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个点位、2万余名额,这个暑假浙江嘉兴为小学生免费开游泳课

2024-07-10 23:21:00 - 新京报

这个暑假,浙江省嘉兴市两万余名3至5年级的小学生们可以免费上游泳课了。“这是嘉兴市的首次尝试,让我们水乡的孩子学会游泳。”7月10日,嘉兴市体育局体育总会秘书处副处长李钢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道。他表示,希望通过公益培训尽量让更多孩子学会游泳,以减少溺水等情况的发生。

41个点位、2万余名额,这个暑假浙江嘉兴为小学生免费开游泳课

家长设闹钟“抢课”,孩子体验游泳乐趣

7月10日下午一点半左右,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的游泳馆内,一群孩子正在学游泳,家长们则在该校提供的室内等候区休息。

今年,嘉兴把“为全市2万名以上3至5年级小学生开展游泳公益培训”列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设置了涵盖学校、体育场馆和社会游泳机构等在内的41个公益培训点位。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东校区都属于公益培训点位,提供一千个公益培训的名额。早在6月底,这些名额已被一抢而空。

“本来就想暑假给孩子报游泳培训班,听说有免费的,我特意提前设了闹钟抢名额。”来自南湖区的沈女士笑着说道。为了让孩子长个儿,她每年寒暑假都会给孩子报游泳课,一次培训就得花费两三千元,得知今年有机会参与免费培训,在6月30日报名开启前的五分钟,沈女士便打开“浙里办”用户端抢课。“教练可以帮孩子调整泳姿,同学也都在一起上课,每天都很快乐。”沈女士说道。

姜先生上五年级的孩子还不会游泳,“之前胆小怕水就一直没学游泳,但孩子又喜欢到水边玩,有时候看不住会担心他溺水。”姜先生说,学校发布公益游泳培训的通知后,他就赶紧注册预约,报名开始后第一时间抢到了培训机会。

根据安排,此次公益培训在7、8月分批展开,每期10节课。7月10日是第一期培训的第四节课,姜先生说,孩子每天回家都会分享自己的进步,“我会热身了”“我会憋气了”,还会给家长演示游泳动作。

“游泳公益课确实很受欢迎。”嘉兴市实验小学科技城校区副校长夏小林介绍,嘉兴市实验小学四个校区中,两个有室内泳池的校区,此次均承接了公益游泳培训的任务,面向全区有需求的家长开放报名。根据嘉兴市教体局的统一部署,学校从教练师资、课程设置,校医、救援人员保障和家长休息区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科技城校区的室内恒温泳池面积约375平方米,学校每学年会针对二年级学生开设“游泳进课堂”课程,因此教练们均有丰富的经验。此次承接如此大体量的培训任务,教练们全员上岗。

41个点位、2万余名额,这个暑假浙江嘉兴为小学生免费开游泳课

让更多孩子掌握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李钢介绍,这是嘉兴市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公益培训,依托了嘉兴41个有相关资质的游泳场馆进行,亦给予了财政方面的支持。

“前几年暑期学生溺水事件频发,学会游泳是防范溺水的有效途径之一。”李钢介绍,嘉兴是水乡,但孩子们的游泳普及率不高,推出此次游泳公益培训也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掌握游泳技能。“这几年嘉兴市游泳场馆设施建设水平提升了,很多学校也建了游泳池,有能力开展这一公益项目。”

考虑到不同孩子的基础条件不同,此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分为初级培训和提高培训两种类型。初级培训要求孩子能初步掌握一种泳姿,会连续换气和初级踩水,并且能游10米及以上。提高培训则针对有游泳基础的孩子,让孩子规范掌握一种泳姿,并且能游25米及以上。

“培训主要以让孩子掌握有用技能为主,进而提高自救能力。”夏小林介绍,游泳公益课每期10节课,每节课都会明确目标和任务,通过专业教练有步骤地实施培训。“虽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确实有一开始不敢下水的孩子,但三节课下来,孩子们学会了憋气,身体也能浮起来。”

对于家长关注的师资问题,李钢介绍,承担本次公益培训项目的教练员必须具备初级及以上游泳教练员资质,或三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项目)证书。此次依托学校体育场馆、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社会机构承担这一民生项目,为保证每个场馆至少配备固定救生员、流动救生员、教练员等几十人,项目开展时还做了招聘以及人员培训,保证7、8月的培训顺利进行。同时,本次民生实事项目的所有游泳场地,嘉兴市体育局都进行了严格的安全审查,场馆要求配备救生圈、救生杆、担架以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设备,并采用救生员与巡视员组合的模式,全程保障培训安全。

记者注意到,自2007年起,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就开始探索实施“小学生免费游泳培训”,绍兴市政府也曾将“水乡的孩子会游泳”公益培训列入2022年度民生实事项目中的体育惠民工程,在全市范围对万余名小学生进行免费培训。李钢表示,嘉兴此次开展公益培训也借鉴了绍兴的经验,“我们的选点涵盖了各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了安全的保障体系,希望通过三到五年的沉淀,能够有可以向全国推广的经验。”李钢介绍,嘉兴市共有16万名三到五年级学生,此次培训所覆盖的群众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未来这一公益项目将持续下去,不断拓宽可持续的空间。

新京报记者刘洋

编辑缪晨霞

校对杨许丽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