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2023-10-20 14:00:46 - 北京晚报

《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史秀雄杜素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伍月

《文学中的人生进化课》是由华东政法大学文学院的人气教授杜素娟以及心理咨询师、复旦大学心理系硕士生导师史秀雄一起合著的。书中以心理学对话文学的形式,将经典文学在两个维度中剖析解读。他们选取了9部广为人知的文学经典,在“身份与家庭”“理想与价值”“爱情与自我”“欲望与选择”这四个大框架下,结合心理咨询的敏锐洞察,细腻的文本分析和贴合现实的人生感悟,带领读者从经典文学中读懂自己。

这本书所举的范例,与时下年轻人口中的热门话题和新词汇紧密相连。当原生家庭、父权、中国式家长这样的词汇出现在曹禺先生的《雷雨》中,必然会引起一些化学反应,人们在新的领域中重新观看这部经典著作。

对《雷雨》的解读,书中先是从文学的角度入手,作者首先讲述《雷雨》的创作与故事内容。《雷雨》运用了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上场到死亡仅用一个昼夜就给予完结。聚集的戏剧冲突,强烈的情感释放,命运与宿命的捉弄,这让人感觉实在是太巧了,太戏剧化了。但作者却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看的不是文学结构与情节冲突,而是人物在现实中的命运归宿。如果说宿命和惩罚将周家的故事表现得非常戏剧化,而从社会层面看,悲剧的发生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人为因素的。看似一切问题的起因都落在大家长周朴园的身上,实际上周家悲剧命运的推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角色——父亲。

周朴园的悲剧是他父亲造成的,作者首先排除了人们所说的周朴园薄情寡义,对于个人的解读需要在父亲这个大框下完成。文本中证明了即使多年过去周朴园在心中依旧挂念着侍萍,可见周朴园的真挚,这种在人后的想念并不是虚伪而是对其人物的塑造。

周朴园悲剧发生时,他是儿子,他是一个从德国刚留学回来的学生,思想新颖也比较叛逆,敢于选择自己所爱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又是痛苦的,他所享用的一切都由父亲支配,在父母不同意,要将侍萍赶走时,他没有任何能力来拯救侍萍,他只能去接受另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和侍萍在一起时,要接受被安排、被控制、被拆散的命运,只因为他是儿子。

七年无爱的婚姻后,他成立了自己的家,他也变成了要安排别人、控制别人、操纵别人的父亲。他会逼迫自己的老婆喝药,不管怎么争执都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儿子周萍做什么工作,该过怎样的人生,也都是他来安排。在台词之中,当周萍面对父亲时,他总是怯懦无力,就像当年的周朴园一般。当周萍开始陷入痛苦的泥潭之中,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和自己的继母私通,实则也是对于父亲的反抗,是一种自我摧毁似的反抗。

在心理学层面,这就有种俄狄浦斯般的弑父情结。表面上父亲压制儿子,实际上儿子一直没有放弃对抗,当没有正常渠道宣泄时,他只能通过私通这种给父亲戴绿帽子的方式来损伤父亲的权威,减轻自己的压迫。周朴园的另一个儿子周冲,则表达更为直接,既然这种大家长似的父权是要操控要支配,那么从一开始就跟他保持距离,让他的权威无法伤及自己,以一种冷淡的态度面对周朴园,表达自己对父亲的反抗。可以说,曾经不幸的周朴园,在做父亲之后,大儿子对他敢怒不敢言,小儿子对他冷漠疏离。本质上他已经成为当年自己最讨厌的人,而这种认同是在他的成长中,社会历练中,潜移默化地进入他内心的。

《雷雨》中也有周朴园作为父亲的情感表达。周朴园感到孤独主动和小儿子聊天,但从聊天中能看出来,周朴园说得越多,周冲的反应越少。多年之间的塑造已经让他无法和自己的孩子聊天,即使是他想通过聊天表达爱意,对于周冲来说这都是一种负担。他能感受到的只有父亲威严的逼近和似乎想要掌控你的感觉,别的什么都感受不到。而周朴园也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只能用压制、控制、威严来释放自己的爱。但另一方面,人们又不能百分之百地服从,大家长是有局限性、不完美的,如果看不到这点,或者迷失在其中,人们就无法反思、批判,从而迭代成为更好的家长。

书中时不时会有标黑的重点分析,让读者从两位老师的对话中迅速抓住重点。当这部经典背后的价值议题被挖掘出来后,两位老师则就现在年轻人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在阅读理解中给予读者答案。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