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调查 | 心梗“急救神器”使用率待提高 四川多名专家呼吁“主动学,敢于用”
转自:四川在线
提到急救,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白衣天使在120急救车上火速开展救援。而实际上,急救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今年9月9日是第24个“世界急救日”。四川在线记者采访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成都市院前急救质控中心主任侯宇飞,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洪松和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李卫东。
多名专家表示,多数猝死发生在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前,多数急症发生在家里,心肺复苏术抢救的黄金时间只有几分钟,而每年都有因救治时机延误或救治操作不当无法挽救生命的情况,专家们呼吁社会各界“主动学急救,敢于用急救神器”,让“急救”常态化走入学校。
现状
AED使用率有待提高接诊“内科患者”超过“外伤患者”
9月8日,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沟通。何嘉琦摄。
据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统计,近几个月每天出车量在500次左右,已恢复到疫情前常态水平,但接诊的患者构成却发生变化。“随着2011年酒驾立法等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当前意外伤害、安全事故等造成的外伤患者已明显变少,10多年前我们接诊时,外伤患者占至少60%到70%,现在只有40%左右,说明社会治理不断完善。”侯宇飞表示,外伤患者比例降低的同时,他们接诊的内科患者比例变高,占所有接诊量一半。
这些内科患者中多数是慢性病患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多。“慢病也有急发时。像我们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初期觉得吃点药拖几天就行,但有时候病情突然就加重了,于是选择拨打120。”侯宇飞说。
一个需要重视的现象,是当前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率有待提高。侯宇飞告诉记者,AED被称为心梗患者的“救命神器”,但目前成都市使用AED成功救治患者的案例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抢救时间过晚或不知如何施救。“多数心源性猝死发生在急救人员到现场前,如果患者倒地,旁人能在4分钟内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第一时间拿到AED进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就会大大提高。超过10分钟以上,患者的存活率几乎为零。”
近年来,成都开展一系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的应急救护培训行动,成都市急救指挥中心致力于为全市院前急救专业技术人员、特殊行业、社会公众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急救培训;而根据成都市红十字会官方消息,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已累计培训持证红十字救护员超过31万人,普及培训112万人次。硬件设施也将不断完善,记者在成都市红十字会官网获悉,根据《成都市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工作方案》,将AED配置工作纳入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提出2023至2025年期间,实现“十四五”期间全市配置1万台AED的目标。
呼吁
希望更多人“主动学,敢于用”更多机构为群众提供实际演练机会
多名专家认为,当前社会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社会急救能力较低。李卫东表示,多数急症发生在家中,家庭急救也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于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缺少实际演练,遇到突发事件,显得信心不足,恐惧行动。部分群众担心施救行为会担责,对施救行为免责的规定有疑虑,个别平台为博流量对个案进行片面的、负面的宣传,很多群众虽然心存爱心、乐于施救,但不敢行动的矛盾现象普遍存在,影响到公众对急救行为的积极性。
侯宇飞对此深有同感。“关于院前急救的培训每年都在做,但真正遇到突发情况,还是有人出于各种担心不敢用。”他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希望大家都要明白急诊急救,特别是社会急救,不光是医务人员的事,是全社会的事情,学会急救、敢于急救对自己或对身边的亲友都有好处,大家都有这种观念,急诊急救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李卫东建议,各类学校应当将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作为地方课程专题教育内容,在专业组织指导下,开展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尝试通过图画,短视频,甚至情景剧扩大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推动在校园、企业单位、人员密集的公众场合进行宣教培训,还可以提倡将具备急救技能作为单位招聘、员工入职或晋升的优选条件,此外,还应该从国家层面通过立法确定有关急救教育的课程,在公共场所、群众性活动场所增设急救专员。
侯宇飞也建议,要继续加强对急救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建一整套完整的急救教育体系或者急救普及方式,从小抓急救知识科普和培训,让“急救”常态化走入学校。张洪松则表示,希望有更多机构能向社会公众开放,采取“公开课”方式开放预约和提供公益培训,邀请一线急诊医生空余时间当公益讲师等方式,为更多市民作科普,提供给群众更多实操演练的机会。
误区
AED电极片“位置”注意贴准确癫痫发作别掐人中、孩子溺水别倒挂控水
实际遇到突发情况时,多名专家也见到很多实操误区。侯宇飞坦言,拨打120急救电话时,常遇到很多人呼救地址说不准确,或呼救电话在报警后就再也无人接听。“拨打急救电话后,应保持通信畅通,调度台的调度员们和出诊医生可以为大家提供现场急救电话指导或需要确定准确的接车地址。”
专家们还提醒热心市民在使用AED时要注意正确粘贴电极片的位置。牢记“右上左下”: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胸部的右上方(胸骨右缘,锁骨之下),另一片电极片贴在患者左乳头外侧(左腋前线之后第五肋间处)。如果电极片贴反,电流没经过心脏,就达不到抢救效果。侯宇飞举例,比如异物卡喉时,有市民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时,握拳要抵住的“正确位置”。施救者要站在患者背后,双手要环绕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抵住肋骨下缘与肚脐之间(脐上3cm至5cm的位置),另一手抱住拳头,然后快速向内向上挤压,重复多次,直至异物排出。
李卫东提醒,当孩子溺水后,背着来回跑控水,反而耽误抢救时间。因为溺水后真正进入肺部的水并不多,真正导致溺水死亡的原因是窒息,应该马上进行心肺复苏。“若溺水者意识清晰,有呼吸脉搏,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吸氧,立即转运;若溺水者昏迷,但是有呼吸有脉搏,清理口鼻异物,采取侧卧位(防呕吐误吸),密切观察溺水者呼吸脉搏情况,呼叫120或紧急送医。”
李卫东表示,若溺水者意识丧失,无呼吸脉搏,立即清理口鼻异物、心肺复苏,对于溺水心脏骤停,争分夺秒的心肺复苏是唯一有效的急救方式。心肺复苏指南急救顺序是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但抢救溺水者的顺序应该是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溺水者是窒息缺氧性心脏骤停,给氧是首要目标,施救溺水者,人工呼吸很关键,整个操作是2次人工呼吸→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30次胸外按压,随后循环做,第一时间为溺水者提供充足氧气。”
“突发情况下,有患者因外伤内脏脱垂,这时作为旁观者,不要出于‘好心’帮患者把脱垂内脏塞回去,会造成整个腹腔污染,可用容器(比较坚固的搪瓷碗)扣着保护脱出的内脏,然后包扎好。或者用纱布、毛巾做个垫圈围起来,然后包扎。”张洪松还提醒,当身边有人大面积烫伤后,绝对不能使用酱油涂抹,会增加创面色素沉着概率。如果衣物覆盖地方被烧烫伤,也千万不要帮患者强行脱去衣物,对皮肤造成二次伤害。“正确做法是用冷水冲洗10多分钟,或者让患者泡在水里,以迅速降低烫伤部位温度,立即送往正规医院救治。”
上述情况很需要旁人第一时间相助,但有些特殊情况最好等医护人员处理。比如患者从高处坠落后不要搬运,第一时间打120。张洪松解释,一般患者从高处坠落后,很容易造成患者整个脊柱的某一处受到损伤,如搬运不当可能引起脊髓损伤,甚至偏瘫;再比如,患者癫痫发作,抽搐不止,“癫痫病人发作抽搐是大脑过度放电,一旦发作,只能等放电终止,抽搐才能停止,这种情况不要去给他‘掐人中’,也不要强制按住他,很多时候抽一会就好了,强行阻止反而造成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