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2600岁的齐长城有“神器”护体

2024-07-10 21:00:53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文化中国行|2600岁的齐长城有“神器”护体

6月19日上午,顶着炎炎烈日,齐长城遗址城子段巡护员韦中村缓缓走向山坡,去那段他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千米守护段”转转。

“只要没有大雨大雪这种恶劣天气,我每天都来溜达一圈,一次来回需要两三个小时。”韦中村说着,随手拍摄了一张照片,并熟练地上传到“智慧巡护”APP。

文化中国行|2600岁的齐长城有“神器”护体

6月19日上午,齐长城遗址城子段巡护员韦中村上山巡护

“我小时候经常来这块山头上玩,以为这都只是山上的石头,后来才知道这是文物,经常有政府的人来,给村里人讲,要保护,现在都装上了监控。”韦中村告诉记者,自从当上巡护员,他一年有300多天都要上山巡视,现在上传信息都用手机,就不用填表格了。

“淄博在2022年9月开发了齐长城‘智慧巡护’APP和PC端,实现了对全市39段110.84公里齐长城的数字化管理全覆盖。”淄博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院安全管理与科技部主任范仲峰介绍,“同时考虑到一些山险地段人工巡护比较困难,我们又开发了线上卫星图斑对比功能,实现线上和线下双巡护。”

文化中国行|2600岁的齐长城有“神器”护体

齐长城“智慧巡护”APP

齐长城“智慧巡护”APP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文物巡护方式,大大提高了巡护效率和质量。该系统还具有巡护轨迹、信息查询、实时上传等功能,为文物巡护员的工作提供了便利。

截至目前,齐长城淄博段巡护累计超2万人次12.2万小时,巡护员上传了大量照片和视频,及时发现和上报文物安全隐患,切实发挥了文物巡护员的一线“前哨”作用,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大量一手数据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山东从立法、人防、技防等多方面入手,通过出台《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实施齐长城“红黄绿”段保护管理制度、设立齐长城公益性巡护岗等举措,在齐长城遗址及其周边拉起多重“防护线”。

2021年12月,省财政投资390万元,建设省市级齐长城监管平台,被业内称作“天眼”巡护。建成省级监管平台和齐长城沿线济南、淄博、泰安、潍坊、临沂、日照6个市级监管平台,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监控监管体系,可对齐长城沿线“红段”重点保护区域进行远程、集中、实时监控和高效巡查监管。

除了智慧巡护,山东对齐长城遗址的修缮也用上了新技术。

在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起点,这里的夯土遗址已被一层特殊材料严密保护了起来。

文化中国行|2600岁的齐长城有“神器”护体

齐长城修复师、山东灵岩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房立民介绍齐长城夯土遗址保护新技术

“齐长城夯土有它的层次,每一层都有其代表的文化符号。当初我们发现,齐长城起点夯土断面出现了裂缝,如果不采取新措施进行保护,会有坍塌、人为破坏的可能性。”齐长城修复师、山东灵岩文化遗产保护有限公司董事长房立民,曾参与多段齐长城的保护修缮,对齐长城有着特殊的感情。

“经文物部门批准,我们研发了一种高强度无机纤维材料,从肌理上、视觉上都和土层保持一致,能够将齐长城内部一层一层夯土的建筑效果展现出来。如今已历经12年,这层保护层成功抵御了风化等侵害,有效保护了齐长城本体。”房立民不无自豪地说,这项专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多处文物遗址的本体保护中。

记者走访发现,齐长城墙体多为土夯和石砌。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定头崖西山段,是典型的石砌城墙,需要不同的修缮技术。

记者来到定头崖西山段时,这里已经完成了对600米范围内齐长城的修缮以及巡查步道的建设。

文化中国行|2600岁的齐长城有“神器”护体

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定头崖西山段

“从整个齐长城沿线来看,定头崖段是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石墙。”山东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保护工程部项目负责人顾宪凯介绍,该段长城建造时采用“收分”方式,形成了下口大、向上逐渐收拢的稳定性结构,墙体内部主要用当地的石材进行稳定摆砌。

据了解,该段齐长城的损害主要体现在石块松动、长城本体的坍塌以及深根系植物生长导致的内部破坏。

“我们在修缮过程中坚持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若墙体坍塌有缺口,我们会往下挖一挖找到墙基,就地取材进行修复,保证长城原貌整体流线的一致性。”顾宪凯说。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刘英唐晓宁汤梾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