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圣”晚期 犹臻佳境

2024-09-10 06:35:27 - 北京日报

“乐圣”晚期 犹臻佳境

贝多芬像图片提供/视觉中国

王秋海

在音乐的殿堂中,贝多芬晚期的五首钢琴奏鸣曲宛如璀璨星辰,闪耀着深邃而独特的光芒。这些作品创作于1816年至1825年间,彼时的贝多芬,由于失聪与外界极度隔离,精神上孤寂痛苦,但他并不戚戚于贫贱,而是努力使自己的音乐走向了哲人沉思的意境。

《A大调第28号钢琴奏鸣曲》就闪耀着神性之光。这首幻想曲般的奏鸣曲融诗意和哲思于一体,并体现了贝多芬对民歌的理解。整个旋律与和声互动频繁,使用的对位法也加深了乐曲抒情内省的意味。其结构类似于早年间幻想曲般的钢琴奏鸣曲,表现力丰富的引子缓慢并充满渴望地引向戏剧性的、对位的奏鸣曲式。呈示部由一个四声部的赋格组成,他对赋格这种形式的运用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音乐表达意图。

由“槌子键”演奏的《降B大调第29号钢琴奏鸣曲》,则堪称雄霸古今的巨作。它孤独的美与伟大的时空转换,造就了波澜壮阔的音乐画卷。所谓的“槌子键”是当时欧洲的一种古钢琴,这首奏鸣曲采用古典的四乐章形式,篇幅最长,技术方面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复杂性。以三个粗野的和弦开篇,给听众施加暴力,仿佛展开了一首宏大的诗歌。中间两个乐章则如乘风破浪,凌波万顷,忽而又似泠泠来风,落花无言,一派气定神闲。末乐章则是一首壮丽的赋格。除了15个庄严而缓慢的广板过渡节拍,整个尾声由一段充满对位技巧的三声部赋格组成,加强了乐章的反叛性,试图以倔犟而冷酷无情的突进压倒巨大的内心障碍。它体现了贝多芬心底的愿望,既固守古典派和传统的奏鸣曲风格,又坚守戏剧的典范。

贝多芬生涯后期的最后三首奏鸣曲,更是他音乐境界的升华。《E大调第30号钢琴奏鸣曲》,其核心在终乐章。贝多芬用崇高、简洁,甚至苦涩、生硬的音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他将康德的名言“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写入旋律,这首曲子仿佛是对这句名言的音乐诠释,曲意深致,超然独绝。终乐章中,他用优美的主题旋律抒写如歌的并充满感情的行板,6个华丽精彩的变奏,如微风晴日,孩童嬉戏,似乎尘世的一切烦恼纷扰都破坏不了这种美好,让人不禁联想到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在《降A大调第31号钢琴奏鸣曲》的手稿上,贝多芬题辞:“出自心灵,但愿它能到达心灵。”1821年的他,生活异常惨淡,既然所有的不幸都无法用理智解释,音乐就成了他表达内心的出口。

还有《c小调第32号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庄严而充满活力与热情,第二乐章的小抒情曲则以非常纯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整首奏鸣曲充满了大彻大悟的灵秀之气和博大深邃的感悟。

贝多芬晚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倾向自由式、即兴式,技臻绝顶,淡而美,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体现了他对复调与对位的深入探索以及浪漫主义的思维。他不再追求奏鸣曲风格的交响乐式宽度,而是回归到较小的规模编制,赋予作品多样的复调音乐结构和超凡脱俗的即兴性格。在这些作品中,音乐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给人无尽的遐想。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是他音乐生涯的巅峰之作,是他与命运抗争、与自我对话的深刻表达。它们超越了时代,至今仍然触动着人们的心灵。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与伟大音乐家灵魂的交流,都能从中感受到那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以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这些作品不仅是音乐的瑰宝,更是人类精神的不朽象征,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无论是在宁静的夜晚独自品味,还是在音乐厅中与众人一同欣赏,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都能使我们“倦为之爽,闷为之乐,醉为之醒”,让我们沉浸在那美妙而崇高、流誉于千载的音乐之中。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