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他们,用爱和智慧做学生的引路人

2024-09-10 05:55:00 - 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李花 王怀艳

近日举行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上,南京多位大中小学教师被人社部、教育部分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多年来,他们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线,用热爱和坚守诠释着教师职业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在平凡中追求为人师表的成功与快乐。

今天是第40个教师节,让我们走近几位先进典型,感受他们在平凡教师岗位上成就的不凡教育故事。

全国模范教师兰全翠——

心系儿童成长,扎根乡村小学20余年

兰全翠是浦口区石桥小学一名乡村数学教师,从教20余年,无情的病魔,击不退她对事业的追求;孱弱的身体,挡不住她对教育的热爱。她心系儿童成长,扎根乡村教育,用担当许给乡村孩子一片光明未来。

江苏南京:他们,用爱和智慧做学生的引路人

兰全翠生长在农村,当一名乡村教师是她儿时就有的梦想。毕业那年,面对分配去向,很多人选择去城区,她却主动选择去了乡里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石村小学。父母和朋友都为她感到遗憾,她却说:“那里的孩子最需要我。”

就这样,兰全翠成为一所乡村小学的女教师。后来,由于工作出色,她被选调到另一所乡村小学工作,也就是现在所在的石桥小学。

2003年下半年开始,兰全翠每天上班都感到全身无力,2004年初发展到了吃不下任何东西的地步。她去了医院,医生告诉她严重贫血,血红蛋白还不到正常人的一半,建议她住院观察治疗。因为放心不下带的毕业班,她当即拒绝住院,决定只配一些补血药吃。后来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她才住了院,并且只请了一个星期的假。没想到,在医院她被诊断为“尿毒症”。

那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但兰全翠没有放弃。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她所教班级孩子们的鼓励下,她重燃了生活的勇气。班上的孩子们自发探望、募捐,甚至有孩子要把自己的肾捐给兰老师……最终,在媒体、社会、学校的共同帮助下,她顺利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手术后,只休息了半年,她便匆匆返回讲台。

病后归来的这些年,兰全翠每天都要吃六七次抗排斥药物,还得定期去医院做各项身体检查,但她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只有“半条命”的人,固执地不肯接受领导、同事们的“照顾”。除了主动申请做班主任,她还是学校图书管理员和“爱心妈妈团”教师志愿者。农村留守儿童多,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出身农村的兰老师非常了解孩子们内心的孤独。当有学生不舒服时,她总是及时送他们去医院,忙前忙后,无微不至;当天气突然变冷时,她总是把家中合适的衣服拿给学生临时穿一穿;当放学突然下大雨时,她总是想办法借来雨伞、雨披给路远的学生……兰全翠还经常深入留守学生家庭家访,与孩子们促膝谈心,畅聊理想。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她就变身“爱心妈妈”,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给他们买生活、学习用品,带他们去大自然、游乐场……她总是给予乡村孩子温暖和呵护,帮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

从教20多年,兰全翠说:“职业并非事业,但如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做,你就会无所谓苦,无所谓牺牲,你就会有成就感。”

全国模范教师张绍铃院士——

给学生定做“合脚的鞋”,让他们走好脚下的路

梨园里,一群人头戴草帽,或蹲下,或抬头凝望,观察着、记录着。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却丝毫阻挡不了他们热烈的讨论。被拥在中间的那位,就是今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今年夏天,记者有幸跟随张绍铃院士来到位于江宁区湖熟街道的梨园,体验他们的上课过程。

江苏南京:他们,用爱和智慧做学生的引路人

“看梨成熟不成熟,可以看梨核里的种子,颜色如果是白色的,就是不成熟,如果呈现棕色,说明已经成熟,可以采摘了。”谈论中,张绍铃掏出一把随身携带的小刀,当场切开梨让学生们观察和品尝。

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他们表示,跟着张院士来到田间地头学习,收获很大。“我是专门研究梨里面的石细胞,简单来说,就是研究梨子口感的。”南农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李美说,包括梨石细胞含量是多少、经过怎样的处理会有怎样的变化等,都是他们需要研究的,“跟着张老师,一边品尝一边记录一边听他的讲解,比我查多少资料都有用。”

梨园是张绍铃院士团队的种质宝库,保存收集了来自13个国家的1400多份梨种质资源,也是中国最大的梨种质资源库。“这里有最好的教材和老师。”学生们说。

南京农业大学梨研究团队由张绍铃创立,曾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领衔完成国际首个梨全基因组图谱和蛋白组全景图谱,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近200人。

张绍铃认为,科研不是单打独斗,教书育人更是如此。在培养学生方面,他们课题组一以贯之的思想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把所有人的能量都聚集起来,才能得到最大的成效。他们会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把学生进行分组培养和管理,每个学生不仅仅能获得来自自己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指导,还可以汲取团队每位老师和前辈的经验,课题组优秀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系统工程的成果。

张绍铃说,学生入门后,导师们会一对一与学生谈话,了解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和学习需求,然后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比如查找和阅读什么样的文献、确定研究兴趣与方向、掌握田间实践技能……在满足学校对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再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作为导师,我们尊重每一名学生自己设定的目标和规划,不会轻易改变学生的兴趣方向。”张绍铃说,给学生定做一双“合脚的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好脚下的路。

全国优秀教师袁宗金——

耕耘在乡村儿童成长的“田间地头”

从教以来,南京晓庄学院袁宗金教授始终秉承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耕耘在乡村儿童成长的“田间地头”:组织开展“乡村行动”,为全国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成为“可复制、可发展、可持续”的典范;发起“原野计划”,送教下乡,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落到实处作出突出贡献。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誉为“乡村教授”。

江苏南京:他们,用爱和智慧做学生的引路人

“原野计划”,即通过专业培训,赋能和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探索教育公平之道,将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该计划由时刻牵挂乡村教育发展的袁宗金发起。他带领全体研训教师,以送教下乡、课堂教学视导和主题培训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聚焦乡村幼儿园课堂,深入云南丽江、新疆伊犁、青海湟源、甘肃会宁、江苏阜宁、安徽亳州等地的农村幼儿园,为城乡幼儿教师搭建了理念对接、行为对接、资源对接、策略对接和成果共享的广阔平台,惠及万余名乡村幼儿教师。

为破解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袁宗金发起并持续多年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与关爱行动”项目。截至目前,100余名学前教育专业的志愿者接受了培训,并深入1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家庭,提供累计2.4万小时的教育志愿服务,形成4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为全国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经验,成为“可复制、可发展、可持续”的典范,被《光明日报》评价为“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范本’”。

袁宗金始终关注乡村教育,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他主持的“3连通+3对接+3融合”学教交替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他发起“牵手行动”,带领教师和学生深入数千个流动儿童家庭,组建由专家主导、专业支撑、志愿者参与和共青团组织的“四位一体”服务机制,让农民工子女真正走进城市、融入城市。

全国优秀教师贺华义——

教师收敛光,才能让学生个个都闪光

贺华义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的一名物理老师,从教26年,有24年当班主任的经历。他关爱每一名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关切成长中的每个节点。他说:“班级,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给予每个人以关怀和力量。”

江苏南京:他们,用爱和智慧做学生的引路人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和认识学生,是很多班主任接手新班级时面临的棘手问题。贺华义采取了非常质朴的方法,他会在两天内拨打完所有学生家长的电话,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孩子现状,并和家长、孩子一起规划接下来的学业等成长之路。他说:“在每个家长的描述中,我对于刚接手的班级学生既能有个性化的了解,也能总结提炼出一些共性的问题和特质,这样在沟通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教育共识。”

贺华义记得,有一年中途接班,电话沟通中,他了解到“守时”和“守信”是班级学生相对突出的两大问题。于是,他以此为切入点,与刚见面的学生们作出“守时”和“守信”的约定。而对于达成的共识,贺华义总是给予学生他最大程度的理解。比如,在“守时”的问题上,学校规定的学生到班时间是早晨7时20分,贺华义即使到校时间不到7时,他也一定是7时15分才进教室,绝不提前更多。他说:“教师去教室太早,有的学生就会‘跟风’,那他们说不定就会早上吃不好饭,路上也匆匆忙忙,这样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贺华义看来,教育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他的班上,体育课学生必须去操场上课,不能留在教室里;每个学生都要出力维护教室的清洁卫生;情绪低落时,学生随时可以找他谈心聊天。

而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仅需要老师付出努力,同样也需要家长的配合。为此,贺华义努力构建良好的家班关系。他说:“在家班关系的构建中,沟通发挥着相当重要的支撑作用。沟通什么?何时沟通?要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学生出问题的时候不找家长,相反,有进步的时候才找家长,尤其是‘问题学生’。”

贺华义回忆:有一次,他给一位家长打电话,刚接通,还没来得及出声,电话那端的家长马上说:“老师对不起,孩子给你惹事了。”贺华义忍不住一笑,回道:“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我很喜欢……”接着,他表扬了这个孩子近段时间的进步,家长喜出望外。最终,这通电话在老师、家长双方愉悦的心情中结束。“和家长沟通,内容和时机固然重要,但教师沟通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比起‘说什么’,家长更在乎老师‘怎么说’。” 贺华义说。

除了经常进行电话沟通,贺华义还是一位“偏爱”面对面沟通的班主任。通常,每学期他会召开3至4次家班交流会,不仅是家长,学生也要参加。家长坐在自家孩子的位置上,孩子们或坐在过道里,或坐在教室后方,其乐融融的场面仿佛是在开班级喜乐会。

做班主任越久,贺华义的带班方式越回归质朴。他感慨:“教师的光芒太强,就会遮挡学生的光,正如月朗星稀一般,也正如我们白天看不见星星一般,只有教师收敛光芒,才能让学生个个都闪光。”

为学莫重于尊师

□ 本报评论员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新学期伊始,我们迎来了第40个教师节。这是属于全国1891.8万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节日,让我们向每一位守护三尺讲台的筑梦人致敬,将真挚的祝福送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强调“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高度重视。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越抓越实,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扎实推进,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不断改善,职业荣誉感、幸福感、认同感稳步提升。广大教师坚守讲台、潜心育人,用大爱与智慧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持,用实际行动支撑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成为党和人民可以信赖与依靠的大国良师。

进入新时代,面对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面对人民群众对于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热切向往,“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时代所需、人民所盼。今天的教师被赋予了更高的期待、更大的责任、更强的担当。越是如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越应为教师营造更好的从业环境,保障教师待遇、尊重教师权利、关注教师发展,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让全社会给予教育足够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让尊师重教成为每个人的自觉。

前不久,《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对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部署。老师的最高荣耀在讲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对于广大教师而言,要想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与支持,必须时时自觉砥砺品格、回归教书育人本分。当一位教师爱岗敬业、以爱化人,走上讲台教书育人,走下讲台为人师表,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培育人才、呵护学生上,一定能够为党和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源源不断的一流人才,也一定能获得来自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崇,并切身体会到教师职业带来的无上光荣。

南京自古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是中国现代教育重要发源地。陶行知先生在这里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南京晓庄师范。今天,南京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为一代代教师尽展其才提供了广阔舞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一代代教师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择一事以终生,专一行而成峰。校园里茁壮成长的莘莘学子,呼唤引路者;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激励筑梦人。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