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兰州|激活集体经济强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榆中县“1+1+N”发展模式助力富民强县

2024-11-20 15:01:00 - 兰州发布

转自:兰州发布

乡村振兴看兰州|激活集体经济强引擎 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榆中县“1+1+N”发展模式助力富民强县

11月11日,榆中北山贡井镇套岔岘村生猪养殖基地,一辆辆满载猪仔的卡车缓缓驶入,2800多头优质生猪猪苗陆续入栏。“今年已出栏4304头,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魏爱文如是说。

成立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成了当下榆中县许多村的致富源泉。今年以来,该县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夯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抓手,立足县域实际,推行村级集体“1+1+N”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下好先手棋——

抓党建打造领富模式

11月5日,在冯湾村宏鑫盛蔬菜基地,数百个现代化采光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乡亲们松土、施肥、浇水,一派繁忙而又热闹的景象。

冯湾村利用“党建+村集体”的模式,全体村民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通过“折股量化”的方式,入股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产业,实现了“农民”变“股东”,产销一体的多元化经营模式,村集体收益增加60万元,持续提升冯湾村发展振兴活力。

坚持村党组织统一领导,以市场化为导向,因地制宜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其他经济组织”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今年以来榆中县发展村集体经济极为关键的一手棋,各村将原本分散于村集体、村民、其他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资金以及人才、技术、市场等发展要素,通过作价入股整合到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抱团发展、合作经营。目前,50个试点村已全部组建新型混合所有制经营主体,吸纳857户村民、52家企业和合作社入股。

把好方向盘——

强机制夯实组织堡垒

今年以来,榆中县根据“北部干旱山区、南部二阴山区、中部川源河谷”地域特点,聚焦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组织行业部门、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经济组织和村民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依托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和生态资源优势,谋划小杂粮种植、百合育种、生猪代养等生产经营类项目62个,并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将中央财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向试点村倾斜。

科学谋划产业项目是激活村集体经济的“支撑点”,榆中县通过统筹金融服务、资金保障、荣誉激励,完善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投入机制,打好资金保障“组合拳”。今年投入280万元,扶持示范带冯湾、黄家庄、齐家坪、分豁岔等4个村实施设施蔬菜、虹鳟鱼等种植养殖倍增项目。通过制定《榆中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考核办法》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按照产业提升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联合发展型、服务创收型等不同类型,对乡镇和试点村分类制定考核指标,开展评价考核,推动责任落实。三季度,示范带12个村村均收入、村均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了48.77万元、43.88万元,较全县平均收入分别高13.47万元、13.71万元。

走好致富路——

关键人发挥重要作用

榆中县深入实施“细胞、头雁、先锋、强基”四大工程,推选村党组织班子成员或党员骨干担任村民小组党小组组长,采取“两个优先”(优先将优秀村民小组长发展为党员,优先将党员推选为村民小组长)推动党员村民小组长比例由年初的23.6%提高至51.7%,实现党的组织向“末梢”有效延伸。同时,采取高位推动“深选”、把握标准“严选”、创新方式“细选”等措施,按照1:4的比例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48名,平均年龄37.6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1.7%。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为城关镇分豁岔村、金崖镇黄家庄村新选配大学生村文书2名,12个村大学生村干部实现全覆盖。

特别是针对推行村级集体经济“1+1+N”发展模式工作中出现的个别问题,榆中县在配强基层班子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调度、交流、考核等闭环工作机制,锚定目标任务,每季度组织18个乡镇和相关部门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调度推进会,通过听取汇报、交流发言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靠实工作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据了解,目前,榆中县按照产业提升型、资源开发型、资产盘活型、联合发展型、服务创收型等发展类型,组建新型经营主体50个,并实体化运营,“1+1+N”发展模式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经统计,全县50个试点村,三季度村均收入达到46.99万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11.69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40.49万元,较全县平均水平高10.32万元。通过示范带动,全县三季度村级集体经济村均收入达到35.3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30.17万元,整体实现明显提升。(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贵智)

来源:观澜新闻客户端

编辑:卢文茂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