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2023-10-20 21:13:57 - 上观新闻

转自:钟菡

安宁疗护,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它让病人平静而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今年中秋节前一天,上海徐汇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区“生命空间:社区医院艺术营造展”项目完成了最后的视觉布置。据统计,全上海有200余家临终关怀机构,引入艺术展览的这还是第一家。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日前走入现场探访。用艺术装点医疗空间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于医院,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住宅小区。医院对面是一片公共绿地,乘电梯上到位于五楼的安宁疗护病区时,会发现电梯里的海报就喷绘了这幅绿意盎然的景象。策展团队和艺术家名单印在电梯里橙红色雪弗板文字牌上,在“生命空间”里,所有说明、指示牌都用橙色的线条或色块装饰。橙色在医院里少见,“传统医院喜欢用黄色、咖啡色、蓝色等,我们特别设计了橙色的标牌,希望给人一种温暖、疗愈的感觉。”策展人、“社区枢纽站”创始人王南溟说。在他看来,相比弥留之际的病人,艺术作品和空间布置更大的疗愈意义可能在于病人家属和医护工作者。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温暖感延伸在整个空间里。入口处用仿真植物搭出一块“植物角”,艺术家刘玥设计的《云朵沙发》摆在中间,沙发造型是从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的祥云图像进行当代转化出来的线、面、体,摸起来毛绒蓬松,坐得也舒服。沙发中间也有一长条小植物带,与植物角相呼应。如果白色的沙发不小心弄上污渍,艺术家还会在上面继续涂抹颜料作画,直至变成另外一件作品。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护士台背后的墙体也被改造为一件艺术作品。孙晨竹的《护士站》选取了杨柳的图像,做了亚克力灯箱装置。不同饱和度的绿色亚克力切割成绿叶状,再用透明鱼线由深到浅串联起来,使得整个护士站在灯箱照明环境和贴膜彩色融合中,呈现社区微花园的意象。沙发后的白墙上装饰着何成瑶的行为艺术作品《201103秒55时51分43秒》,画面如同树木的年轮,通过每秒用笔点一下的画法,周而复始地形成一圈圈的痕迹。这幅作品前放置着一桌二椅,平时是用于家属签字的场景,放下笔,看一看眼前的画面,也许对时间和生命会有更豁达的感受。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走入病房的长廊,牟桓的《春、夏、秋、冬》四幅组画像是四季在眼前流动。王励均的作品用了山东年画喜庆的色彩,传递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杨锴创作的芭蕉在风中的自然状态,希望能营造闲听雨打芭蕉声的情致。王南溟介绍,通常美术馆里画作的视觉中心线是1.5米,为了方便医护人员推车经过,这里作品的视觉中心线都调高到1.55米。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生命空间”关怀室是病人最后居住的地方。房间里的家具、窗帘、沙发、茶几、地毯、台灯的款式都是艺术家团队一起讨论购买的,“像是布置自己的居室”,王南溟说。沙发前铺着绿色的绒毯,插画师李梦的作品如挂照片墙那样装饰在空间里。大厅的小桌椅也是特别选购的,下午时分,阳光会透过窗照进来,在透明的亚克力圆桌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整个空间充满艺术和生活气息,这也是策展团队想要达到的“社区微花园进医院,进医院如回到自己小区”的感觉。艺术越来越有社会功能刚装修好不久,“生命空间”关怀室还没有新病人入住。不过,听说医院装修完工,有了这样一个艺术空间,许多老病人的家属打电话过来询问。“病人家属分为两种,有人说起这个地方就伤心,连回访也不愿意接受;有人会一直和我们联系,还会再过来。”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科主任唐跃中说。2021年3月,社区枢纽站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程明明的带领下,来到了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安宁疗护在社区医院的实践。当时,唐跃中给艺术家们做了有关安宁疗护的报告,介绍这种姑息治疗不以治愈为目的,病人“往生”之后,还有对家属的哀伤治疗。那场讲座深深触动了艺术家,也让王南溟决心将艺术进医院的首次项目植入安宁疗护病房区。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我们一直都说,做安宁疗护的护士不要跟病人共情太深。”唐跃中从2009年开始从事安宁疗护工作,已有十四五年。他坦言,每天看着病人离去,一定会有精神压力。因此,专职护士定期轮班,避免过度共情。“以前都说,要把病人视为亲人,护士共情有好处,但每个案例都共情,每个病人走了都哭成泪人,最后也会做不下去。要保持专业敏感性,也需要能‘出来’一下,得到休息。”王南溟还记得第一次对话时,很多医护人员觉得自己完全和艺术搭不上边,他们很少有时间去看艺术展。布展时,艺术家团队、装修团队和医院也在不断磨合。传统医院忌讳白墙,但王南溟告诉他们,引入艺术作品,一定要在“白盒子”空间里。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一开始,我们都不懂什么是白盒子。”唐跃中觉得,能够看着艺术家的布展过程,看他们如何执着作品摆放的细节,也是一个接受美育的过程。“我们也成了艺术项目的参与者。”他最喜欢《春、夏、秋、冬》四幅组画,布展时,他记下了王南溟对于作品内涵的解释,如今,每次有人参观,医护人员都推他出来讲解。变成兼职“导览员”,唐跃中感觉荣幸之余也有一些困扰,“医护人员忙于照顾病人,没有办法同时做美术馆讲解。我们想在作品前贴上二维码,录好解说词,有需要的人扫一扫就可以聆听。”康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生命空间”首次在医务界形成了医院美术馆的新规划、新设计,其态势,也昭示着社区医院如何转型的问题。“我们一直想让这里暖一点,有一种家的氛围。”在改造之前,唐跃中就想让安宁疗护病房和普通病房有区别,病床都是特别购买的木床,像是家里使用的。艺术的注入,给这里增加了更多色彩和温暖的气息。“生命空间:社区医院艺术营造展”将于10月25日正式开幕,艺术家、学者会再来现场与医护人员交流。“展览并不是布好就结束了,艺术家们也会以此为基地,继续完成他们的艺术探索。”唐跃中说。

艺术如何介入临终关怀,探访首家"社区医院美术馆"

今年5月28日,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为上海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授牌,由“社区枢纽站”参与策划的浦东陆家嘴街道“星梦停车棚”入选,王南溟希望,"社区医院美术馆"也可以成为新的“美术新空间”,成为“社会大美育”的新课堂。“如今艺术越来越有社会功能,这次社区枢纽站选取最能呈现医院伦理同时又能够跨学科合作的点进行实践,让艺术社区规划一下子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进入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创新。‘生命空间’,其命名本身就意味着艺术与生命的关系,正像我们艺术家所认为的那样:当人们越是沉入艺术的深处,也就越能溢出生命的哲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