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创“博物馆月”品牌,“小而美”的博物馆拔节生长

2024-07-10 19:07:00 - 新京报

连日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楼1、2展厅人气大涨,令观众们在炎炎夏日奔赴而来的,是不久前刚刚开放的“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大展。该展自开放以来,工作日客流高达1.6万人次,周六单日接待量突破3.3万人次。

展览汇聚12家文博单位的古蜀文明相关珍贵文物,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共146件套,国家一级文物46件套。在这里,观众能亲眼看到目前发现体量最大的青铜面具、青铜扭头跪坐人像、最完整的金面罩等一批精美文物。

大运河博物馆“热”起来了,北京一大批地标性博物馆也正在持续“上新”。去年,国家自然博物馆正式揭牌;今年,路县故城遗址博物馆、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将相继亮相。

自2020年北京正式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以来,“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提质加速。备案博物馆数量不断增长,探索延时开放、免预约新模式;一大批小而美的类博物馆正在发展壮大,盘活了社会资源,“博物馆之城”脉络逐渐清晰。

北京首创“博物馆月”品牌,“小而美”的博物馆拔节生长

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图为2021年三星堆遗址八号坑出土的辫发青铜人头像。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小而美”的博物馆拔节生长

“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作为世界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一张金名片。

“把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看成一个整体,北京的历史街区、村落、历史建筑、历史遗迹、非遗,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红色底蕴。”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表示。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发布,提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

迄今为止,北京地区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全市登记备案博物馆226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28家。

陈名杰表示,今年将发布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致力于到2035年将北京打造为一座全域活态博物馆,推动创建一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一批卓越博物馆,培育一批“小而美”的地域特色博物馆,开展“类博物馆”登记管理试点,建设多样化公共服务空间。

近几年,一批“小而美”的类博物馆正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城市街巷,赋予城市新的活力。漫步在北京街头,你可以在北京果脯博物馆里亲手体验果脯制作、品尝自己做的果脯,在松美术馆里感受当代艺术的多样性,在瞭仓数字藏品博物馆里走进沉浸式、可交互的文化数字体验空间……

“类博物馆是对备案博物馆的有效补充。”在北京崇德堂匾额博物馆馆长李培义看来,类博物馆规模虽小,但有自己的特色。“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不能只靠现有的备案博物馆,将来还要靠很多类博物馆来支撑,把大量散落在民间、个人手中的藏品拿出来,与全民共享。”

北京首创“博物馆月”品牌,“小而美”的博物馆拔节生长

5月18日,“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家长带着孩子观看展览。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摄

首创“博物馆月”品牌,探索延时开放新模式

不久前,为期一个月的北京博物馆月圆满收官。活动连续推出展览周、文创周、电影周和阅读周四个主题周系列活动,共有近150家博物馆参与。活动期间,观众可以漫步文创市集,可以在博物馆的露天空间欣赏电影,还可以在博物馆里感受“纸墨书香”,真正让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

今年是北京第二年举办博物馆月活动。“北京举办博物馆月活动,在全国是首创之举。不管是活动的策划、持续的宣传,都能对博物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一个很好的提升。”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说。

在积极打造品牌的同时,北京博物馆也在探索延时开放、免预约等新模式。今年暑假,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每周六延时开放,为市民提供傍晚消夏好去处。据悉,今年北京将试点推行首都博物馆等20个博物馆延时开放,“延时开放”有望朝着有序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热门景区、博物馆“预约难”的顽固问题也得到进一步缓解。前不久,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提升暑期旅游景区基本服务质量、践行文明旅游的倡议。倡议中提到,除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旅游景区和对外开放单位外,全市旅游景区已全面取消预约要求。

目前,北京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参观机制,观众不预约就可到现场购票或直接入馆。如,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观众持有效身份证件,现场验证并进行安检后可入馆;在香山革命纪念馆,个人观众和团体观众均可直接安检后进馆参观。

数字化赋予博物馆更多可能性。去年,北京市文物局面向公众开发的唯一全域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入口“北京博物馆云”官方微信小程序上线,公众可以在虚拟时空畅游千年古都,了解身边的博物馆和精彩展览。故宫的“数字文物库”、国家图书馆的“中华古籍资源库”、首都博物馆的数字体验展等实现了文物数字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

北京首创“博物馆月”品牌,“小而美”的博物馆拔节生长

5月18日,国家自然博物馆广场上举办“博物馆的光辉由你点亮”主题展教活动,展示标本收藏、科学研究、展览教育三个方向的内容。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浦峰 摄

积极融入社区,加强馆校合作

随着博物馆的精细化发展,一批博物馆正加速融入社区、学校,为街巷增添文化氛围。

“社区博物馆是老百姓身边的博物馆,它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使社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也是优质文化生活的象征。北京现在的社区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一些雏形了,比如史家胡同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东花市社区博物馆等。”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表示。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2013年10月18日正式开放。经过十年探索,这里不仅成为文化展示厅,还是社区议事厅和居民会客厅。在这里,居民捐赠的老物件承载着一代人的北京记忆。馆内的声音博物馆里,保存着吆喝、叫卖、鸽哨声等,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年代。

去年3月24日,北京首家类博物馆——崇德堂匾额博物馆挂牌开放。一年后,该馆正式挂牌为朝阳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主要是让老师和学生走进博物馆,通过眼看、耳听、体验的方式提高参观学习效果,还会举办专场授课内容,针对不同群体传播不同道德文化的内容,引导大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馆长李培义介绍。

除此之外,大型博物馆也依靠自己特色积极走出去。近年来,恭王府博物馆全新定位“社区博物馆”,着力建设“公众恭博”。“恭王府的家在什刹海,是什刹海社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联合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开创性地邀请了关注恭王府历史文化及恭博未来发展的观众,共同参与策划举办展览,向观众展示老朋友们眼中的‘恭博40年’。”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冯乃恩说。

北京还积极推进馆校合作,开发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推动博物馆进校园。如,故宫博物院、国家自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通过各种形式使博物馆资源触达学校。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情景式学习场景,展览做得好,孩子们来了眼前一亮,可以进一步吸引他们了解相关知识。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通过主动学习得到的知识,远比‘灌输式教育’效果要好。”国家自然博物馆科普部主任赵洪涛说。

“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公众参与、环境友好等多个维度,通过持续的努力,将北京塑造成一个充满活力、开放包容、文化繁荣的世界级文化都市。”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表示。

新京报记者展圣洁

编辑白爽校对张彦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