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岁月 看见富春

2024-10-20 01:56:01 -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走过岁月 看见富春

在江南,一脉蜿蜒流淌的富春江,如同一条飘在富春大地上的碧色丝带,牵系着两岸居民的血脉与记忆。作家黄玉林生于斯、长于斯,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润气息,写下烙有富春印记的散文集——《江南因有富春江》。

江南因有富春江,于是耳畔有江水声滔滔不绝,眼底有山色明媚秀丽,骨血里有文脉绵延不息……由此可见,黄玉林以“富春寻文”“闻江听水”“山乡味道”“停车问山”“岁月浓情”“云洗时光”“江南人间”和“江畔城韵”命名的系列散文,并非简单的归类,而是催生一种写作的自觉,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人和事建立一篇篇生存档案,以散文之名进行记录。

他写富春山水,写人文历史,写街头琐事,也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饶有意思的是,黄玉林文字的节奏与气息,与江南自有的气质形成默契统一。在他笔下,雨中撑开的伞宛若富春大地上一朵朵绽放的繁花,小巧精致,绚丽多姿;小区门口的柚子树随缘孕育、遇雨生长,一只只金黄的柚子如同盏盏明灯,照亮人们回家和前行的路;风里摇动的银杏叶是有生命的,她们在晨风中,在夕阳下不断为世界鼓掌,成为一道风景;被荒草覆盖的胜利小学曾为无数农家子弟编织梦想,为他们年轻的生命注入灵魂和生趣,虽废弃多年却始终留存于作者记忆中……黄玉林以敏锐细腻的洞察力和觉知力,从寻常事物之微末处找寻时间的脉络、生命的痕迹。细细品读,字里行间似能听见源自于根系、地缝及果实内细胞生长的声音,眼前也氤氲起富春江上的清新水汽。

事实上,走进作者笔下的富春风物并不难,难的是真正进入他用文字构建的叙事场域,融通于他内心的表达诉求,体悟他创造的精神世界。黄玉林熟稔这片土地的每一条沟壑、每一汩江流,乃至每一种气候变化、每一缕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赋予它们独一无二的色彩,并将之付诸笔端。当我们沉潜一颗心,贴向富春大地,便更能深入领略他潜藏于文字罅隙间的深情与哲思,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所有的文字,都饱含着我对江南最深、最独特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景观风物,处处投射着作者本人的倒影。于是乎,春天的绿茶是“清爽淡雅,含蓄内敛”的,“仿佛是天然为江南人量身定制的生活品格”(《春天买茶》);晚风里的水稻会“矜持地点点头”,“它们前半辈子腰杆的挺直,是为了后半辈子成熟的沉思”(《清风卅里万市安》);飘动的云雾“时聚时散,时浓时淡”,而这“本就是人生的常态”(《闲居云洗山舍》)……我们看到,黄玉林笔下景与物的背后,站着一位温文尔雅的“我”。而这样质地的文字,完全得益于他丰富的生命体验与丰厚的学养积淀。当我们读到夜雨中的恩波桥,读到文气盎然的达夫书屋,读到烟火味浓郁的苋浦路,仿佛能看到一位温润如玉的男子行进其中,他在桥上踱步,在书屋闲读,从街头巷尾穿过,他就像简介中描述的那般,“戴眼镜,性温和,上班族”,脸上挂着浅笑,优雅的,淡淡的,一如水墨般恬淡的富春山水。

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和感性》中提到,散文的知性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知性的散文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是故,作者对富春大地满怀赤诚与深情,故有散文之“感性”;对寻常生活具有独到非凡的见解,故有散文之“知性”。而感性与知性的交融,成就了黄玉林笔下的富春。可以说,江南因有一脉灵动的富春江,增添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富春有如作者般气质儒雅平和的写作者,故而呈现出更温婉动人的神韵。

陈羽茜

(《走过岁月看见富春》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