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哪一天是真正的春节?
转自:国家民委
阅读需要11 min
乍看这个题目,估计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自己能不知道哪一天是春节?不就农历正月初一吗?但事实在古代,春节还真不是农历正月初一。
此时一些人就立马会觉得难道是阳历新年?这也不对,因为公历新年不仅不是春节,而且还是一个纯粹的舶来品。
犹记前几天2023年公历新年到来的时候,朋友之间互送祝福,就有人发送了“新春快乐,兔年大吉”之类的祝福语了。但若就事实而论,这类祝福语也不对,因为真正的兔年既不是在阳历新年那天来到,也不在农历正月初一那天来到,它恰巧要在我说的春节这天来到。
那么,究竟哪一天是春节呢?
追本溯源,一探明白——春节究竟在哪一天?
在现代中国,春节具体的称谓十分繁多,如“岁首”“新年”“年节”“新春”等,俗称“过大年”“过年”等,这些都是我们所耳熟能详的。作为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春节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起被合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就春节的起源而讲,可以说非常古老,它和上古时期中国先民的祭祀礼仪、观象授时的原始文化息息相关。《左传》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上古至先秦统治者最为重视的就是的就是祭祀和军事了(戎:即军事)。作为一年岁首的春节,祭祀自然不能缺少,而春节期间最重要祭祀对象则是天地、祖宗了,以祈求五谷丰登、家业兴隆,表达了上古先民在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中的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这样的祭祀活动酝酿并催生了后世敬天法祖、修德配天的礼乐文明。
在上古时期,作为以农业为生的中国先民,通过观象授时,确立一年的节期,以做到不耽误农业生产为第一要义,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就是这个道理,俗话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也表达了同样的观念。由于数九寒天自冬至开始,而“春打六九头”,“八九燕来”,意即立春之后天气转暖农忙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做到准确的观测气象变动,确立春天在哪一天到来就尤为重要,故而从上古至清朝灭亡,立春就成为国人真正的春节了。
▲在中国民间流行的数算天气由冷转暖的《数九歌》,数九自冬至算起,每九一共9天,至三九四九最冷(节气大寒),立春即在六九之中,柳树返青发芽。
在上古时期,人们通过观象授时,建立了以北极星为中心、以北斗七星斗柄运转指向来确定节气变化的周天运转系统,即我们常说的“斗转星移”。这样的星体周天运转系统被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成12各部分,成为一年当中的12个月。当斗柄指向寅(东偏北30度左右)太阳行至黄经315度之时,这一天就被确立为立春,在历法上又称“正月建寅”(汉武帝太初历颁布之前,岁首即正月在夏商周秦诸代不一致,具体来说,夏代以前及夏代正月建寅、商代正月建丑、周代正月建子、秦和汉初同周,详见下文),建的意思就是斗柄的指向。因此,与正月建寅相应,则有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冬月)建子、十二月(腊月)建丑,如此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终而复始,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
▲该图是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七星周天运转而建立的周天坐标星象图。图片显示斗柄指寅(东偏北30度左右),即太阳行至黄经315度,立春来到。
根据历法,2023年2月4日10时33分21秒,即农历2023年正月十四,太阳直射线行经抵达黄经315度,斗柄指寅,即立春节气到来,因此,这一天才是古人所过的春节,也真正意义上的兔年开始。我们通常所说的属相就是以立春为一年的岁首而定,与正月初一毫无关系,易言之,假设某人出生在2023年的2月3日,那在属相上依旧属虎而非兔,但若出生在2023年2月5日,那就属兔了。
因缘巧合、沧桑演变——正月初一逐渐备受重视
在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人们相当重视春回大地、万物更生的立春岁首。在先秦时期,许多地方皆以立春为岁首,一些地方传承着在立春这一天拜神祭祖、驱邪禳灾、除旧布新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些活动成为后来春节期间活动的原型,在中国大多数地方,这些活动到今天依旧盛行。
从上古时期开始到先秦,人们即以立春为岁首。然而到夏商周时期,岁首的变化却出现了,因为在中国古代,每逢新朝初立,政府就要“改正朔、易服色”,以宣誓王朝正统。因此,夏朝使用夏历,正月(岁首)在孟春,即春季第一个月,即前文所言正月建寅;商朝正月在冬十二月,即正月建丑;周历在冬季十一月,即正月建子;秦朝建立后,使用秦历,以十月为岁首,汉朝建立后,汉承秦制,仍旧以十月为岁首,即正月建亥。从以上诸朝代岁首变化的情况中,可以知道究竟以哪一个月为岁首是可以由政府在“改正朔”思想的影响下具体规定,但是,春节作为一年之中不变的物候节气则不会发生改变,故仍旧以立春为春节。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天文学家唐都、邓平等人制定“太初历”,它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之中,用以对农事进行指导,并将岁首由汉初的农历十月初一改到正月初一,与夏历一致,正月建寅的规则也正式确立起来。由于立春一般在公历的2月4日前后、农历的腊月二十至正月十五之间,与农历正月初一十分靠近,岁首、春节的称谓逐步混同复杂。
▲太初历示意图,该图可以清晰地看出二十四节气(最外侧)被置于每一个农历月份之中。此外,该图由内而外还配了阴阳太极、地理方位、后天八卦、天干地支等。
由于“改正朔,易服色”的举动被视为王朝正统建立的标志,故在汉朝以后,也有一些朝代试图更改岁首,如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以后,曾经规定使用商历,以十二月为岁首;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也曾经规定以十二月为岁首,后又改为使用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此后,在武则天时期也曾经改过。但是经过历代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用夏历,以正月为岁首了,所以,王莽、曹叡等人的“改正朔”行为并没有得到历史的认可,以正月为岁首得到正式确定,相沿至今。
虽然立春和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十分靠近,但毕竟还是两个日子,因此在汉朝时期,仍旧用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春节,而正月初一则被称为“正旦”“元旦”“元朔”“元日”“元正”等,可见二者还是有差别。
但在正月毕竟是一年岁首,正月初一又是一年的第一天,汉朝已经开始出现庆祝活动,如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就有“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的记载。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守岁的习俗,如晋朝周处的《风土记》就说到“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这一时期,燃放鞭炮的现象开始出现。
▲在现今中国政府颁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法令之前,中国人每逢春节必会燃放的烟花爆竹,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在宋代花样翻新,获得巨大发展。
唐朝时期,正月初一成为假期,为时七天,全国上下积极庆祝。此时,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假期更长,如私塾的老师假期一个月。在春节这一天,唐朝皇帝会颁布大赦,对犯人所犯之罪既往不咎。此外,唐政府还有“大陈设”活动,许多重要的具有国家象征的礼器被陈列出来,以彰显大唐雍穆祥和的国家气象。皇帝、皇室宗亲、朝廷官员和地方官派遣的朝集使身着正式的节日服装,依序向皇帝拜年,称为“大朝会”,节日庆典热闹非凡。五代时期,春联开始出现,新春的祝福被贴上门楣,它的雏形是在东汉时期兴起的具有辟邪功能的桃符,古诗词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过年贴春联的盛况。宋朝的时候,正月初一继续实行假期制度,对从事教育的私塾先生继续照顾,举国欢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上文所述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楚的看出被称为“元旦”“元正”的正月初一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立春的春节则渐渐变的不那么重要了。对此,可以推测的原因有三:一是自从正月在汉朝被确立为岁首后,虽然中间偶有变动,但历经两千多年基本没有改变并维持至今,一年之中第一个月第一天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二是在古代只有农历为历法的时代,立春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日子,从腊月二十前后一直到正月十五,来回变动,不如稳定的日子容易进行节日庆祝;三是既然正月初一和立春如此相近,庆祝正月初一已然足够,毕竟农忙马上到来,因缘巧合之下立春的重要性就被弱化了。
登堂入室,取而代之——正月初一最终成了春节
正月初一正式拥有春节的头衔则是在辛亥革命以后。辛亥革命后,公历纪年法也被正式引入中国,后来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便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而将公历的1月1日称之为元旦,由此,正月初一正式成了春节,立春则丧失了春节之名。
1913年初,北洋政府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总长朱启钤,向袁世凯请求定春节、夏节、秋节、冬节四节为国民假日,全文如下:
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总统
事由:呈拟规定四节由
总长朱启钤
中国民国三年一月二十一日
为呈请事,窃自新邦肇造阳历纪元,所以利国际之交通,定会计之年度,允宜垂为令甲,昭示来兹,但乘时布令,当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应从社会之习惯。故日本维新以来,改正历法,推行以渐,民间风俗之所关系,悉属因仍未改,春秋佳日,举国嬉嬉,或修祓禊,或隆报飨,岁时景物,犹见唐风,良以征引故事,点缀承平,不但为经济之节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泼。我国旧俗,每于四时令节,游观祈献,比户同风,固由作息之常情,亦关人民之生计。本部风俗,衡度民时,以为对于此类习惯,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应明白规定,俾有率循。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是否有当?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
谨呈大总统内务总长
袁世凯在此文件上批曰:“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至此,正月初一正式成为春节,元旦则被赠予了与中国文化传统毫不相关的公历1月1日。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图片来源:新华网)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胜利进军,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沿用民国成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为春节,至此,春节成为正月初一的别称相沿至今。
吕飞跃,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