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成为全球智驾技术落地的起点

2024-07-10 16:24:05 - 中国教育新闻网

“80后”,在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聚光灯下成长,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成长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凭借强烈的创新驱动力活跃于科技、互联网、金融等各领域。

我也不例外。在德国求学、工作13年后,我选择了回国。因为我坚信,在全球智能驾驶蓬勃发展的氛围中,4D成像雷达技术的发展必将加速智能驾驶落地。而我有足够的信心,这项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将出自中国。

中国将成为全球智驾技术落地的起点

“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创办赛恩领动是我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作为致力于车规级4D成像雷达感知方案规模化量产化落地的成长型高科技企业,赛恩领动拥有全行业首条4D成像雷达全自动化产线,成立于2021年,并在2023年被确定为中国某头部新能源车企项目定点供应商。目前,产品生产已经进入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阶段,量产在即。

我是幸运的,赛恩领动成立不到3年却走完友商6年的路。然而镜子的另一面,是残酷的现实。当全球目光聚焦到初创公司的研发与工业化实力上,所有人都期许“优等生代表”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创业不是我的目的,让中国研发的4D成像雷达技术能成熟落地并走向世界,才是我唯一的想法。一路走来,两者相辅相成。创业的成功,意味着4D成像雷达技术将被推到产业的制高点,对我而言,不允许失败。

我曾问遍身边的人,“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

努力?选择?时势?产品力?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2006年,那个背上行囊独自走上德国求学之路的秋天。

站在巨人肩膀上,坚定回国决心

那时,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细分为21个方向。回想起在同济大学读本科时,“微波工程”课程的难度曾让班里超过一半的同学挂科。电磁场应用覆盖了医疗设备、智能驾驶等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学科的难度魅力加上应用的广阔前景让我几乎没有多想,便选择了攻读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方向。

从技术储备到灵魂拷问——

攻读博士期间,唯一一次投递简历,就让我进入零部件巨头博世(BOSCH)就职。通过管培生项目,我进入到中央研究部门和战略部门,观摩学习顶层架构的设计,并高强度地轮岗于各部门之间,直观接触到当时最前沿的两类汽车技术——电控(电动化)和自动驾驶。

2013年至2014年间,我甚至与团队一同定义了前三代自主泊车的概念雏形,全程监督并指导团队完成了雷达芯片选型、射频前端设计与优化、数字信号处理(DSP)算法研发、雷达系统方案设计等工作,并进行严谨的性能论证,确保雷达在各种复杂环境和驾驶场景下都能稳定可靠运作。

作为当时的技术负责人,我对团队的研究成果和雷达性能负有全面责任,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满足开发需求。在踏实完成技术储备后,我开始思考:智能驾驶的赛道还处于早期,而国际舞台上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几乎都来自国外,中国为何不能在这一领域拥有一项完全自主产权的技术呢?

从民族共性看管理方式——

在博世总部任职的6年里,我带领的研发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看着团队为了一个研发目标而努力,让我也看到在不同文化与教育体系影响下的民族共性。

欧洲强调学术自由与独立思考,鼓励学者们通过批判性思维进行独立研究,勇敢挑战既有理论。欧洲的学术研究往往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和理论探索,在智能驾驶的研究上,我看到欧洲的同事更关注底层设计、材料研究以及上层应用关键性技术的迭代。他们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也有利于科学家长期保持创新思维和研究热情。

打开国际视野的另一面,让我看到中国人的共情力。共情力源自儒家文化的传承。儒家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鼓励人们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为他人设想,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使之具备了共情能力。在项目加急的情况下,中国同事往往会牺牲个人时间,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全身心推进项目进度。团队成员间的情感联系和相互支持并非只来自工作,很多时候也来自生活与家庭的人文关怀。

中国人才的另一个共性是快速适应性。这好比短跑选手具备的爆发力,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节奏满足研发需求;而欧洲人才则像长跑选手,不会将短期应用或经济效益作为唯一导向。基于这两者差异的思考,给我在管理方式上带来了不少启发:创业管理更讲究两者平衡,倡导开放沟通,要在紧张的研发节奏中注重劳逸结合,还要鼓励员工通过培训增强其专业能力,持续完善公司的文化建设,不断为团队注入新活力,保持创新力。

中国将成为全球智驾技术落地的起点

从商业模式看项目孵化——

见微知著,民族共性不仅影响个人发展,在商业模式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欧洲讲究长期规划与风险控制,欧洲企业在立项前会花费大量时间调研。他们更注重风险评估和管理,立项决策前会进行详尽的市场调研、可行性分析及风险评估。而欧洲的商业模式往往更注重规章制度,受到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约束。这意味着企业在投资、立项、运营等各个环节需要遵守更多的法规要求,过程可能较为繁琐且耗时较长。

反观我国的商业模式,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著称。过去10年间,我国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并在线上支付、物流等领域赶超欧洲,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政府支持与政策激励。我国政府在新能源、高科技、基础设施等领域给予项目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鼓励创业者加速项目的启动与孵化。这些政策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

——高效资源配置。中国市场竞争激烈,快速变化,商业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资金与人力资源)上强调“速度”与“效率”。企业为了脱颖而出,在迅速完成资源储备后必然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落地,快速实现产品迭代。

——市场规模与人口红利。我国超过14亿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消费潜力,巨大的规模潜力及稳定增长的经济为项目提供了广阔前景,促进了技术的落地应用。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但同时也意识到,如果想要更快地在短时间内让4D成像雷达方案落地,就不能妄想在按部就班的生活里寻求改变。显而易见,国内高效的商业模式更加符合创业的节奏,于是我辞去高薪厚职,加入了海归创业者的队伍。

赛恩领动在那个被称为“资本寒冬”的2023年,分别完成了两轮数亿元融资,其中老股东蔚来资本与小米产投参与了追加投资。

中国将成为全球智驾技术落地的起点

坚定的使命感来自一颗中国心

智能驾驶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类环境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在行驶过程中随时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最终根据感知信息提醒驾驶员行车安全或者实现辅助、自动驾驶功能。

由于单一传感器存在性能局限性,自动驾驶汽车要实现在各种环境下平稳运行,需要运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赛恩领动的研发方向——4D成像雷达作为最新一代智能驾驶传感器,具有测高能力,且实现3D轮廓运动目标跟踪,目标分类正确率大于95%,通过解决行人“鬼探头”、提前感知前前车等典型场景痛点,大幅提升行车安全。

2023年9月,我带上赛恩领动自研车规级4D成像雷达技术方案,回到那个追梦的起点——德国。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企业参加第26届欧洲微波会议(EuropeanMicrowaveWeek),并在汽车论坛发表主题演讲。台下的两三百人中,有我的前同事、合作方和在德国的许多朋友,我的发言就像是给他们直接扔了一枚“炸弹”,我告诉他们:中国的智能化与电动化已经领先欧洲两三年了。发言引爆了论坛,让与会的欧洲车企负责人展开激烈讨论。

尽管在智能驾驶方向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领先,但欧洲并没有在“沉睡”。想要彻底引爆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大幅提升全球驾驶安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员,赛恩领动还要完成推动4D成像雷达感知方案在全球范围规模化量产化的使命。

此时此刻,我向自己发问:创业路上,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一颗让中国成为全球技术起点的决心。”(作者李旭阳系赛恩领动[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原标题:中国将成为全球智驾技术落地的起点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