监测工作,在单位支持下,宁江豪取得了无人机操控员执照,进一步拓展新型监测装备使用技能。“船载无人机系统主要用于应对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如对赤潮、溢油等的监测巡视,还可搭载采水系统到船舶无法到达的区域采样。”宁江豪向记者介绍。

在早期的监测工作中,点位要在500米范围内才能进行采样,监测船比较大,一些比较靠近岸边的点位不方便过去,需要再乘坐小船到达采样范围进行采样。

“海上监测时间宝贵,配备无人机后,遇到不便通行的区域,在监测船就可远程操控取样,实时测量表层海水水温、盐度等数据,更加高效便捷。”宁江豪表示,海洋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系统与船载无人机系统联用,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监测网络。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我将努力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海洋监测尖兵,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现代化发展添砖加瓦。”展望未来,宁江豪踌躇满志。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