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字精华!吴晓波、秦朔、林雪萍、彭家荣等关于企业出海的最新观点
来源:吴晓波频道CHANNELWU
9月9日,2024出海高峰论坛在海丝陆丝交汇点厦门正式举行。经历了共计8个多小时密集交流后,与会的近千名企业家与10多位来自学界、企业界、海外的嘉宾一起,分享了关于中国企业出海的新见解与新体会。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言,这一轮的出海与当年其他国家不同,是中国中小型企业甚至创业者密集出海,因此更需要握手成盟、抱团取暖,而本次论坛上的经验,希望能为企业家们出海耕作提供养分。本文选取整理了其中8位嘉宾的演讲精华,分享给大家。
学者、一线观察者
吴晓波
财经作家
《生而全球》
如果要总结日本当年的出海,有四个明显特征。
第一,当年8万家出海企业,50%在北美,20%在欧洲,12%在亚洲。如今美国和欧洲仍然是优秀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但这次中国出海的大部分企业,超过70%以上可能会去中美博弈下的中间国家,像东南亚国家、东北亚国家、中东国家、非洲国家、墨西哥……
第二,整个投资领域基本在四个领域:25%制造业,25%金融保险,25%不动产,25%其他服务业。而中国这次出海,制造业、矿业和流通业可能会占到非常高的比例。
第三,日本的基础性研发和核心零部件一直留在本土,直至今日,日本的制造业没有空心化。我希望这也是未来中国企业家出海所需要保持的一种能力。我仍然是一个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仍然希望这个国家的产业在这一次出海中能成为新的增长极,而不会变得空心化。
第四,日本在20年里基本完成了从“出口至上”到“现地主义”的转型。当墨西哥、沙特、柬埔寨等国家欢迎我们来投资,目的是振兴他们国家的产业经济,要实现所有产业本体的在地化,和当年中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一样,这是一件双向奔赴的美好事情。如果形成以本国为主的单向思维,就可能产生无数的摩擦。
当然,日本的出海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部分,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6个问题,今天的中国出海企业可能都会碰到。
①对当地国家政策的适应能力。每一个国家对产业、对环保,都有非常不同的现行制度,我们要努力适应。
②对当地工会制度和社区文化的适应能力。2020年以前,我曾经到华南地区调研,碰到几位企业家,他们曾去过东南亚去投资,但最后都回来了。为什么?
第一,产业配套不成熟。哪怕是一只电饭煲,越南都没有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尽管劳动力较为便宜,但放置于整个配套协同中,成本相对较高,同时3个越南熟练技术工人才能抵中国1个。此外,越南有独立的工会,对外企要求高,中国企业可能很难适应。
③派遣员工与当地员工的融合性。我在调研日本企业的时候,注意到两个细节。一个是当地的很多日本高管在一起开会时,尽量不关门。哪怕讲日语,门也得开着。
二是外派员工的时候,在业绩第一名和业绩第二名之间选,日本人会派第二名。因为销冠会把在日本的成功经验变成“手铐”带到在地国去。反倒是第二名有野心,有饥饿感,在日本干不过,那就到马来西亚干出一个新模样,他反倒会获得一些新的经验。
还有一些很小的细节。比如每年日本企业会请当地优秀员工,包机票带他们到日本本土工厂参观,让他们了解两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性,还会不定时邀请当地市长、议员来企业考察,慢慢让日本企业和整个社区形成互通。
或许这对未来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很难。我在海外看到很多中国工厂,大多用铁栅栏围起来,在一起还不讲普通话,讲家乡话。
我们需要适应和印尼人在一起,和墨西哥人在一起,和印度人在一起,适应他们的文化,我们可能要用手抓着吃饭。看上去仅仅是设立工厂,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在吃手抓饭时画出的一条无形的鸿沟。
④核心技术的梯度转移问题。哪些技术出海,哪些技术留在中国?中国大型企业有很多研究所,像海尔、格力、美的这3家家电企业,每家企业有1000家研究所。如果核心技术走出去,要思考怎么能和中国金字塔形成一种协同性。
⑤供应链的培育和整合。日本企业出海曾度过了非常漫长的供应链整合期。这次峰会能够和像建发这样的企业聚合在一起,事实上加强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避险能力。更为关键的是,今天中国一箱货运到加拿大只需44小时了,中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他们知道制造企业、贸易企业出海的各种各样的需求。
⑥母公司对海外公司的融资和担保。日本企业在完成初始投资之后,母公司不再对海外公司进行任何融资担保。中国公司未来会怎么样,也是未来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件事情。
王志纲
中国著名战略咨询专家
智纲智库(王志纲工作室)创始人
《中国式全球化》
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过3次半全球化,第一次是“两牙”,葡萄牙和西班牙。但在全球化过程中靠殖民掠夺和抢劫,没有经营,更谈不上建设。
第二次以荷英为代表的全球化,它是重商主义的全球化,它认为商业贸易胜过抢劫和掠夺,把文明与秩序推广到了全世界。也把现代商品制度的很多方式、方法带向了全世界。
第三次是美国,建立了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和平的手段实现了霸权交接。基本上把金融霸权、军事霸权、政治霸权、文化霸权统一到手里,但帝国的辐射性越强,维护成本也就越高,美国现在也在支撑。
所谓的半次,是以日韩为代表,但更像是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在美国的体系与荫庇之下实现了产业的转移和全球布局。
怎么看中国式全球化?
◎ 首先,如果没有中国的现代化,谈不上中国式全球化。现代化与全球化一体双生。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变成了第一制造业大国。现在整个中国工业产能占全球33%,中国顶多能消化掉15%,还有一半以上,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安全供应链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必须从产品出口变成产能出海。
◎ 其次,中国走向全球化是五个全球化,第一是产品出海,第二是品牌出海,第三是商业模式出海,第四是文化出海,第五是供应链出海。在此之前,中国的全球化是自发的,是杂乱无序的,现在必须有战略性的高度认同,有秩序、有规律。
◎ 第三,中国要走向全球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出去、请进来:产品走出去、服贸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把人请进来。
林雪萍
《供应链攻防战》作者
《全球化2.0的供应链攻防战》
所谓出海之道,可以参考德国和日本。
德国除了有“隐形冠军”和“双元制”,在出海的时候还有一个叫AHK的海外商会。这种海外商会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德国在中国的企业进行连接,成为保护德国“隐形冠军”的“护卫舰”。
德国总理舒尔茨来中国上海的时候,会顺路去拜访上海AHK商会,说明该海外商会与本国政府的连接非常强。
日本的综合商社也类似。
当泰国成为日本的出口基地之一时,日本的三菱商社和五十铃汽车,可以搞定制造、零部件、零售、经销商、消费者信贷等几乎全部环节,相当于与本国企业打配合战。
泰国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皮卡王国,如今正在积极地拥抱电动汽车,目前日本在这方面没有竞争力,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泰国当地的汽车零部件协会曾和我说,他们当地有600家厂家,但是没有一个能够掌握汽车电子技术。
我们也可以参考他们的商会和商社的形式,与我们国家的商社配合,与泰国当地的汽车企业进行链接。
从今天来看,中国企业的出海不是为了躲避成本,也不是在规避风险,而是要借这个机会,去改变企业的性质,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
所以如今全球的每一张国家地图,都值得重新看一遍。
现在有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每个国家都变成了一个想象体。比如一说非洲,肯定说脏乱差、特别穷;一说墨西哥,就是危险品泛滥;一说越南,就是不肯加班;一说印度,就是有查账风险。
但这些都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在非洲扎下根的企业都在闷声赚大钱;墨西哥是个跑丢了赛道的优秀选手,市场化做得非常好,也有很好的人口纺锤结构;越南这个国家的可塑性非常强,越南人也有向上、渴望生活改善的活力。
所以“大出海”不是要去规避成本,而是要去获取价值,要重新去理解全球的地理空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最后总结下来,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经验是断裂的,每个企业都要避免“火鸡思维”:
火鸡在每一天早晨都心安理得地用早餐,突然在感恩节的那一天,它的命运面临急剧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每一个企业在这次的出海过程之中,不要因为一时躲避成本,就去算计短期两三年,而是要放到更长的时间轴,面向未来5年到10年进行规划。
那时一定是中国再去全球化,实现全球版图中国化的局面。
秦朔
人文财经观察家
《出海十策——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法则》
中国产业有走出去的底气。中国人勤劳、勇敢、爱学习,既可以做全世界的工人和工程师,将来还能当好全世界的服务生和科学家。
但是,中企出海也在遭遇不确定性的困扰。现在世界形势动荡复杂,地缘政治挑战风高浪急,暗礁和潜流又多,对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以今天,我想从十个方面展开讲讲,中企出海应该如何把握机遇和规避风险。
▶▷第一,中国企业要结合自身特征和目标市场,制定清晰而有效的出海战略。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出海战略,来确定进入目标市场的方式。进入每个市场前,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可接受情况。
▶▷第三,出海伊始,我们就要高度重视企业治理和合规体系。很多中国企业的习惯是,先不择手段把市场打下来,然后再“洗白上岸”。在国际市场如果还这么做,就会留下巨大的隐患。合规不关乎挣钱,关乎声誉乃至生死。
▶▷第四,我们不能强行把中国模式硬套到国际市场,要承认并尊重文化差异。举个例子,在中国,一般很少有企业会借钱给员工。但是在有些国家,员工有寅吃卯粮的习惯,你就得同意他们预支工资。
▶▷第五,我们的出海产品,一定要贴近本地来进行创新。中企可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来了解不同国家的场景痛点和用户需求,再对产品进行迭代升级。
▶▷第六,中国企业出海,要顺应“全球资源+中国供应链+本地场景”的规律。中东有一个叫Yalla的在线娱乐平台,在当地只招了150名员工,在杭州却有600人的设计和研发团队。
▶▷第七,大企业出海,一定要整合IT资源,要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来调整IT团队。IT部门与业务部门要展开密切合作,结合业界趋势,帮助企业制定有竞争力的业务模式及业务流程。
▶▷第八,中国企业出海,要从国内供应链思维,转型为全球供应链思维。比如说联想电脑,就不一定是MadeinChina,也可能来自联想的海外工厂,甚至是友商的代工厂,这就叫“混合制造,全球交付”。
▶▷第九,ESG不仅是必修课,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中国,一家企业大谈经济话题,会被很多媒体报道。但海外媒体对这个不感兴趣。而如果你搞了ESG活动,却很容易获得海外媒体关注。
▶▷第十,中企出海,要给别人留出空间,不是卷赢而是助赢。很多国家并不喜欢中国企业的竞争手段。比如为了防止中国企业周末也不休息加班,德国有的地方会在周五下班的时候,强制关掉整栋办公楼的电源。
总而言之,只有把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让出海之路走得更稳、更长久。
周瑞
法国桥智库(TheBridgeTank)主席
《大趋势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演讲规避风险的全球化中具有影响力的长期战略》
全球化目前是许多争论的主题,不同的国家对全球化是自然过程还是风险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有不同的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去风险”与“风险厌恶”不同,因为它是在中欧关系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与商业行为相比,这更明显是一个政治议题。
Globalizationiscurrentlythesubjectofmuchdebate,withdifferentcountrieshavingdifferentperspectivesonwhetheritisanaturalprocessorarisk…orinfactboth."Riskaversion"isdifferentasde-riskingasithasbeenraisedinthecontextofSino-Europeanrelations,soitisclearlyanissueofpoliticalvscommercialwaytoapproachbusiness.
欧洲的“去风险意识”也影响了美国。为避免极端的脱钩,欧洲的许多公司仍然希望与中国合作,尽管关于如何与中国合作仍然存在争论,而在美国,可能有几家公司想要与中国合作,但不能公开地说想与中国合作。
De-riskingphilosophyinEuropehasalsoinfluencedtheUnitedStates,refrainingfrommoreextremede-coupling;manycompaniesinEuropestillwanttoworkwithChina,eventhoughthereisstilladebateaboutwhattodowithChina,whereasintheUnitedStatesseveralmightwantbutyoucannotopenlysaythatyouwanttoworkwithChina.
我观察欧洲和中国已经25年了,我认为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商业合作潜力仍然巨大。如果我们能够从工业、商业、技术平衡的角度促进合作,如果能够重新设计正确的投资策略和管理确保政治影响力,我们仍然有很大的潜力。
I'vebeenwatchingEuropeandChinafor25years,andIthinkthere'sstillahugepotentialforbusinesscooperationbetweenEuropeandChina.Ifwecanpromotecooperationfromabalancedindustrial,commercial,technologicalpointofview,andifonecandesigntherightinvestmentstrategiesandmanagementtore-assurepoliticalleadership,thereisstillalotofpotentialforus.
法国行业界的代表或欧洲的行业代表都知道,他们需要继续在中国市场进行技术测试,他们需要中国用户、中国企业来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这些多样化的经验至关重要。
InFrance(thespeakerisFrench),therepresentativesoftheFrenchindustrialsectorortheEuropeanindustrialsectorknowthattheyneedtocontinuetotesttheirtechnologiesontheChinesemarket,theyneedChineseusers,Chinesecompaniestohelpthembetterdevelopnewproductsandnewservices,andthatthesedifferentexperiencesarecrucial.
那么中国企业出海应该注意哪些呢?
SowhatshouldChinesecompaniesbeawareofwhentheygooverseas?
首先,当前的海外发展方式必须越来越多地从贸易转向投资。例如,如果你去欧洲,你应该想成为一家非常欧洲的公司,带着你的投资并在那里建工厂。直接购买公司或工厂可能是解决方案,但也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问题。
First,thecurrentwayofgoingoverseasmustincreasinglyshiftfromtradetoinvestment.Forexample,ifyougotoEurope,youshouldwanttobecomeaveryEuropeancompany,bringyourinvestmentandbuildafactorythere.Goingdirectlytobuyacompanyorafactorycanbeasolutiononpaperbutmightattractunwantedissues.
第二,利用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已有的优势资源。如果一家公司位于厦门,则必须有海上业务资源,这意味着要利用积极的国家战略,例如海上“一带一路”。
Second,takeadvantageoftheChinesenationalstrategyandtheadvantageousresourcesthatarealreadyavailable.IfacompanyisbasedinXiamen,theremustberesourcesuntheseabusinesswhichimpliestotakeadvantageofproactivenationalstrategies,suchastheMaritimeBeltandRoad.
第三,为当地做出贡献。目前,欧盟深受其绿色议程和相关政策的推动,这些政策被认为非常重要。如果中国投资进入欧盟,证明其对绿色发展及其目标做出了贡献,那便能利用这一优势并打开合作之门。
Third,contributetolocalissues.Atpresent,theEuropeanUnionisverydrivenbyitsgreenagenda,andrelatedpolicieswhichareperceivedasveryimportant.IfChineseinvestmentcomestotheEUitisadvisabletodemonstrateitcontributedtogreendevelopmentanditsobjectives,buildingthereonyourowndomesticadvantagesandopeningdoorsforcooperation.
第四,你必须了解法规,了解监管机构,并找到可以共同参与的合作伙伴。在美国有游说行业,在欧洲也有公共事务行业。一旦你成为欧洲公司的一员,就可以为监管辩论做出贡献,并且不再只是个外人,你可以捍卫对欧洲经济竞争力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向你未来的欧洲同行和合作伙伴学习。如果你没有法律法规意识,就很难融入当地……以及理解他们在GreenDeal中的理念。
Fourth,youhavetolearntheregulationsandunderstandtheregulatorsandfindpartnerstoco-engagewith.IntheUnitedStatesthereisalobbyingindustry,andalsoinEuropethere’sapublicaffairsindustry;contributingtotheregulatorydebateisfineassoonasyou’’vebecomeoneoftheEuropeancompanies,andisnotlongeranexternalinfluenceasyouwilldefendacontributiontotheEuropeaneconomycompetitiveness.Goandlearnfromthisindustry,butmoreimportantlysofromyourfutureEuropeanpeersandpartners;it'sverydifficulttowinthereifyoudon'thaveasenseoflawsandregulations…andtheirphilosophyinthegreendeal.
第五,关注当地媒体并了解媒体套路:也许你的努力并不总是立即被看到,中国企业的问题也经常面临被夸大的局面;但如果你投资的是ESG,是欧洲可持续发展战略里的一部分,那么你将收获鲜花与掌声。
Fifth,payattentiontothelocalmedia,butunderstandthemediaroutine:maybeyoureffortsarenotalwaysseenimmediately,issueswithChinesecompaniesmaybecomeoverblown;investinESGinsteadandinthis(andEuropeanCSRD)achieveapatternofahundredflowers.
第六,先和企业做生意,即B2B,然后再考虑地方政府是B2G,随后是消费者B2C。B2B模式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没有媒体问题或者政治问题,然后做B2G,和当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服务于政府部门。由于地方政府也在区域层面上想要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创新且尊重ESG的公司将始终有机会为他们服务。
Sixth,dobusinesswithenterprisesfirst?asB2B,thenconsiderthelocalgovernmentasB2GandB2Clater.TheB2Bmodelisrelativelymoresecure,therearenomediaissuesorpoliticalissues,andthendoB2G,butwithlocalpartnerstoservethegovernmentdepartments.Becausethelocalgovernmentisalsocompetingattheregionallevelforadvancesforitspeople,innovativeandESGrespectfulcompanieswillalwayshavetheopportunitytoservethem.
企业家代表
彭家荣
美讯创始人兼CEO
《中企海外品牌传播赋能:
通过“5R合一”的方法论演讲
来实现海外本土化传播效果》
如果中国企业想在海外“从0到1”,要先交朋友,从一杯咖啡开始。没有信任,就没有销路。极致的产品和价格占50%,友谊占另外50%。
有一家卖肉夹馍的企业,几年前在多伦多开了第一家店,目标是让本地白人吃肉夹馍。他们的打法是捐60份肉夹馍给当地的一家慈善机构,通过慈善机构得到本地媒体的支持,最后媒体联系上一名议员,他很乐意地到店里卖肉夹馍,借机宣传自己,最后还发了一封感谢信,企业也获得了背书。
所以企业出海,可以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前提是你知道当地人到底关心什么,可以结合自己最擅长的优势,无论ToB还是ToC,拓展业务先要考虑能帮助到本地市场,找到拥有本地资源的伙伴,这样当地人才会喜欢你。
“站在巨膀上”战略是通过朋友关系实现的,你帮慈善机构,他们也会想帮你,这就是“喝咖啡交朋友”。
所以企业出海,最重要的是如何让客户在海外信任我们。
ToB业务的推进和成功,99%取决于信任,我一般不建议做ToB业务的客户把预算花在推广上。在海外,不要做网红营销,不要发任何媒体,你要做的是直接给客户打电话;在海外,你要去拜访他们,请他们吃饭。如果聊得好,他的下一步一般会上Google搜索你或企业的名字。
所以最关键的第一步,是他们能搜到你的领英、公司的领英、个人的网站等,而且语言语法都没有问题,给他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要有第三方的评价。自吹自擂,没人会信。如果有一个优秀的第三方或知名人士说你很靠谱,大家应该认识你一下,感觉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在企业层面,中国出海企业如果在网站上吹嘘自己是头部企业,没人会信,我们需要一个第三方的背书,它可以是一个奖项、一份表彰,也可能是一家媒体的正面报道或一名专家的推荐。自己要先穿好衣服,即管理好品牌的形象,又要让第三方说我们好。
第三步,练自己的兵,本地的销售团队要培训好。
如果面对的是ToC客户,我建议把20%的预算花在培养信任方面,先将自己的品牌、形象、语言等“内容”做到极致的本土化,剩下80%的预算才用于提升知名度(广告)。ToC业务的基础还是信任,如果没有把信任问题解决好,你越推广自己的品牌,品牌越是会变得不靠谱,因为你在推广一个不受信任的形象。
其实我们大部分企业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拓展海外资源。很多企业找上门时会问我两个问题:第一你的媒体关系怎么样,第二是海外资源怎么样。任何宣称有海外资源的机构多半在忽悠你,海外资源在网上随处可见,不管是媒体、投资人还是合作伙伴、慈善机构,关键是联系到后,怎样呈现自己,建立怎样的关系。找到资源容易,说服他们实则更难。
程东方
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供应链出海的三七法则》
建发主要是踩准了以下三个出海节点,把握了时代机遇。
▶▷第一,“下南洋”的出海基因。
福建在地理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古代的福建人为了谋生,把眼光放到了南边广阔的大海之上,下南洋寻找出路。我们也不例外,建发股份最初出海,也是瞄准了“南洋”这个圈子,在这有老华侨的帮衬与引荐,大家可以用乡音“闽南话”无障碍交流,建发快速融入了东南亚商业圈。
▶▷第二,出海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一系列挑战,出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们一度也产生了动摇:是否应该回归国内市场以求生存?
但是我们还是带着退无可退、壮士断腕的决心,于变局中求生存,建发股份坚定扎守在国际市场,最终抓住了中国产能出海的机会,迎来国际化发展的春天。
▶▷第三,梦想是要有的,但行动要脚踏实地。建发股份的出海也有自己的迭代更新、小步快跑。
首先,是帮助中国的优质产品出海,从低附加值的钢坯半制成品、鞋服等,到高附加值的光伏组件、新能源车等,依托中国这个世界生产中心做好出口;
其二,是为出海的中国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这是我们擅长的领域;
其三,是走到资源端,围绕海外的矿山、钢厂、纸厂等资源开展业务;
其四,是发挥我们数字化的优势,提高海外当地的供应链运营效率。
在供应链企业出海中,我们也总结归纳了三个出海原则。
▶▷首先,是“坚定地全球化”。在出海业务开展的这些年,我们遭遇过传染病疫情、地震、战乱还有数不尽的各种贸易保护、反倾销调查的阻碍等,但是我们并没有被这些现实的困难所阻挠,业务规模反而成倍增长,我们的国际贸易额从2016年的70.5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438亿美元,提升了6倍。
▶▷第二个原则,“全球化的核心是专业化”。
建发股份经过4次五年战略规划与组织架构调整,最终形成现在的钢铁、浆纸、汽车、农产品、消费品、矿产、能化、新兴行业等“7+1”的新型现代化专业集团架构,每一个专业集团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围绕“科技、金融”双赋能,“投资、物流”双支持战略,建立各自独特的、行业性的专业化优势。
▶▷第三个原则,我们认为“最好的全球化就是本土化”。
一些做快消品的大型跨国公司,早期在中国市场的打法还是用的“广告带销售”模式,忽视了中国市场销售渠道的特殊性,最后也是不得不作出调整,将整合经销商和强化终端市场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不单是C端业务,在供应链运营这类B端业务中,也非常需要关注“本土化之道”,深入地去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资源和人才环境。
以上的三大原则,我认为是每一个出海企业的核心关注点:要有“全球化”的信念感,不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要有“专业化”的能力傍身,在全球化竞争中找到组织价值;要有“本地化”的展业思维,因地制宜地解决障碍。
阎海思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
《中国银行全球化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持企业出海》
全球化是中国银行的历史基因和鲜明特点。近年来,中国银行加强了全球服务网络的建设,我们覆盖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布局最广的中资银行。在全球银行界,我们服务的国家地区也名列前茅。
近10年来,我们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截至今年6月末,我们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100个,累计授信支持超过3410亿美元,在四大行中位居首位。
除了全球化以外,综合化也是中国银行的另一大特点。中国银行旗下拥有中银国际、中银证券、中银投、中银基金、中银资产、中银航空租赁等众多综合经营子公司,可为企业全球发展提供多元化、商投行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审慎稳妥地在本行业开展跨境并购,是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成为适合众多企业选择的发展方式。
根据中国银行服务的数百个并购案例来看,我们观察到企业在市场下行阶段,就企业端而言,跨境并购的成功应具备的关键要素有:
一是企业要有长期规划,投资要有耐心;
二是应注重上下游产业链和不同板块之间的协同;
三是要保持理性,避免过热投资和过快扩张,收购价格十分关键;
四是应选取经验丰富的顾问、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
中国银行正在打造“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全球服务体系,全力支持中国企业扬帆出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