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蚊”风丧胆的登革热

2024-09-10 01:36:04 - 上游新闻

2024年以来全球登革热整体疫情形势十分严峻。当地时间9月8日,菲律宾宣布全国确诊登革热病例已超13万例,菲部分省市因登革热病例激增已宣布进入灾难状态。肆虐菲律宾的登革热究竟是什么病?它是如何传播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通过蚊子传播的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这种疾病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每年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感染,是全球传染最广泛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感染登革病毒一般在3~14天,多数为5~8天后发病。有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并不发病,但病毒在人的血液中存在,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除了登革热,蚊子叮咬传播的疾病还有乙脑、疟疾、黄热病、丝虫病、寨卡病毒病和基孔肯雅热等。对于感染登革热病人来说,尽早识别尤为重要,因为这病初期,太容易和感冒搞混了。

登革病毒有四种不同的血清型,分别为1、2、3和4型,四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登革病毒感染后,人体可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但对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登革热发病率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受影响最为严重。促使登革热加速蔓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城市化、人口和物资快速流动、适宜的气候条件以及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等。

感染后有这些症状

感染登革热后,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登革热症状包括突然发热、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俗称“三痛一热”),以及皮疹等,严重时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发热高热是登革热的主要症状之一。发热可能突然发生,并持续3到7天左右。体温可达到39~40摄氏度。

■全身疼痛感染登革热后,患者常常会感到较剧烈的头痛,这种头痛往往集中在眼眶、额部和太阳穴区域。还可能会引起较剧烈的骨痛和关节痛和全身痛,患者可能因为剧烈疼痛难以行走。

■皮疹登革热通常伴有皮疹。皮疹可以在发热初期出现,也可能出现在发热后几天。它通常开始在躯干和胸部,然后扩散到四肢。

■出血在少数情况下,登革热可能导致出血症状。这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皮下瘀斑和尿液中的出血等。

此外,登革热还可能导致其他一些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眼球痛、淋巴结肿大和乏力等。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目前尚无登革热的疫苗和特效药,及时就医,早诊断、早对症治疗可减少疾病加重的风险。

如何有效预防和应对

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会得登革热。虽然典型登革热致死率低于1%,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拖成重症,致死率超过20%。

应对登革热这种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首要一点自然是做好防蚊措施。世卫组织建议,睡觉时最好使用蚊帐,还应用纱窗等方式防止蚊子进入室内。尽可能别让皮肤暴露在外,穿浅色、长袖、宽松的衣裤、质地紧密的面料最为理想。因为蚊子更容易被蓝色、绿色、黑色等深色吸引,紧身且面料稀疏的衣物仍然让蚊子有可乘之机。

当前正值东南亚雨季,积水几乎不可避免。有些蚊卵能在无水的情况下存活长达一年,少量积水足以让蚊卵发育成幼蚊。因此清理积水,从源头防控格外重要。世卫组织建议,要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即使是少量水)的容器排空,使其保持清洁或加以遮盖,让蚊子无处滋生。

世卫组织还建议,在皮肤或衣物上使用驱蚊剂,驱蚊剂中应含有“避蚊胺”成分。按照产品说明使用驱蚊剂,这样做对孕妇和胎儿来说也是安全的。可根据户外停留时间的长短,选择不同避蚊胺浓度的驱蚊产品。使用避蚊胺浓度为30%的驱蚊液后,有效驱蚊时间可达6小时。

出境游玩,要注意这三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球登革热疫情的主要流行地区包括泰国、印度、菲律宾、越南、巴西和墨西哥等国。如果你计划去这些国家游玩,建议你做到以下三点:

■出发前在出发前,应该了解目的地的疫情情况,尽量避免前往疫区旅行。此外,还应该准备足够的驱蚊剂和防蚊用品,如长袖衣物、长裤和帽子。

■旅行期间在旅行期间,应该避免在蚊子活跃的时间外出,特别是在黎明和黄昏时分。如果必须外出,应该穿着长袖衣物和长裤,并涂抹驱蚊剂。除了个人防护措施外,还应该积极清除落脚的酒店或民宿中蚊子的孳生地,如雨水桶、水养植物、花盆托盘等。

■归来后在旅行结束后15天内,如出现发热,皮肤潮红,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状,应尽早就医,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已诊断登革热的患者,要积极配合医院做好住院隔离治疗,积极预防重症病情发生。据央视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