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2024-08-10 14:01:57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直播嘉宾 | 叶军 钉钉总裁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

主持人| 孙冰洁 中信书院主持人

编辑 | 混沌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前沿课

AI通用大模型的横空出世颠覆和重构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场景,行业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不同领域开始互相融合、协同发展,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硅谷吵得热闹,国内也上演了一场“百模大战”,直到现在,这场“大战”还没结束,AI的杀手级应用仍没有浮出水面。

中美两国的企业在AI发展中的各自优势是什么?

AI时代的工作方式有哪些可以想象的空间?

只有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

前日,在中信读书栏目的直播间,钉钉总裁叶军与著名财经媒体人秦朔老师就“智能时代的效率革命:AI如何重塑工作方式与组织管理?”话题展开对谈。

两位老师对AI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和独到的观察和思考,为我们理清了AI大模型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变革。

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的逻辑是什么?

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AI解放了人类,还是让人类更卷了?

AI加持下的工作方式能带来多大改变?

以下内容,根据直播对谈内容整理: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主持人:智能时代,AI正在重塑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所以,业内现在流传着一句话:所有的产品都值得用生成式AI重新做一遍。那么在用AI把产品重新做一遍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想请两位老师来分享一下。

叶军:确实有很多人讲,所有的产品都值得用AI再做一遍。其实,钉钉当时也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出现的。每一项新技术出来的时候都值得重新思考一下:以前的做法能否被优化,或者被重构?

入局AI的这段时间,我们也有自己的观察:其实不同类型的公司对于AI这件事情有不同的擅长点,比如大型公司有非常多的资源和产品,往往适合把原有的产品重做一遍,重做之后的效果提升会很明显。小公司则适合用AI重构原有的工作流程、交互体验、业务模态的呈现形式,在未来更细分的场景中找到的一个全新的产品形态。

美国有“七姐妹”,中国有“BAT”和新巨头们,大公司的产品本身已经具备非常大的用户量,最适合用AI做重构。包括前段时间大家非常热衷于讨论的一个话题——搜索,大公司自己做搜索,价值会非常直接,小公司全新做一个AI搜索挑战非常大。

钉钉也是如此,我们一方面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帮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能够借助钉钉平台上已经存在的一些数据、客户、场景,做千行百业的创新。

秦朔:确实像叶总所说的,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做法,小公司有小公司的做法,但是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公司,可能都要去考虑一个长远来看如何闭环的问题。

我对钉钉的理解是它更像是一个平台,不仅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把自己的产品重做一次,同时,整个钉钉也是一个基座,让很多合作伙伴用上面的很多工具把他们的产品、服务等等重做一遍,它是一种大的玩法。

如果你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像钉钉这样的平台来帮你解决效率的问题。但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要基于你以前已有的数据,对它们进行一个很好的模型化的建构,成为自己模型的一个创作者和探索者。

国内已经有很多的企业开始用一些模型化的方法,从研发,供应链,智能排查,检验,智能物流,端到端,全流程地应用AI。短期内看不清谁是杀手级应用,但是两三年内,中国公司运用AI的智能化水平,整体上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主持人:在大模型领域,国内面临“百模大战”的局面,大家都想在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中快速地抓住红利。两位老师觉得智能化红利更多、更快会孕育在哪些行业和赛道?

叶军:智能化在哪些行业中能够率先爆发出价值?我们也在观察,有一种争论是ToB还是ToC?还有一种争论是公有云的技术场景下,还是企业内部的垂直场景下,也就是偏私有的场景下?

我的观察是这样的,ToB场景下相对来说确定性会更高,但是ToC场景爆发性会更高。ToB场景下,很多企业内部的工作、管理的场景,已经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比较私密,所谓“私密”,还不是指个人隐私,而是指企业级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做进一步智能化的处理、分析、加工、响应,企业生产力的提升会非常直接,且可以量化。

在ToC场景,现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多的创业公司在做类似的产品,如陪聊类产品、搜索类产品,像国外的MetaAI、PerplexityAI,国内的豆包,我自己也在用这些产品。国内很多的创业公司试图在创新,在C端结合原有业务场景包括游戏、PC、手机等自动化处理的场景上做一些集成。它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跟刚才秦朔老师讲的,杀手级应用或超级应用还有一定距离,需要时间。

之前还有很多朋友在聊一个话题,说大模型可能是公有云的场景会优先跑出来。我们自己也观察了一下,去年国内所有大模型的招投标项目,应该说比较领先的一些企业,绝大部分选择了私有云或者混合云的场景。前段时间我去一些企业做交流,包括科大讯飞,他们做了一个AI阅卷机器,把一个班50多个同学的卷子丢进去,一下子就可以把题判好、改好,然后后台会记录每个学生的考试情况。机器会把这个学期或者一段时间下来,每一个学生累计在哪些题上错得比较多,它知道每一个学生在哪些知识点上是欠缺的,后台用AI生成一本专属于这个同学的错题本。AI在这种垂直场景应用得非常好。

所以,也许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模型,不需要“百模大战”,有几家承担这个责任的大厂就可以了。更多的创新者应该专注于在垂直场景和应用场景上,一个垂直模型和通用模型结合一个好的场景做推理,这个赛道会更有价值,更有空间。

秦朔:国内的大模型我基本都用过,我把它们当成一种工具,看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我想让它们成为我创作的帮手,它们在模仿氛围、语境的时候已经可以学习得很好了,但是由于高质量的内容、背景、数据它不具备的话,生成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有其形,有其神,无其质,实战性的东西没有。通过我的观察,我认为它在针对个人,真正变成个人生产力工具上还是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自己的观察:即便是偏ToC的,也很可能是ToB→ToC,什么意思?微软CEO纳德拉两三年前讲到AI应用的时候,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农民操作低成本的无人机在农田上飞行,传回数据,然后在农舍中的智能云边缘计算可以提供即时分析,告诉农民农田里哪里干旱或者哪里有病虫害等等。工厂里面操作人员可以AI来辨别钻头的移动,因为精度非常高。医生可以用增强现实做虚拟会诊。

但是,去年微软发布Copilot以后,比尔·盖茨的说法越来越像将来有一个白领工人帮你完成各种任务,帮助你安排行程、沟通电子邮件,在所有设备上运行,查看你的会议安排,最后提高你的效率,把你从不想做的事情里面解放出来。如果是企业级的AIAgent,可以帮你更好赋予员工权力,让员工能够绽放出他们更多的创造性。它实际上是给每个人找了助理,但是中心思想还是基于它是一个公司里的职员来帮助你,在你的岗位上去赋权、赋能,提升你的效率。

所以,我偏向于认为AI应用包括生成式AI的应用,会最先在企业里长出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但达到非常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主持人:秦朔老师,因为您前段时间去了硅谷,硅谷的AI巨头和独角兽们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他们是否也陷入过“百模大战”?

秦朔:美国硅谷的情况和我们还是蛮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已经高度寡头化了,巨头公司思考的逻辑不是具体的应用,如果把他们每一家的使命愿景拿出来,都是解决人类的根本问题,怀着一种深刻的使命感,觉得人类到了这个地步就得怎么样去改变。他们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和足够的科研资源、人才资源的支持,站得高,看得远,耗得起。

我们的特点和他们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我们要有紧迫感,要努力地追,学他们开源,或者坚持不开源,做封闭的系统,都无所谓。但是,总体上要看到我们的长处在哪里,我们的长处的的确确在应用,而美国的应用场景没中国多,因为大量的产业已经不在了。

今年5月下旬时,我去美国参加游学团。我是老师,我们团有30多个企业家,其中大概有七八个人在参观的几天里,在斯坦福和UC伯克利都找到了一些年轻的中国博士生、硕士生,去讨论一些问题:你怎么帮我做短视频的精准分发,你有没有一个系统,有没有一个模型可以直接用?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特点,他们考虑的都是解决当下的某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更多是问题导向。

主持人:叶总,您刚才提到其实在垂直领域做AI应用还是有很多机会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大家都在卷同质化的大模型,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叶军:我和通用大模型公司也有一些交流。我觉得垂直领域的工作是需要非常强的专业基础的,比如医疗,比如法律,即便你是这个行业,不同细分领域之间也有专业壁垒。

现在做科技创业特别是大模型创业的年轻创业者,都非常擅长技术,有技术基础,但没有行业基础。以这样的背景来创业,大概率会选择做通用应用,再进入到垂直行业。

也就是说,在垂直领域做应用,至少你自己得是个老中医,你才会在这个领域里知道有哪些问题,然后愿意去改变它,想变革它,然后再拿技术去做。现在国内大部分不是这样,包括我们这代人最开始做互联网,当时不知道互联网能干什么,纯粹觉得好玩,当时做网页、博客、BBS,包括在上面卖东西,都是因为好玩。

这是我观察到的情况,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所转变,因为现在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在关注一些垂直领域的AI应用场景了,已经看到一些这样的苗头。

秦朔:大模型现在特别热,很多大模型的创业者,无论是90后,还是像李开复、陆奇他们做的项目,目前我们听到的很多都跟技术高度相关。他们太技术范了,而且一直站在时代浪潮的最前列,他们读了大量的文献,做了大量的知识分享,所以一定是这样的结果。你听到的都是这些声音。

但是,其实在中国的企业界,已经有很多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建立自己的模型了,但是他们不会说。几十个人的团队,或者一两百人,或者和外面人合作,已经做出了应用模型,真正解决了问题,但是他们没必要说。所以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不代表沉默的地方就没有热血流淌和奇迹发生。

前年在上海,我调研过一家模拟芯片设计公司,这家公司的模拟芯片类型特别多,大概有1000多种设计,每种芯片都有知识产权,服务客户上千家。服务每一个客户的时候,都要有一本产品手册,基本上是英文写的,几十页、上百页,很正常,里面有大量的专有名词、电路图、参数,客户在使用的时候,会有各种问题,他们可能线上咨询,也可能电话咨询。为了满足这个需求需要多少人?七八十个专家,当然,这些专家是技术服务人员,不都是专职,但是他们大部分每天还要做本职工作,有问题来了就要响应和回答。根据产品说明书,他要从产品说明书里把它搜出来,确认技术细节,这很消耗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和钉钉合作以后,用钉钉的AIPaaS能力,建立专属小模型,将所有芯片产品手册、设计指南和FAQ(常见问题)等资料上传至钉钉炼丹炉进行训练和处理,现在7×24小时服务,客户有任何咨询的问题,智能机器人都可以答疑,客户满意度也提高了。另外,很重要的是知识资产沉淀下来了,基于这个知识资产你可以慢慢地结构化,让它变成很聪明的东西。

类似这样的例子,我认为中国很多行业领导型企业都在用各种各样方法去创新迭代。所以这里有很多故事,只是没有人去报道。所以,如果我们往这个方向转换一下眼光,我觉得还是挺让人激动和兴奋的。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主持人:技术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当AI不断介入到个体、组织的整个工作过程中,它重新定义了个体和机器的关系。AI超级助理能大大解放生产力,让个体从原来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多的事情。对此我有一个疑问,当AI把人解放出来之后,未来的人机协同究竟是什么样的形式?打工人会变得更卷还是真正得到解放?

叶军:我们都是打工人,打工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时间,不是在打工状态中。早上8点,我到公司,晚上我会晚一些走,中间有很多时间我在想自己的事情,看一些技术进展和业界文章。但是,这个过程中我要感谢AI,因为它让我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许多重复性的劳动确实被AI替代了,它给我解决了很多问题。以前,我在钉钉上做的最多的动作就是搜索,搜索以前聊过的事情,经常找不到。现在好多了,搜索频次下降了,因为AI帮我整理过了。所以,我认为未来AI会改变我们的工作状态,但它更多是要解决问题,解决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工作的主要矛盾,而不是让我们变得更卷。

秦朔:主持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特别是最近热议的“萝卜快跑”事件,大家对于AI又有了更多的思考。

第一,如果出现了更卷,或者是很多人得不到发展机会等等,我觉得要相信政府和社会的有机调整。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怎么用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以我自身为例,现在比较苦恼的是我有很多想法,但是我不能随便说几个概念,而是要去采访,去看热度,去结构化。我总是要从事原始劳动,如果有一些助手能帮我解决很多问题,可能我能够创造出更多有意思的东西。正如微软CEO纳德拉说的那样,应该让计算机理解我们,而不是我们去理解计算机。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终端智能化设备,能很好地理解我们,很便利地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我觉得就非常好了。

第二,现在信息爆炸,有太多信息了。怎么高效地推理?怎么高效地计划?怎么高效地处理?怎么在获知信息上不丢东落西?现在很多人的工作状态是到达了终点,又回到起点。为什么不能有一个很好的过程,一直慢慢地往前走呢?这其实很需要像机器一般的管理系统,它永远不会出错,又懂你。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我非常向往有一个更聪明的超级助理,AI助手,来帮助我去更好地、更聪明地工作。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主持人:我们都期待更好的AI助手,AI超级助理。我们看到,当钉钉和AI相结合的时候,钉钉本身作为一个办公软件也发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请问叶总,未来这段时间,经过AI加持之后的钉钉和其他办公软件,会给我们的工作状态带来多大的改变?

叶军:现在,我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场景中看到了一些变化。

第一,是交互对象的变化。

以前,我80%的上班时间都在和不同的人对话,偶尔自己独处一下。后来,慢慢变成了我一个人对着电脑,协同网络从原来的人与人,到人与硬件,人与系统。现在,增加了一个全新的角色——AI助理,我自己每天上班总有几次需要找几个AI助理问一下。专业的事情,有时候问我同事,他们可能在开会,而有时可能他们的回答还没AI助理好。这是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是幻想。

第二,是交互形式的变化。交互的形式变得多模态。以前我们的交互更多是通过键盘、鼠标、屏幕。现在我发现,语音或一些外部输入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可能很多输入信息源不是来自于某个人或者键盘,而是来自于摄像头、聊天群里的图片、视频、语音,各种各样的输入给到你,这样的工作过程中会更加自然。它就像人一样在工作,你不用适应它。以前是我们在适应机器,现在是机器在适应我们。

所以,随着大模型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的结合,以及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跟eVTOL飞行器赛道直升机的结合,会让我们的协同方式变得越来越不一样,你会发现你在主宰这一切。对周边的事物或者工具来讲,你不是学习怎么用它,而是它怎么理解你,这是这几年的变化。

秦朔:你刚才讲到协同,其实,那个人就已经不是自然人了,很有可能是系统,是设备,是助理,而且可能是很多助理,有生活助理,有工作助理……很多方面的助理给你服务。也许你是一个普通人,在公司里本来不可能有一个秘书,但是在你的设备上,你有很多很多的助理。每个人都可以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主人,很多人为你服务。

叶军:对,其实不是AI替代你,更多是这么多人在支持你,就像一个人做成一件事情,是有一个团队在支撑你,只是这个

团队可能不是一群人,而是许多个助理,这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局面。

秦朔对谈钉钉叶军:AI红利更多、更快会在哪些行业和赛道出现?

主持人:《超级助理AI时代的工作方式》这本书,是秦朔老师长期跟踪钉钉的整个AI转型过程中,经过观察思考写成的,所以最后想问秦朔老师,在现阶段对于AI发展包括钉钉对于AI方面的思考,有没有想跟叶总交流的问题?

秦朔:我非常关注数字化对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中国千行百业赋能的作用。而且我认为数字化、信息化与中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在全球意义上的超级竞争力。我们这几十年没有白干,没有白干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数字化、信息化多化融合,同步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

很多人说中国的软件发展很不好,跟国际没得比,我们前十大A股上市软件公司市值赶不上SAP、Oracle、Salesforce等等,而且加在一起差了很远,这个确确实实是现实。但是,我觉得中国有阿里、腾讯、字节、美团……类似很多的消费互联网平台,因为有人才集聚,而且自身就是中国数字化应用的最大探索者和实际使用者,它们其实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可以低成本地赋能中国的千行百业,不仅仅是企业,还包括政务、智慧城市、教育……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在赋能。钉钉早期是组织在线,业务在线,后来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线,那时候做了大量数字化的普惠工作,但是人工智能来了以后,又获得了新的机遇,可以用更加简单的方法帮助用户去解决很多复杂、重复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关注钉钉这一类平台的变迁,仿佛是有一面镜子可以看到整个中国更多的行业、更多的企业的数字化能力的提高和变迁。

所以,我想问叶总,你在阿里工作已经很多年了,你觉得三年以后中国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那个时候的钉钉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你展望一下?

叶军:刚刚秦朔老师讲的对于中国企业数字化的观察,我很认同,中国不缺一个CRM公司,也不缺HR软件公司,但是我觉得可能缺少能够帮助企业更快进入数字化的公司。大部分公司对于数字化的使用其实在还在早期阶段,我自己走了很多企业,也看了很多钉钉上企业的使用数据,包括过去一年多有接近300多家上市企业,在这300多家上市企业里深度使用钉钉的不到20%。基于这样一个现状,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要有耐心。

很多领域的很多变化,离不开时间上的等待,你得等。我认为三年以后中国的通用人工智能肯定会迎来非常大的发展,我们和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小。假设三年之内GPT5还没有发布,差距会极小极小,这是从模型层面。从应用场景角度讲,三年之内我相信在钉钉和我们很多客户的共创之下,我们也可能在ToC领域找到一些更高频的AI应用场景。可能日常都会使用,就跟每天大家使用搜索,使用微信社交,使用淘宝购物一样,我觉得这个级别的场景应该会在三年之内被找到,这是一个美好的期待,我觉得应该要有,也一定会有。

主持人:那就让我们对未来的整个技术的发展,AI可能带来的变化保持期待,保持耐心。当然,也保持我们不断学习的能力。再次感谢两位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