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2023-11-20 14:16:00 - 澎湃新闻

《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新书见面会11月10日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行。该书以日本漫画《翼赞一家》为主角,结合战时珍贵史料,考察了“媒体组合”是如何成为二战时日本政治动员的一种有效手段。书中还提出,时下的媒体艺术和“御宅族”文化的起源并非传统或后现代主义的产物,而是战时宣传的结果。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评论家、漫画原作者、大众文化研究者、民俗学者、小说家大塚英志。他于1958年生人,现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漫画表现史、漫画创作论、近代文学史。主要代表作有:《“御宅族”的精神史:1980年代论》《漫画讲堂的世界之旅》《战时日本的媒体组合:〈翼赞一家〉与社会动员》等。该书译者为日本大阪大学日语·日本文化学博士,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的教师彭雨新,她主要从事中日比较文学、近现代日本文学、近现代中日文学文化关系研究。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三联书店编辑黄新萍在开场白中介绍说,“二战”时期日本有一部漫画叫《翼赞一家》,该漫画从1940年底开始在诸多报纸、杂志上连载,还出了几册单行本,也曾改编成唱片、广播剧和小说。“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就是一部‘媒体组合(MediaMix)’的作品。大塚英志先生通过研究发现,这部漫画的运营模式,与现代动漫、游戏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一样的。而最特别的是,它其实是日本政府战时的政治宣传手段,无论是在日本本土,还是在当时被日本侵略的朝鲜,中国的台湾、上海等地,都有这部漫画的影子。”下文由大塚英志当日的发言整理(有删减),以口述形式呈现。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口述:

“大政翼赞会”主导、管控,“媒体组合”进行政治宣传

“媒体组合”这一话题在中日两国都比较熟悉。中国的朋友可能对“融媒体”这一概念更加熟悉,指的同一个角色在不同的媒体进行展开的情况。《翼赞一家》的战时版权管理是由大政翼赞会来进行的,“MediaMix”也不是英语而是和式英语,是日本人创造的英语。

北美学者马克·斯蒂伯格(MarcSteinberg) 最早开始研究日本的漫画和动漫中出现的“媒体组合”现象,但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为推进战争以及组建“大东亚共荣圈”,便使用了“媒体组合”的方式进行政治宣传。大家可能会觉得一部作品会被各种各样的人,进行各种形式的“媒体组合”再创作,是因为作品本身非常有人气。但其实战时这些有名的作品和角色是用来做政治宣传的,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聚拢起的名气。

《翼赞一家》最大的特点是在进行“媒体组合”之前,便是由“大政翼赞会”(日本极右翼法西斯组织)主导、管控下的漫画家协会进行创作。1940年12月5日,日本五大全国性报纸,包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大阪每日新闻》等都同时发布了预告,表示要开始连载《翼赞一家》这部漫画。而且这个现象不止出现在日本国内,在当时日本管控下的殖民地沦陷区,比如日据朝鲜半岛,也同时在各地出现了漫画《翼赞一家》的推广活动。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的也是支配殖民地的手段和工具。《翼赞一家》其实没有所谓的“原作”,只是公开了角色和设定就要求大家在各媒体上展开多媒体塑造。现在来说,一般是角川书店这样大型的出版社管理版权。所以当我知道战时是由大政翼赞会来管理版权的现象时非常震惊。

马克·斯蒂伯格在研究中,主要指出战后1960年代,日本开始“媒体组合”的概念。但战前、战后的日本国内“媒体组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相近,而且在人员上也有承接的关系。通过我的研究发现,战时的“媒体组合”非常强调素人的参加,《翼赞一家》的情况就是使用他们选定好的角色和世界观,也就是小说或者漫画的既有设定,然后不止有职业漫画家、小说家参与创作,就连普通的民众,一般的素人也要以投稿的形式大量地参与到创作中来。

当时没有“二次创作”这个词汇,但我们现在看来,当时“大政翼赞会”是非常鼓励二次创作的。《翼赞一家》的“媒体组合”除了在报纸、杂志登载,遍布广播剧、唱片、小说、木偶剧等等,也就是所有的媒体手段都用上了。当时读者投稿很大程度上装饰了报纸的纸面,不止在日本国内,包括当时在受日本殖民的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以及朝鲜相关杂志上,都可以见到相关报道的展开。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日本报纸后来有一个特征,经常连载四格漫画。漫画大概的内容都是以小区、街区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街区中的一个家庭为核心展开。大家会觉得这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但实际上,日本报纸以一个街区和家庭为主角创作的起源就是《翼赞一家》,这一直延续到战后至今。在此之前,日本报纸的连载漫画有各种各样的主题,棒球、侦探、科幻不一而足。对于日本人而言,每天早上拿到报纸看到登载着关于一个街区,一个家庭的故事,这就是战后的日常生活,但它的起源其实在战前和战时。

不止是报纸杂志,绘本在当时也出版了。而且绘本上有教画法,都是用很简单的形状图形引导大家绘制,让小孩子们也可以进行绘画创作。演剧和唱片也随之而来,那个年代日本喜剧界最有名的演员古川绿波还演唱了《翼赞一家》的主题歌——实际上,1940年11月下旬,“大政翼赞会”才刚刚向漫画家协会提议创作《翼赞一家》这样的作品。在短短两、三周的时间内,唱片、舞台剧、电影就出现了。古川绿波曾在日记里吐槽,在此之前他刚刚生完一场大病,大病初愈就被叫来完成这项政治任务。

我们知道并不是谁都有画漫画的才能,“大政翼赞会”另外一个鼓动普通民众参与的方式就是通过木偶剧。大家自己做木偶,自己表演木偶剧给大众看。日式法西斯的一大特征就是希望民众们来参与、来观看,进行广泛的参与型法西斯动员,《翼赞一家》就是其中的典型。在动画的改编方面虽然没有长篇动画,但是也发现了短篇动画。从导演和人员的配置来看,可以看出都是当时日本喜剧界一流的人员。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自下而上的法西斯主义,值得警惕的“日常生活”

为什么要制作《翼赞一家》这样一种漫画,并采用“媒体组合”的形式大肆推广?就是为了宣传“邻组”这样的组织(战时日本施行配给制下,一种更加严格和小型化的“编户齐民”的制度。记者注。)有人认为邻组好像是日本原创的本土地域组织,源于江户时代“五人组”的概念,一直以来都有人主张“邻组”是将日本的传统进行演化的一种组织。实质上,这是1940年由日本内务省公布的训令中才出现的规划组织,实际上是仿照了当时纳粹德国的社会基层细胞组织。

也有学者提出“邻组”不是源于日本而是源于中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江户时代形成“五人组”,再到战时形成“邻组”。但这显然不是日本在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将《翼赞一家》和“邻组”的运营方式结合起来,在报纸排版上肯定一边是“邻组”的报道,一边是媒体组合的漫画,把它们配合在一起。在《翼赞一家》展开的过程中,《朝日新闻》是最符合“大政翼赞会”的宗旨,最配合的媒体。

由《翼赞一家》与“媒体组合”,看侵略战争时的日本社会动员

《翼赞一家》一般画什么呢?画的其实是当时日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这样的词汇,真正渗透到日本人生活中就是在《翼赞一家》时代。新日常、新生活,宣扬这样概念的就是“翼赞体制”。我们现在去想象日本军国主义时代,可能“天皇”“军国”这样的词汇会经常出现,其实这些都没有,表面实施推进法西斯主义的大都是表现日常生活的词语,比如“市民”“新生活”“市民生活新体制运动”“新生活的开始”等等。

当时包括《翼赞一家》在内的漫画政治宣传,整体被称为“微笑共荣圈”,在当时表示微笑的发音词汇也是很政治化的。研究战时日本的学者如果对“微笑”“日常”“生活”现在看来很常见的语汇没有完整把握的话,就会对资料产生误读。当时的日本报刊报道了很多“微笑运动”,鼓励大家一起微笑。但这个“微笑”背后有很可怕的含义,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日本殖民长官曾有这样一段感言,认为所谓的“微笑”,指的是前线将士临死之前微笑着呼喊万岁的样子!我们在翻阅《翼赞一家》的时候,感觉都是温馨的日常,微笑的生活,但实际上这样的生活指向最后的结局是非常恐怖的。

素人这个词在英语里是“Amateur”。在日本的大正时代其实就很流行“素人”这个词了:白天认认真真工作,晚上作为素人来创作,是大正时代理想的民众形象。从大正时代到昭和时代,“翼赞体制”正是利用这一点,鼓动民众自发投稿创作,所谓的“在家就可以成为漫画家”,以此来进行宣传和“媒体组合”。所以“翼赞体制”不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从民众发动起来的。在研究日本法西斯主义时,我们经常称之为自下而上的法西斯主义,也就是民众自主缔造了法西斯主义。而让这成为可能的,就是投稿的机制。结果就是大量的素人、普通民众都参与了“翼赞体制”下的“媒体组合”。并诞生出手冢治虫、长谷川町子这样缔造日本战后漫画史的人物。

缔造日本战后漫画传奇的手冢治虫,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被动员的“素人”。手冢治虫自己就说,他的登坛之作画的就是《翼赞一家》,但没有找到实际的作品。在手冢治虫在高中时画过的漫画《直到胜利之日》里,故事脚本就是以街道为背景,里面出现了《翼赞一家》的男主人大和赞平,以及他们家的儿子大和三郎。

说起来,现代御宅文化领域的方法论以及美学,很多都是在战争期间形成的,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也就是说,吉卜力工作室的动画制作方法论也好,手冢治虫在漫画中使用的电影式的技法也好,铁道宅们看到火车头后所感受到的美也好,以及御宅族们在科幻、架空小说当中,构思出秘密武器那样的想象力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在战争期间产生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