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 “引育留用”全链条 建设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2024-09-10 06:35:40 - 媒体滚动

转自:辽宁日报

优化 “引育留用”全链条 建设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大连海事大学“育鹏”轮破浪起航。

优化 “引育留用”全链条 建设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时代楷模”曲建武。

优化 “引育留用”全链条 建设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优化 “引育留用”全链条 建设一流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要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近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紧抓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不断开创世界一流海事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奋力谱写助力交通强国建设、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主任的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和各单位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院校两级一体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定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核心制度4项,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在教师引进、评奖推优、人才项目等方面突出师德“第一标准”。开展教师轮训、网络专项培训等培训活动,年均覆盖教师2000余人次。编发师德师风手册,定期发布警示教育案例。利用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系列活动,拍摄《荣光之路》等师德专题片,以文化人、以德润心,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加强教师荣誉体系建设,从职业角度建立起新教师入职宣誓、教龄满30年教师表彰、退休教师荣休等表彰体系;从岗位角度建立起教学名师、科研先进工作者、航海类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体系;从业绩角度建立起教学、科研单项奖等奖励体系。注重将师德教育融入教师奖励表彰全过程,引导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与抱负。学校涌现出以“全国时代楷模”曲建武、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模范教师张英俊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和团队。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追求数量的增长,更要实现质量的飞跃与结构的优化。

大连海事大学深入实施“124”工程,打造“兴海”引才品牌,拓展多元引才渠道,吸引和集聚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人才483人,海外人才175人。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专任教师队伍总量1648人,增幅15.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由63.2%提高到78.9%,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由57.1%提高到60.5%;高级职称3个月及以上进修经历教师比例由40.9%提高到46.8%,其中获得国(境)外博士学位人数达158人。

强化行业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双师双能”型航海类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现有航海类教师110人,其中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16人。

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海洋、交通等重大项目为牵引,聚集优势创新资源,鼓励团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服务国家和交通运输行业战略需求,入选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16个。加强以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充人才“蓄水池”,选留25名优秀博士后留校任教。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推进教师评价改革

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成立党委人才工作委员会,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建强人才工作队伍。打造“大人才”工作格局,横向构建人才工作协同联动体系,提升跨部门协作能效;纵向建立校院会商机制,一体化统筹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涉海领域高水平人才引育力度,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建设海洋运输工程学科群为依托,引进国家级人才10人。强化有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响应“兴辽英才计划”号召,创新开展“一人一策”精细培养工作,高标准遴选具有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拔尖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大胆使用,打造海事创新人才梯队,新增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0人。实施柔性引智工程,聘任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国家级人才50余人,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智力支持。

遵循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分类分层、科学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不断在深化教师教育评价改革上下功夫,完善以1个评审总体方案、N个系列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的“1+N”职称评审体系。根据教师所在岗位类型和从事学科,从教师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社会服务”四个维度,围绕教师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建立“三型三向四维立体式”综合评价标准,充分运用多把尺子精准“量”才。强化教学质量效果评价和一线学生工作要求,对教学突出的教师设置“教学直评通道”,引导广大教师坚守教书育人本职,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育人能力。坚持质量导向,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和同行专家评价,着力破除“重数量、轻质量”倾向。设置职称评审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勇担重任,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0到1”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实行长周期考核,对新入职青年教师采取以6年履职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为人才成长充分提供探索试错空间。

强化师资分类培养加强教师权益保障

实行师资“靶向”培育,构建起多岗位类型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岗位职责、聘任条件以及晋级标准,引导教师立足岗位、尽展其才。开辟分层次、分赛道、多样化的人才发展通道,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和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建立起“高标准-高任务-高薪酬”的B轨岗位制度和“四海工程”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对标对表做好教师画像,分类打造科技英才、教学名师、知名航海人才和海事智库专家,为人才成长搭建广阔平台。截至目前,已有406人次进入B轨岗位和“四海工程”培养计划,培养人选在不同轨道上快速成长,形成了一支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培养周期内,23人次入选国家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139人次入选省部级各类人才支持计划,12人入选省级名师,10人晋升高级船长、高级轮机长。

优化完善教师引育及管理服务体系,先后出台完善制度20余项。推进教师分类管理,针对教学型、教学科研型、航海类教师分别设置上岗条件、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建立岗位聘任动态调整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制定职称评审办法及各系列具体评审条件等制度8项,以品德、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实施单位部门目标管理考核,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各单位(部门)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学校核拨的总量内,根据教职工实际贡献进行二次分配,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日益凸显。

建立“三位一体”人才联系制度,校领导带头开展人才联络服务,切实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重点关切问题,为其潜心教学科研营造良好环境。定期组织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恳谈会,积极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诉求,形成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的良好氛围。汇聚社会力量来校设立“木兰”“吴福-振华”等各类奖教金,激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新成果。

新时代,新征程,大连海事大学将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人才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全力写好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文章,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海事大学而不懈奋斗。

按照“重师德、优培训、强发展、建平台、重保障、促协同”工作思路,构建“三级四类五项”一体化教师发展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围绕该体系形成的工作案例入选教育部质量评估中心优秀建设案例。建立“培训-评价-教研-竞赛”教学能力进阶培养模式,以培促教,组建校内外培训专家团队,常态化开展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和教学工作坊;以评促教,完善多元主体教师课程评价体系;以研促教,立项资助教师开展专题研究,以研究引导教师内驱发展;以赛促教,建立起“国家—省部—学校”三级竞赛体系。推进金课、金师建设,近3年,教师获省级及以上奖项170项,其中国家级34项,学校入选教师教学竞赛发展指数前50名。与新华网共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牵头成立航海类高校课程思政联盟,打造跨校、跨区域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学校获批省级课程思政师范中心。深化校企合作,获批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稿件由大连海事大学党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