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探索社工季度学习分享机制,首场活动围绕这两大热点问题分享经验与思考……

2024-07-10 21:35:14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探索社工季度学习分享机制,首场活动围绕这两大热点问题分享经验与思考……

当前,上海全市有6.2万社区工作者,他们各自奔忙在社区治理一线,有经验,有困惑,有思考……7月10日,“社区故事基层声音”上海社区工作者季度学习分享在闵行启动,今后将聚焦社区治理热点难点堵点问题,每季度邀请一线社区工作者讲述社区治理经验方法、畅谈群众工作体会,传递从事基层治理工作的心声与思考,从而不断提升队伍实战能力与为民服务水平。

当天举行的首场分享会上,来自徐汇、杨浦、闵行、金山、松江5个区的10名社区工作者,重点围绕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和小区停车难两大热点问题,分享了各自的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并展开交流探讨,希望给广大社区工作者带来启发,甚至直接“支招”。

化解“停车难”,妙招一个接一个

不管是电动车充电安全问题,还是小区停车难问题,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空间资源不足。只有“挖”出空间,才能增设电动车充电桩,或弥补停车位的“缺口”。在社工们讲述的社区故事里,通过党建引领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妙招一个接一个涌现出来。

金山卫镇东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燕介绍说,她所在的东门居民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总户数2383户,常住人口5600余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狭小,特别是小区车位供给不足,车辆停放缺口近300个。通过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居民区畅通议事渠道,广泛征集群众“金点子”,多管齐下解决“停车难”。

临时停车,打破固定车位模式。在调查摸底过程中,一些居民反映,小区内存在20多个经常闲置的固定车位,但其他业主却没法使用。于是,居民区党总支启动关于固定车位是否取消的专项议题,经过共商共议,决定打破“固定车位”模式,将这些车位标记为“临时车位”,实行先到先得,最大限度盘活车位资源。

错峰停车,唤醒沉睡资源供给。以群众诉求为导向,居民区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模式,联合镇职能部门共同协调周边车位资源,在“错峰停车”基础上,与周边商业中心签订“优惠停车”方案,为有需求的车主提供停车优惠政策,目前提供车位140余个。同时,居民区通过“人大代表建议”,联合金山区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现场查看、协调处置,在城河路路段东侧增设“夜间停车”车位40余个。

共享停车,提升车位流转效能。“大数据”助力“铁脚板”。经调研排摸,居民区高层住宅305个地面固定停车位中,一到夜间就会有50-60个车位呈空闲状态,车位资源浪费严重。于是,居民区挖掘社区能人,开发“共享停车”小程序,由固定停车位车主共享车位信息,设置共享时间段,有需求的车主在线查看可共享车位,按需选择时间段进行停车。同时,居民区进一步商议制订了“积分规则”,共享车主的积分可兑换次年停车租赁费及物业服务等,对于使用者也予以收费减半,以激励社区居民最大化、循环式共享和使用公共资源。

松江区中山街道茸梅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潘艳说,居民区下辖有6个不同类型小区,其中一个是五昆路零星散小区。这是一处走出楼道就是马路的无围墙、开放式楼房,共3幢8个楼道96户,居民340人左右,有车辆86辆。由于是临街楼房,25年前建成时并没有规划配套的停车位,再加上旁边有所学校,每天下班高峰遇到放学高峰,“找车位、抢车位、车辆占道”现象比比皆是,“争吵声、喇叭声”声声入耳。

“借”地停车,巧解无空间难题。居民区发挥组织优势,牵头成立了由党员、骨干志愿者、居民代表组成的3人自管小组,多渠道听取、收集居民意见和诉求。“三人小组”提出建议,37号楼西侧有一块空地,但不属于小区红线范围,能不能由居民区党组织出面“借”过来,进行规范、有偿停车。之后,居民区约请了居民代表、职能科室、管委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物业公司等多方,就“借”地停车进行协商。在征询环节,这一方案以94.79%高票通过。

最终,居民区党总支与共建单位反复协商,与共建单位和物业公司达成“借”地停车意向:共建单位将空地交于居民区和居民进行停车自治管理;物业公司投入资金进行场地改造、停车智能系统和监控设备安装以及日常管理;居民区党总支全程对停车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并规范公告。7月1日,在居委会完成登记入册的54辆车辆,以每年800元的标准顺利停进了停车场,另外20辆车也以同等的收费标准停进了马路对面的老厂区。

上海探索社工季度学习分享机制,首场活动围绕这两大热点问题分享经验与思考……

治理电动车充电问题,先摸准居民的痛点与需求

为保障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申城大小社区正在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不少成功案例。社工们今天讲述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想找到有效的办法和举措,必须精准“搭脉”,真正弄清楚居民的痛点和需求。

金山区山阳镇海悦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张萍告诉大家,居民区下辖的海悦馨苑小区是个纯动迁安置小区,常住人口近4100人。和很多小区一样,居民上楼充电、飞线充电、室内充电的现象比较突出,存在着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分析其中的原因,他们锁定了两方面因素。一个是客观上的原因,主要是停车和充电的条件不充分。小区建设较早,没有在地面设置非机动车停车棚,只在每栋楼负一层设立一套充电装置,55栋楼共240个充电端口,无法满足小区860余辆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另一个是主观上的原因,就是居民的陋习难改和安全意识薄弱。因为是动迁小区,村民“洗脚上楼”成为居民,但陋习难改,在负一层的公共空间大量堆物,另外,部分居民觉得家中充电更实惠,对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认知不足,使上楼充电、室内充电、飞线充电成了常态。

针对这些因素,居民区“疏堵结合”进行了系统治理。一是党员和志愿者带头,对楼栋负一层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的环境整治,清除堆物,为集中充电腾出了空间。二是增设充电桩,满足居民集中充电需求。结合负一层公共空间整治,居民区增设了58组充电桩,充电端口由240个扩充到了820个,同时完善喷淋装置、消防器材、防火门等设施,并将充电费用由原来的一元四小时调整为一元充电六小时,全方面引导居民下楼充电。三是安装阻车系统,筑牢楼道安全防线。目前,小区101部电梯实现了阻车系统全覆盖,杜绝了居民上楼充电的可能性。

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内江新村居委会主任徐峥介绍,通过日常“四百”走访和街道的社区大管家联合接待平台,他们发现,电动自行车治理普遍存在4个难点,分别是——“合理安装和布局充电桩位置不易”“上楼、入户、飞线行为劝阻效果不佳”“充电费用贵且没有遮雨棚”“部分居民不会扫码充电”。

聚焦这4个难点,该居民区进行了一一破解。

比如,针对如何合理布局充电桩位置,解决方法是:一方面,选址上应尽量选择小区主干道、远离居民楼的位置。另一方面,整体安装点位布局越分散越好,这样才能真正地方便所有车主充电。

针对飞线行为劝阻效果不佳的情况,解决方法是:居民区联合物业开展多轮飞线贴告示行动,进行飞线危险宣传活动,发动飞线邻里劝说,着重对不配合的居民开展联合执法。

针对充电费用贵和没有遮雨棚的问题,解决方法是:通过今年的“一居一品”自治项目,为多层居民分散增设9组共90个充电桩,并与第三方充电桩企业商量,试运行“充100送20还送雨罩”优惠活动,吸引居民主动参与。

针对部分居民不会扫码的情况,解决方法是:组织热心党员和志愿者提供现场指导,如遇老年手机无法扫码的,还提供办理充值卡,真正让每位居民都能充电无忧。

通过这些举措,内江小区基本做到了电瓶车安全停放充电,居民的安全意识大幅提升,公共充电桩输出电量也上升了60%,说明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来充电。下一步,居民区还将与充电桩公司积极探索新的优惠方案,并把大家都关心的电动自行车保险也一并考虑在内,真正实现三赢局面。

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社区工作的良方

在交流互动中,这些优秀社区工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给现场和全市收看直播的社区工作者带来启发。

“只有真正走进居民家中,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真心实意地帮助居民,才能够得到居民的支持和信任。”徐汇区徐家汇街道西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玮坚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必须以居民为中心,精准对接需求,时刻保持对居民内心所想和真正需求的敏感度。这两年,正是通过“四百大走访”,居民区精准解决了居民从水泵调换、电脑维修到意外保险办理的各种诉求。

“居民区书记张学军是我的带教老师,他经常说——要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以真心换民心,在换位思考中把群众工作做细、做实。”闵行区颛桥镇银一居民区社区工作者陆潘军坦言,这几年,他跟着张书记边学边干,学到许多做群众工作的法宝,总结来说就是三句话:问题发现“从群众中来”,诉求解决“到群众中去”,事情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他介绍,银一居民区建成于1995年,有2万人口,是典型的超大型动迁安置社区,社区治理难题比较多。早些年,在社区里四处扎根的小摊贩是居民区整治的重点。本以为取缔这群“游击队”,会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然而,党总支在排摸走访中发现,很多老百姓替摊主“求情”。通过“面对面、人盯人”的唠嗑,社区工作者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如何取缔社区里的小摊小贩,而是如何在满足居民需求的情况下,管理好这些小摊小贩。

那么,对社区里的这支“马路游击队”该怎么办呢?这时,居民区的“有事好商量议事会”发挥作用,通过“九大议事规则”商议出了方案:保留几家口碑好的摊主,形成“缝补修理磨服务点”,并与摊主约法三章“做好邻里和谐、搞好环境卫生、价格要公道”。去年,在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提升中,我们又多次听取居民建议,陆续引进了理发、家电维修等服务,还新增了为快递小哥提供的充电、休憩、饮水等服务。今年,我们又引入了“主理人”制度,由居民自己选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服务点的“主理人”,负责现场管理、监督服务和建章立制等事项。

目前,在银一居民区,8个摊位共计为居民提供20余项便民服务,原先的治理对象“摇身一变”成为了便民服务的骨干。这个喜人的“反转”故事,正是社区工作者认真践行群众工作路线的成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