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朵拉:用中文写作,用水墨画画,没有功利
转自:上观新闻
上海作协华语文学网总编辑、“巨鹿之赞”系列文学活动总策划刘运辉本想卖个关子,担任主持人的马来西亚青年作家、评论家菲儿一上台就揭晓了“谜底”。上周末在作家书店举办的“人间有味,花开有声”讲座主角是上海读者颇为熟悉的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主持活动的菲儿正是朵拉的女儿。母女搭档,在上海成就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又一段温馨佳话。
本名林月丝的朵拉,祖籍福建泉州惠安,马来西亚槟城出生,是厦门大学校友,已出版个人专著52部,获国内外文学奖60多项,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26次。这次她带给上海读者的第52部作品——《把春天卷起来》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依然是她驾轻就熟的饮食生活题材。
马拉西亚女作家朵拉
乡土饮食与赏花故事是《把春天卷起来》的两个主题,书中篇目如《炸香蕉的味道》《青木瓜之味》《请客吃饭》《二饼记》《白粥情意结》《幸福的鲍鱼面》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乡土风情与美食的魅力,而《有玫瑰花的画室》《紫藤花儿不为我而开》《英国庄园和南洋露台梦》《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则在赏花故事中融入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情。
上海,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个重要节点。2016年发起的“海外华文文学上海论坛”连续举办三届,邀请过包括朵拉在内的很多海外华文作家来上海参会。在上海的报纸副刊上,朵拉不是一个陌生名字。“我在中国国内的第一部小说集就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朵拉说。
“海外华文作家就像自然界里的藤蔓一样,哪里有水分、光线,就在哪里自然生长。当他们生长得非常成熟之后,把自己变成了坚硬的藤条,缠绕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刘运辉观察到,朵拉、菲儿代表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群体,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有韧性。
“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英语是常用语,华人可能会讲华语,但也有一些华人是不受华文教育的。当年,我父亲送我去中文学校,他坚持华人一定要学中文。我学会了中文写作,从中文里得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也试图影响我的下一代。”朵拉说,“在中国说写作,只用说‘我写作’,但我在海外要说‘我用中文写作’,‘我用水墨画画’。”
朵拉说,《把春天卷起来》里的篇目看起来是在写饮食、写花事,内里是在写文化、写情感。“比如第一篇《炸香蕉的味道》,我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写炸香蕉,写的是我和马来友族的感情。之前有位在荷兰长大的华人采访我时就问,友族是什么意思?我说,在马来西亚,我们受过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不同的民族都称友族,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是如何对待其他民族的。我们的心态是希望和谐,希望大家快乐地在一起,没有歧视,我们要的是友情。”
“什么样的散文是好的散文?”读者席里,上海师大中文系教授杨剑龙提问。
杨剑龙在读者席提问
朵拉回答:“在海外用中文写作,从我个人来说,完全没有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这是我的真心话,在南洋那个地方,读中文作品的文学读者很少,成为华文作家有什么用?只是因为喜欢中文,喜欢用中文来表达。我曾经尝试过用马来文写,这样比较有机会拿文学奖。用华文写作没有功利心,只是为了自己开心,很努力地表达自己。所以,对我来说,可以感动人的散文就是好的散文。我的每一篇文章首先要感动自己。”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