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2024-11-20 11:11:36 - 承德发布

转自:承德发布

围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围场: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在国内首创全电池窑技术、研发新型高性能连续玄武岩纤维配方……今年,位于围场经济开发区的中纤新材料科技(承德)有限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依靠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企业不止这一家。从首台套光敏半导体光电耦合制氢装置成功试验,到探索构建光伏治沙致富绿色发展新模式,再到加速培育“绿电造钻石”“绿电拉丝”等项目,围场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繁花”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场以科技创新主导的变革正在围场各条产业链上加速推进。

围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的马铃薯研究院内,种质资源库、脱毒组培中心、智能温室网棚……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马铃薯生命的“第一步”在这里开启。

“马铃薯从一粒种子到上餐桌大约需要15年,每一份土豆佳肴都来源于15年前乃至更长时间的种业科研成果。”该研究院负责人陈啸天说。

为了更多源头创新,围场马铃薯研究院打出“政企研学农”组合拳,最大限度发挥筑巢引凤作用,形成科技创新集聚效应。

推行实验设备、实验成果共享模式,吸引外流种薯企业回流,促进政企合作开发、协作生产;组建围场马铃薯专家委员会,融合协会、高校、经营主体等各方资源,集聚育种科研核心力量;建立“企业+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促进降低成本、富民增收……马铃薯种业振兴动力更足。

目前,围场马铃薯研究院现存种质资源已突破1000份,可年产脱毒组培苗2亿株、微型薯3.27亿粒,全国每20粒微型薯就有1粒来自围场。

“除了以马铃薯种质研发为代表的源头创新,我们还着力推动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有效对接,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科技局局长成立说,比如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立足产业发展需求,以平台化运作方式,促进产研深度融合。

华南师范大学江丰研发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突破大面积制氢电极关键技术研制和验证,可如何推动技术落地、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一度让他们犯了难,而另一边,有家清洁能源企业正在为缺少弃风弃光消纳技术而发愁。最终,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牵线促成双方合作。

类似这样的合作场景还很多。楼上是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依托21个理事会成员单位广泛对接原始创新;楼下是初创期企业,进行产业项目孵化和中试转化,打造新型孵化器形态。

在场馆西侧,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休闲区、健身间、阅览室等,外地专家只需提出申请,即可享受免费入住。在场馆对面,建有可提供首贷续贷、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业务的绿色金融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塞罕坝生态文明创新研究院成立两年来,已先后入驻初创期企业32家。

“有创新平台把科研和市场需求更好地连接起来,一批优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2021年以来,全县技术合同成交额从1.8亿元增长到5.18亿元,增长近两倍。”成立说。

■以“改革一招”塑造多元化生态优势

围场有林地面积816万亩、活立木蓄积3138万立方米,用不足全省8.3%的林地面积培育出全省18%的森林蓄积,绿色家底不断增厚。

然而,这片绿色大地也有自己的困扰。该县816万亩森林中,除了省属塞罕坝机械林场和木兰林场303万亩,县属集体和个人林权的513万亩森林,每年经营面积仅3万多亩,不足1%。平均每棵树收益仅30元,较国有林场同龄树木低100元左右,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为破解这一难题,该县创新提出“国有林场+集体+新型经营主体”的委托经营模式。

“村集体或村民的林权不变,国有林场负责修枝抚育、碳汇包装等经营作业。”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杨永利说,联农带农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可有效盘活集体林地经营权,增加林农收益。

“委托协议签订后,我们林场对委托经营的森林总体规划,根据不同立地条件、林分现状,采取高山曼甸机械降密培育、用材景观兼用林培育等5种不同方式,逐块制定森林经营管理方案。”围场滦河林场场长王利民说,2022年最早抚育经营的对亭沟村和莫里莫村两个集体林场,已精准提升森林质量1485.6亩,村集体和林农直接获得木材收益100余万元。

经营成效初显,委托经营范围不断扩展。目前,该县9个乡镇16个行政村和2个家庭农场,委托经营面积逾2万亩,有效破解森林资源质量低、林地产出率低、农民收益水平低的“三低”问题。

不仅在森林经营上破题,该县还强化科技赋能,在全省率先建成林火视频监控系统,森林监控率逾85%,以数字科技打造集网格化人员管理、民俗祭祀风险管控、无人机察打一体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最大限度降低火灾风险。

与此同时,该县还与金风AI应用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在防火AI应用上积极探索。

“运用人工智能手段,将防火探头、风机摄像头及其他户外摄像头数据资源有效融合,能够更加有效推动实现智能化识别、行为分析及风险前置预警。”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应急管理局局长吕途说。

此外,在全省率先开展林业碳汇试点、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持续探索近自然经营理念、发布针叶树种苗木价格指数……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围场有力推进,不断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围场: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以“外引内培”激发市场化创新动能

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实施5年来,围场3次实现位次跃升,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从2020年的410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1017万元,增长近1.5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实现翻番。

这与该县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培育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密不可分。2023年,围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这套措施被称为人才政策的“升级版”。通过真金白银吸引各类人才在围场创新创业,鼓励企业和高校开展成果转化。

在围场经济开发区承德神奥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科技部门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对标企业平台建设条件,深入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以该公司为主体,与江苏大学联合共建的河北省风光电储能集成系统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推动“实验室”牵手“生产线”。

“除了储能产品的自主研发,我们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研发的新能源清洁电火灶也正式进入试用阶段,不仅能降低用户成本,还能解决燃气输送与安全问题,进一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开发。”神奥科技公司总经理黄前飞说,公司目前已经在本地选取60户作为试点,对电火灶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进行系统分析,为下一步的商用试点、民用推广奠定基础。

除了以政策导向激励创新,经营主体自主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在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当年建设、当年达产的目标即将实现。

“我们不仅搞陆基水产养殖,还将与青海大学合作搭建国家级大西洋鲑养殖繁育试验平台,联合研发鱼卵孵化技术,解决大西洋鲑养殖的‘卡脖子’问题。”承德清青锦瑞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小雨说。

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县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构建完整的科技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用好省“五包一”帮扶政策,选派企业科技人才到涿州市交流学习,促进科技融合;实施科技特派团制度,引进专家团队,持续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今年,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达1.11亿元,同比实现翻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推动项目、资金、平台、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加速形成比拼赶超、争先进位创新氛围,让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成立说。

来源/河北日报(记者:陈宝云、栾天、李蒙)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