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河到一片绿,湖北恩施州织就生态经济双赢画卷

2024-11-20 16:07:31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它不仅是长江入鄂的首站,也是清江的发源地。

近年来,恩施州以系统观念为引领,将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绘就了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动人画卷。

规划先行,描绘绿色发展蓝图

恩施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始于规划。州政府精心编制了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将全州划分为95个环境管控单元,这些单元按照优先保护、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个类别进行严格划分。其中,10个三级流域片区和35个四级流域片区更是明确了底线管控指标和分步治理目标,确保每一项治理措施都能够精准落地。

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恩施州切实把国家相关要求实化到空间底图、落实到具体项目,形成了差异化发展功能分区。这一举措不仅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从源头上对开发建设活动进行了有效管控。通过一系列的规划与实施,恩施州的国土空间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优先保护区内,恩施州坚决守护自然生态本底,限制开发活动,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重点管控区,则加强环境监管,对污染源进行严格控制;而在一般管控区,则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流域协同,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恩施州深知,生态保护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共同努力。因此,该州坚持以水系为脉络,统筹各类生态要素,加强流域协同治理。

在长江、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恩施州深入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累计整治排污口726个,有效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同时,该州还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库岸、清江上游综合整治,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其中,姚家平水利枢纽和清江干流(利川)重点河段二期防洪治理工程的实施,更是为流域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生态修复方面,恩施州累计关闭矿山910家,实施营林造林12.4万亩,使得全州水土流失面积持续下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7.79%的惊人水平。特别是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更是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生态环保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表扬。这一成果的背后,是恩施州对流域协同治理的深刻理解和坚定实践。

法治护航,保障长效治理

在恩施州的生态保护之路上,法治的力量始终如影随形。该州加强山水立法,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其中,《恩施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条例》《恩施州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等法规的出台,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同时,恩施州还积极开展跨省区域协同立法,制定《恩施州酉水河保护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为流域协同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该州还完善了流域省际司法联动机制,与重庆、宜昌等地签订了《长江三峡生态长廊司法保护框架协议》,共同推动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的协同治理。

在法治的护航下,恩施州的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更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生态保护氛围。这些法治举措的实施,不仅为恩施州的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在恩施州,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该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发展循环种养、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黑色”经济转型等措施,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恩施市的龙凤镇,一家生猪养殖基地通过“猪—沼—果”立体循环种养模式,不仅解决了养殖业粪污污染问题,还大大降低了种植业的成本,实现了种植与养殖的双赢。而在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濒危珍稀保护动植物频频“现身”,成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恩施州,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绿色家园。未来,恩施州将继续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成果,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构筑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今日热搜