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联合资本汪晓燕:调整自我认知,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2024-09-10 09:01:51 - 商业评论

作为一位拥有科研和投资双重视角、产业与金融复合背景的投资人,高金MBA2009级校友、金沙江联合资本润璞医疗基金管理合伙人汪晓燕博士深耕生物医药投资13年,投出了包括信达生物、华大智造、贝康医疗等诸多行业“标杆”。

在高金MBA2024年科技金融实验班中,汪晓燕校友将担任实践项目投资导师,带领同学们参与到交大系科创项目的孵化中。本期“导师专访”,通过汪晓燕校友的专业视角,带领同学们思考金融应该如何扶持科技,了解“科技金融”实验班设立的初衷、内涵实质、培养目标和模式,从而提前为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成长为推动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

金沙江联合资本汪晓燕:调整自我认知,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汪晓燕博士

金沙江联合资本润璞医疗基金管理合伙人

高金MBA2009级在职制校友

2021年起任金沙江联合润璞医疗基金管理合伙人,全面负责筹备募集设立医疗基金。主要投资方向为医疗健康行业,专注神经、代谢等细分治疗领域,免疫与肿瘤等重大疾病,重点投资药、体外诊断及新型生命科学技术平台等。

主导投资了信达生物(01801)、长风药业、贝康医疗(02170)、天演药业、华大智造(688114)、来凯医药(02105)等40余个海内外生命科学项目。

曾任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拓展高级总监。曾任金浦健康基金合伙人,参与基金的设立、募集、培养及带领投资团队进行投资和投后管理工作。拥有13年生命科学领域投资经验;她兼备丰富的投资与科研背景,曾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任职技术平台主任5年。在生命科学、体外诊断行业及投资领域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

汪晓燕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遗传学博士学位(导师:贺林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MBA学位。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

1

弥补金融与科技之间的GAP

“科技金融不能停留在喊口号上,

重点在于如何实操。”

Q1

提问:

当看到高金MBA发布科技金融方向时,您期待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汪晓燕:当一个AI领域的创业者要去服务垂直领域,只有跨界人才才能帮助他构筑理解不同领域的桥梁;而要让科学家与投资者对于技术及其应用市场的理解形成统一,具备交叉学科知识的人亦被需要。

但从过往经验来看,市场上具备复合背景的人并不多,这导致在金融助力科技时存在困难。所以在看到这个项目时,我第一反应便是它可以很好地弥补金融与科技之间的gap,即让合适的人学习金融、商业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科创企业在进行技术转化时需要哪些帮助、可以提供哪些金融支持。

高金开设的科技金融方向有望在短期帮助社会输送这类跨界人才。比如让一个具有科技背景的人去学习金融知识,两、三年时间足以。

Q2

提问:

在您看来,科创项目(尤其是生物医药赛道)从技术孵化开始的成长路中最大的痛点是哪些?

汪晓燕:现在都强调投早、投小、投科技,但是去学校找到教授就一定能行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很多教授或科学家完全不适合创业。

首先,创业不是一般人干的活。所有的创业者可能都需要具有“长期主义”的特质,即坚韧的性格。如果不具备韧性,遇到周期时很难熬过去。

其次,我特别认同地平线创始人提出的观点——创业者始终要问自己“我的客户在哪里?我的客户是谁?”这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最担心科学家在象牙塔里,只关心自己在做的领域,而不在意市场是否有需求。

对于一个项目而言,技术至关重要。但是当解决技术创新问题之后,更加关键的是找到一个适合操盘的人。就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而言,职业经理人还相对稀缺。但在美国,市场上已经有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他们在帮助一个公司实现成功后,再去帮助下一个公司。长此以往,促进了科创企业的繁荣。

当然,这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需要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慢慢积累。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培养,让一些商业人才承担起公司运营的角色、甚至是成为未来CXO,从而达到帮助技术持有方“避坑”的目的。

Q3

提问:

如何看待当下的金融环境?对于科技和金融的结合还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

汪晓燕:我一直认为金融不应该作为“炒作”的工具,即只是通过涨跌赚差价或是赚利差。当前国家希望金融对科技领域有所扶持,那么金融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去了解科技、贴近科技。当然也不能好高骛远,应尽自己所能去做。

现在投资的责任越来越向国资倾斜,有终身追责的压力在。但无论投什么项目,没有人能保证不亏。特别是在一级市场投科技项目时,风险更高。所以在保证勤勉尽责、没有贪腐的情况下,希望能有办法免除那些不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其中可能需要更好的金融产品、或是顶层机制的设计。

不只是具有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对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而言,要做到放心地、大胆地对科技进行扶持,以上都是较为关键的一点。

从投资角度来看,其实当下机会很多;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过往的十年国内已经成长出了一些很不错的企业。种种证据表明,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但是由于金融寒潮的冲击,缺乏资金支持,一些好的企业的价值是被低估的,也在艰难求存。对于投资端而言,这既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又能帮助这些企业撑过“寒冬”。

2

自我认知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不能为了追热点去投项目,要去做技术判断,去看它是不是能落地,去看这个项目离市场到底有多远,能否通过我们的能力弥补‘gap’。这些都是作为投资人不断调整自我认知的过程。”

Q4

提问:

回顾过往的投资生涯,您认为做投资最重要的是什么?

汪晓燕:保持好奇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我们周围在发生什么,更要关注世界在发生什么。

我曾经在MBA项目的采访中说过,“自我认知是一生要做的功课”。不光是个人,企业亦是如此。在过往13年的投资生涯中,我经历了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1.0、2.0和3.0。

1.0阶段是“me-too”,即“别人有什么我也得有什么”;到了2.0阶段,更多的是“fast-follow”,在一个技术领域凭借勤奋和高效执行力,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如今来到3.0阶段,也就是“人无我有”。

面对这些项目,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敏锐度,踏得准技术发展的点,跟得上节奏。当然也不能仅为了追热点而投。我们会进行技术判断,比如能否真正落地?项目离市场有多远?能否通过我们的能力弥补gap?背后都是作为投资人在不断调整自我认知的过程。

就过去的投资经验而言,面对一个新的科技成果,不仅要做“是否有转化的价值”“价值有多大”等思考,还需要考虑“由谁来创业”;不仅要会“投”,有时也需要“劝退”。

投资者有时也要有做BD的心态。比如当科学家找不到合适的创业合作者时,去思考市面上有哪些公司需要这项技术,并愿意拿出资源支持。很多投资机构可能不太愿意做这样的事,因为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后看不到产出。但在我看来,一方面我不希望技术被埋没,另一方面也希望对产业中的其他企业有所助力。

Q5

提问:

您对科技金融实验班的同学们有哪些期待?作为导师,您将在实验班的培养中为同学带来什么?

汪晓燕:作为高金建院后第一届MBA学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高金所坚持的高要求、高质量。要记住我们是来学东西的,要以严肃的心态对待学习。

对于即将见面的科技金融实验班的同学,我会期待他们在自身领域具有扎实的积累,不论是在知识、经验层面还是行业资源层面。同时要好学、肯干、肯卷,对金融支持科技认知清晰,并愿意投身其中。这样的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国家急需这样的人才。

另外,在技术转化过程中,科学家创业也需要想投资人所想,比如竞争分析、财务回报,比如对于未来的盈利预测、估值逻辑等,科学家可能不擅长做这些,但是高金的同学可以帮助到他们。

全世界的科技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到底怎么支持、如何帮助有产业前景的科技项目跨越死亡之谷,其实是有经验可循的。我未来会分享一些案例,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案例,同时,通过带领实验班同学们参与真实交大系科创项目的实战演练,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学有所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