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二十年择一事 只为点亮黎族非遗传承“灯”

2024-09-10 07:11:00 - 南海网

南海网记者杜倬荷黄婷

绕过弯弯绕绕的泥泞山路,一个椰林掩映的古老小村落展现眼前,尤其是低矮的船型茅草屋,远远望去像一个倒扣的船,厚厚的茅草铺在屋顶别有一番风味——2004年,张引第一次来到东方市白查村,就被这个美丽而原始的黎族村落吸引。

此后20年,他数百次深入黎族村落,拍下近10万张照片、数百小时视频,只为留住这即将消逝的“黎族乡愁”。

20年来,张引教授潜心钻研,提出“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的学术主张,并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家居装饰、现代服饰等中巧妙融入黎族传统文化元素,让黎族文化“活化”再生,做黎族非遗的“执灯人”。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二十年择一事 只为点亮黎族非遗传承“灯”

初遇黎族村落悄生守护之心

2005年,张引还是苏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同时也在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教师。彼时的他正忙着寻找既原始又保存得较好的古村落开展原野调查,以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

在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张引在多方打听下锁定了东方市大广坝乡的白查村和俄查村。

“我带着4名学生一起去的……”张引回忆,20年前的交通比较“慢”。坐大巴车,搭三轮车,乘摩托车,一路上换乘了三种交通工具,经过“一山又一水”的跋涉,张引和学生才到达村里。

与白查村初相识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张引回忆,穿过泥泞的村道,一排茅草屋映入眼帘。茅草屋前,几个身着黎族服饰的老人和妇女围坐在一起说笑,两个儿童在其间嬉戏打闹。“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张引来说,这片桃花源的美不仅在景,还在人。

与“一条竹竿挂家当,三个石头做个灶”的黎族原生态村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白查村对面,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铺满地,新房子正在加紧建设。

“船屋年久失修,我们很快就会搬到新居。”黎民的话让张引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些船屋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3000年黎族文化的‘活化石’,如果不做记录性保护,3-5年内就会自然消亡。”这样的声音不断敲打的张引的心。自此,保护和传承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种下。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二十年择一事 只为点亮黎族非遗传承“灯”

走访20多个黎族村落道阻且长热血难凉

此后,张引频繁往返于现代化的大学和原始的黎族村落。

皮尺、测绘本和摄像机……但凡时间允许,他都会带上这些装备深入黎村调研。交通不便、道路泥泞,每次到黎村调研他都要住上一到两周。这个来自吉林的小伙与当地村民交流,面临的首先是语言难题,为了尽快融入当地人,他甚至曾和他们一起吃住。

为了更全面了解黎族文化现状、得到更完整的数据,张引带着学生先后走访了海南20多个黎族村落。没有经费,张引便自掏腰包,最初几年,他几乎把所有工资都投入黎村调研中;没有钱买先进的设备,他就一次次“厚着脸皮”借学校的卡带摄像机用……

诸多坎坷不易,张引都迎难而上。调研最初五年,他写了很多关于黎族传统文化的相关论文、报告等。当他满怀欢喜将自己的成果递上去,却总是被原封不动的打回来。一次、两次、三次……一次又一次被否定,但他屡挫不退,同事们笑称他“项目哥”。

“你这个课题不会受重视,换个方向吧!”面对好心同事的劝说,张引也曾动摇过。每当陷入迷茫,他就会想起与黎族村落初相遇的“桃花源”美景。

“不能让黎族文化就此消亡!”怀着这样的想法,他在迷雾重重中艰难前行。

很快,张引在迷雾中看到光亮。2008年,船型屋的建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查村的81间船型屋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点保护。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二十年择一事 只为点亮黎族非遗传承“灯”

扎根生活让黎族非遗转化与新生

“民族文化一旦离开生活就像植物没了根。”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引渐渐意识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应让其扎根生活的土壤,实现“活化再生”。

多年来,张引对海南黎族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的学术主张,潜心钻研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成果不断显现!他的研究成果开始被学校看到,被省里重视,甚至得到国家的支持。2015年,张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性设计研究”。该项目通过融入文化在地性及创新设计理论,探讨了黎族传统村落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地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策略。项目专著获教育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是海南省设计学科在该奖项领域的首个获奖,也是海南省本届的唯一获奖成果。

将黎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近年来,张引参与设计的项目累计近20万平方米,除了海南,他让吉林、广东的一些建筑和公共空间也因添加了黎族传统文化元素而底蕴十足。黄泥、红泥拌上草根做墙面装饰基底,屋顶用葵叶,这些黎族船屋最原始最本真的材料被他充分利用。他从当地村民处购得最原汁原味的材料,一方面让黎族船屋文化活化再生,同时也增加了黎族百姓的收入。

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张引:二十年择一事 只为点亮黎族非遗传承“灯”

点亮一盏灯传承一份事业

锲而不舍,水滴石穿。二十年来,张引点亮了黎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的“灯”,并将这份事业传承给学生。

自2016年起,张引在学院开设了《黎族建筑装饰设计》、《黎族民居设计》等多项针对海南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专业核心课程,还主持了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南海地区热带民居建筑营造技艺设计人才培养》,在课堂中注重弘扬文化振兴和文化保护精神,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对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另一方面为海南及全国各地输送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才。

在张引看来,黎锦作为极具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佳作,吐露着绚烂文化与技艺的芬芳。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黎苗创意设计征集作品巡回展、机场航站楼……近年来,在众多的活动和场所,都能看到张引及其学生凝聚着海南人文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为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张引的日常工作繁重,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份环岛旅游公路驿站站点的非遗体验装置外观及结构设计图异常显眼。张引设想,未来,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驿站,广大市民游客可看到貌似海南黎族船屋的可移动海南非遗传承体验装置,在虚拟互动空间感受海南黎族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瑰宝的魅力。“项目正在推进中,目前已基本完成设计……”张引说。

择一事,终一生。张引和海南黎族非遗的故事还在继续……

南海网版权声明:

以上内容由南海网原创生产,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上述内容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如需转载,请与南海网联系授权,凡侵犯本公司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电子邮箱:nhwglzx@163.com.

责任编辑:符金花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