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2024-07-10 21:09:56 - 南京广播网

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米拉山口,俗称“芒雄拉”,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与林芝市(原林芝地区)交界处,海拔5018米。这里常年被冰雪覆盖。1988年,一辆吉普车穿越风雪,从米拉山口翻山越岭驶入林芝地区林芝县(现林芝市巴宜区)。车内坐一青年,名叫朱志东。那一年,他从淮安出发,跨越3400公里,进藏支援林芝建设。

2024年4月3日上午,春雨如酥。在朱志东家中,这位说话细声慢语、年逾花甲的老人打开记忆的阀门,把“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融媒体报道组带回到30多年前。

从淮河之滨的淮安,到雅鲁藏布江畔的林芝,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援藏经历,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也带不走雪域高原、火热青春的圣洁与激情。

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朱志东朗诵援藏期间创作的诗词

进林芝县

翻山越岭“一路艰险”

“为西藏作贡献,为家乡添光彩。”时隔多年,朱志东依然记得当初在援藏报名表上郑重写下的12个字。

1988年,为支援西藏建设,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东部沿海省份的414名干部到西藏援助,简称“414”援藏干部。其中,江苏省选派28人,淮安市统计局在选派单位之列。淮安市统计局为此专门召开大会,宣传援藏重大意义。时年29岁的朱志东心潮澎湃,果断报名。

申请报告虽然打得很坚决,可要怎么跟家里人说,朱志东却犯了难。毕竟,彼时的朱志东结婚刚满2年,自己如果远赴西藏,意味着家里的担子就要落到妻子袁开红一个人身上。妻子会是什么态度,朱志东心里没底。

出乎朱志东意料的是,妻子没有半句怨言,有的只是担心。高原反应如何克服?西藏饮食、气候怎么样?临行前,妻子很是操心,忙前忙后,一边念叨着,一边帮朱志东准备行李。岳母还特地把家里的毛大衣翻找了出来,叮嘱女婿带上。

1988年10月,带着对家人的不舍,满怀着壮志与豪情,朱志东登上了飞往拉萨的航班。落地、接洽、定岗,很快,他被分配到林芝地区林芝县计经委。“西藏的景很美,但咱是来工作的,真没心思看。”朱志东回忆说,那时候自己只有一个强烈的愿望:“立即到工作岗位上去,到藏族同胞最需要的地方去。”

心迫切,路难行。林芝县地处山区,路是盘山路,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悬崖之下,江水咆哮。一路上,塌方、泥石流接二连三,既惊又险,猝不及防。“路也颠簸,人坐在车里像炒豆子,额头被磕碰得生疼,攥着车扶手的手一刻儿都不敢松劲,手心全是汗,贴身的衣服早就被惊出的冷汗湿透了。”朱志东回忆,车子从天还没亮就出发,开了十几个小时,天已漆黑才终于赶到了林芝县城。

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朱志东(右一)在林芝县与同事们合影

在计经委

吃苦耐劳“一专多能”

到林芝县计经委以后,业务娴熟的朱志东很快适应了工作环境。统计、计划、石油供应、土地勘测、居民身份证登记……援藏三年,朱志东所从事的业务工作涉及多个领域,他也因为文字功底扎实、文笔好,身兼文书角色,负责县计经委年度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

“我原来是专门做统计的,但林芝县计经委只有十来个人,人手紧缺,哪方面有需要,我就顶上去。”虽然工作繁重,但朱志东做得得心应手,除了专业技能过硬外,当地干部群众的通力配合也是重要原因。“每次外出,当地干部都会给我做翻译和向导,解决了语言不通、交流不畅的问题。藏族同胞对我们很热情,有一次去做土地勘测,老百姓拉着我的手,硬要留我在家里吃饭。”回忆当年工作的点点滴滴,朱志东依旧感念民族一家亲的那份温暖。

在西藏,朱志东也有诸多不适应,最明显的是当地落后的办公条件。“那时候,淮安这边办公已经用上了老式的计算机、打印机,林芝县的机关单位用的还是油印机,统计汇总靠的依然是算盘。”最让朱志东头疼的是通讯不畅,“林芝县往拉萨打电话,经常打不通,对外联络主要靠写信,遇到特别紧要的事情,只能发电报。”

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朱志东与妻子翻阅往来书信

如今,朱志东家中还珍藏着上百封航空信件,那是当年他和妻子之间的往来书信。翻开已经泛黄的信纸,无声的文字穿越30多载岁月,依旧温情涌动。“志东,得知你已到达林芝县,非常高兴。我给你邮寄的榨菜、肉松吃了没有,吃完了我再给你寄。”“开红,如果说,我在林芝工作有什么成果的话,用‘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句歌词比喻再合适不过了。”……相隔数千里,纸短情更长。朱志东说,在条件艰苦、通讯不便的西藏林芝,收到家乡的来信是最开心的事,那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家书抵万金”。

淮安援藏口述史·雪域青春丨朱志东:翻山越岭意志坚 刻骨铭心援藏情

朱志东在拉萨布达拉宫前留影

遇孔繁森

豪爽热情“一见如故”

援藏期间,和孔繁森的短暂见面,朱志东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我心脏不舒服,回淮进行了一次短暂治疗,治疗结束返回西藏的航班上,遇到了山东省援藏干部于洪泉同志,他邀请我去山东省援藏干部的驻地坐坐,也就是孔繁森同志的宿舍。”朱志东回忆,到了驻地,碰巧孔繁森刚下班回来。

孔繁森皮肤黝黑,戴了一顶礼帽,看上去跟当地藏族干部没什么不同。“他看到我后,主动上来打招呼、握手,笑着问我‘你是哪里的’,我说我从江苏来。他又问‘什么时候到的’,我说我刚刚下飞机。”

简单寒暄后,孔繁森招呼朱志东和其他干部一起包饺子。“因为人多、桌小,大家站着吃完饺子,便一起座谈,聊西藏工作情况,谈家乡风土人情。”朱志东说,当时孔繁森任拉萨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是山东省援藏干部的总召集人,为人豪爽热情,跟所有援藏干部的关系都非常好,大家很尊重他。

几年后,从电视上得知孔繁森因公殉职的消息,朱志东感到十分痛心。“我们援藏干部都很悲痛,他是我们的好大哥,是工作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1991年,朱志东从林芝返淮,结束三年援藏岁月。“30多年过去,西藏的蓝天白云、神山圣湖,藏民的热情好客、淳朴笑脸,经常会出现在我的梦里。”朱志东告诉记者,在那种环境里,整个人会得到净化,变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这就是“老西藏精神”。

它孕育在雪域高原,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 

【责任编辑:葛梦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