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2024-07-10 19:30:51 - 东莞日报

日新月异的社会,滋生出各种新奇的职业。有人专职陪跑,有人专职试睡。早在30多年前,就有那么一个职业,“吃糖”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22岁穿街走巷找工作的李香平完全没有意识到,在未来的30余年里,他试吃过的产品,重达10吨之多。在他的努力下,一款款糖果被打造出来,从东莞走向世界,很多人都吃过。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01

“偷跑”到东莞

从炒花生芝麻干起

说起徐福记,许多街坊从小吃到大。酥心糖作为徐福记“当家花旦”,更是火进千家万户。逢年过节、新婚升学,各类喜庆场景,总不乏它的身影。

但你知道吗,我们在市面上见到的每一颗酥心糖背后,都有着极为复杂的生产工艺。而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李香平,则在推动徐福记酥心糖的问世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选材到炒制,再到设备的摸索优化、关键控制点设置……在李香平的带领下,徐福记酥心糖生产工艺不断完善,成为一代人的共有记忆。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李香平与徐福记的故事,还得从90年代说起。

1987年,毕业于江西吉安交通学校的李香平被分配到江西汽车运输总公司吉安分公司工作。从实习到售票,再到行政管理,在不少人眼中,李香平找到了一份“铁饭碗”的国企工作。

“那时候我每月工资173块钱,算高了,但两个小孩,养家糊口还是很困难。”1991年,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李香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彼时受私人客运的影响,李香平所在的客运公司效益有了明显下滑。在这种生活压力下,他萌生出了南下闯荡的念头。

“我感觉东莞它刚刚起步,可能会比较好。”李香平讲到,年轻时候的他采用了最原始的方式,打开纸质地图,在广东的城市群中筛选未来去向。“当时在客运公司,看到过高埗有工厂在招人,多重考虑最后就选了东莞。”

彼时担心单位不放人,李香平二话不说直接从江西跑到了广东。然而90年代互联网尚不发达,一切找工作的渠道,都要靠自己四处奔走。为了找到工作,22岁的他在东莞创业路待了整整七天。

“当时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上门去问,那时候不好找工作。”李香平告诉我们,90年代初期,工作并不好找,他在创业路把能问的地方都问了,也没找到工作。最后是在路边看到了徐福记的招工启示,才顺着地址上门面试。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我们向工厂方了解到,在90年代初期,许多从国企下岗的管理层到广东闯荡,彼时处于初创时期的徐福记在能力范围内广纳人才。大量的人才储备,也为徐福记后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李香平的经历,便是其中一个缩影。

“面试官看到我们很多人有工作经验,就直接招我们进来,那时候面试的岗位属于班长级别。”李香平记得自己初到徐福记时,整个工厂车间仅有30余人。

02

为了“吃糖”不烟不酒

累计试吃糖果达10吨

李香平进入徐福记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到生产线上学习“炒锅”工艺。彼时徐福记在东莞建厂不久,糖果车间只有花生糖、酥心糖、牛扎糖、奶糖四种糖果,其中酥心糖的生产设备及工艺方面几乎一片空白。花生、芝麻作为酥心糖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在炒锅工艺上更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那个时候跟着厂里炒花生和芝麻,要么味道不好,要么炒糊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李香平讲到,早期工厂在原材料的炒制上并无太多章法,大多数时候依靠师傅个人感觉和经验,而这种凭借感觉的生产工艺并不可靠。“打个比方,小的花生炒糊了,大的可能还没熟。”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李香平想起自己曾经在江西老家参观过一家知名食品工厂,其花生芝麻炒得极香。他自告奋勇请了七天假,回老家学习花生芝麻的炒制工艺。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那时候我们这边的设备是临时组建的,他们的设备是完整的流水线,关键控制点掌握的更好。”在实地学习之后,李香平才知道,小小的花生芝麻在炒制过程中也大有学问。师傅不仅需要关注温度、时间、重量等多种因素,过程中还需随时关注颜色、香味、水分等变化,才能达到“香、酥、溶“的口感。

这次为期七天的学习,李香平收获满满。

满载而归的他把炒制花生芝麻的完整工艺和关键控制点技术,向炒锅班内其他同事倾囊相授。工厂也在李香平的建议下,购买了相关的机器设备。自此,酥心糖的原料炒制问题才得以解决。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当然,这对李香平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里,他始终都在和酥心糖打交道——从南到北,他在全国各地寻觅最符合要求的酥心糖原料产地,经常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糖酒交流展会,了解酥心糖最新的口味和趋势……

为了确保口味,李香平每天都会带领同事对当日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试吃。他讲到,虽然现在都采用机械化生产,但原料之间的细微差异,同样会对产品的口感和风味产生影响。试吃这一环节,就是为了保证产品最终的口感风味。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说来或许会让人大吃一惊,采访过程中,李香平和我们算了一笔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他试吃过的产品(糖果、糕点、沙琪玛、巧克力……)重量已经达10吨。为了保证味觉嗅觉的准确,他更是三十余年不烟不酒。

而作为酥心糖工艺大师,李香平品尝过的酥心糖更是数不胜数。他讲到,对于市场上的品种,通过观察外观、形状和纹路,闻闻味道,基本可以判断出酥心糖的生产区域。“因为每一种糖的配方不一样,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基因。”

03

不止糖果大师

搭建车间全靠自学

在1993-1997的几年时间里,李香平一方面自主学习各条生产线的糖果生产工艺,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基层管理水平。

1998年,随着工厂的发展,徐福记再次对李香平委以重任,让成功规范了酥心糖生产工艺的他牵头搭建新的牛轧糖车间。

尽管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搭建新车间,对他来说这还是头一回。

“当时我们刚好跟华南理工大学有合作,我就申报了华南理工食品工程的函授。”李香平讲到,在新车间的搭建上,他迫切地感受到自己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匮乏。

1997-1998年这一年时间里,李香平白天在厂里工作,晚上回到宿舍就抓紧看书学习。那时候每个季度才到学校上一次课,他大多数时候都要靠自己自学,遇上看不懂学不会的地方再打电话向老师请教。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回忆起新车间的搭建,李香平记忆犹新。

“当时我看到书上写的,我们做食品的,卫生间不能跟车间在一块,一定要离车间多少多少米……”在新车间搭建过程中,李香平提出卫生间不能与车间相连接,这遭到了许多员工的反对,不少人认为厕所不设在车间旁边,太耽误事儿。

由于反对的人太多,针对卫生间一事,李香平就和管理人员讨论了整整十天。“当时大家对交叉污染、微生物的概念都很模糊。”为了说服大家,他一边学习相关知识,一边组织开展培训,努力将大家引导到质量管理上来。

1998年,工厂内大部分员工接受的教育有限,李香平要在学习消化后,再通过直白易懂的方式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讲给自己车间内的100多名员工听。“分批搞培训,一次不行还培训第二次”。

新车间的搭建十分紧张,时隔多年,李香平还清晰地记得,车间投产前的两个月里,他和自己的六个“徒弟”没日没夜地在工厂里捯饬。而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一边研究,一边翻看书籍查阅资料。新车间就是李香平最理想的理论知识试验场,在这里他反复摸索、实践、再学习。累了就直接躺在机器旁睡觉,醒了继续干。

最终,李香平按时按质完成了新车间的交付。而正是这一成功的经验,在后续徐福记的四个新厂房里,有三个厂房的第一个车间由他一手组织搭建。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里,李香平在岗位上数年如一日。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难能可贵的匠人精神。

他曾先后获评东莞市“工匠人员”、东莞市“最美工会主席”等荣誉称号,更是带领徐福记工会连续6年荣评东城街道总工“先进集体工会”,今年5月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说起工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家记忆

东莞作为国际制造名城

无数个“李香平”的故事

在这里展开

你的故事又是什么呢

评论区见

炫了10吨糖!他在东莞成为顶流糖果大师!很多中国人都吃过……

策划| 向志清刘妍静

来源|文/谭雅文图/受访者供图、谭雅文、陈栋制图/钟雨晴

编辑| 谭雅文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